摘 要:幼兒期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本文論述家園合作方式可以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家園合作; 幼兒; 良好; 行為習慣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10-125-001
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僅在幼兒園里培養(yǎng)是遠遠不夠的,在家庭也應嚴格要求,這需要家庭與幼兒園的合力,幼兒園與家庭是一車兩輪,必須同步調(diào),同方向。一方面,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堅持不懈地培養(yǎng)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在幼兒園形成的行為習慣在家里得以鞏固和發(fā)展。另一方面幼兒園也要多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長的參與性,采用多種方法,家園合力,培養(yǎng)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必經(jīng)途徑——家園合作
1.家園合作的含義
家園合作主要指:幼兒園和家庭都應把自身當作促進兒童發(fā)展的主體,雙方積極主動地相互了解,相互聯(lián)合,相互支持,通過幼兒園,特備是幼兒家長的參與、雙向互動,共同促進兒童的全面發(fā)展。其中,作為專業(yè)教育機構的幼兒園和作為專職教育工作者的幼兒教師,是懂得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掌握科學的幼兒教育方法的,但是家庭與兒童之間的特殊關系也決定了家長在幼兒教育中起的重要作用,作為教育者的家長與作為受教育的孩子間的特殊的血緣關系、親情關系、經(jīng)濟關系,使得這種教育具有強烈的感染性、長期性、針對性,教育內(nèi)容復雜豐富,教育方法機智靈活。幼兒園和家庭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充分利用已有的這些資源,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幼兒發(fā)展。
2.進行家園合作的原因
2.1家庭在培養(yǎng)幼兒行為習慣上容易存在的誤區(qū)
2.2幼兒園培養(yǎng)幼兒習慣的局限性
3.家園合作形式
3.1調(diào)查問卷。即由幼兒園針對家庭和幼兒園合作的內(nèi)容與形式、幼兒在家的表現(xiàn)以及幼兒園希望得到的意見與建議編制成問卷,向家長發(fā)放并收回,以此促進幼兒園與家庭合作的一種方式。
3.2家長會。家長會是幼兒園向家長宣傳教育科學知識,讓家長了解幼兒園教育,保育工作的有效方式,幼兒園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開家長會,向家長通報幼兒園的工作情況,解答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提出一般的教育要求及家長應配合的主要工作等。如學期初讓家長們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學期中根據(jù)工作實際情況,解決現(xiàn)存問題,力爭取得家長的理解和配合。學期末向家長匯報本學期保育、教育工作的完成情況,讓幼兒展示自己的才華,并向家長征求意見和建議,以便今后改正我們在工作中的不足。
3.3家長開放日。幼兒園在適當?shù)臅r間選一天為“家長開放日”,把家長請進來參觀一日或半日園內(nèi)活動。這是家長走進幼兒園、走進活動室、聽課,看活動,直接參與幼兒園工作的極好機會,可使家長了解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安排和組織情況,保持教育上的一致性?!伴_放日”或“親子游園日”可以是全園性的,也可以是個別班級的,如利用“六一”、“國慶節(jié)”、“元旦”等節(jié)日,讓家長直接參加到各種娛樂活動中和孩子們一起歡度節(jié)日。
3.、電話溝通
電話溝通是一種最直接有效的家長工作方式,教師言語要簡潔,了解和介紹幼兒情況,提出要求等要簡明扼要。教師的態(tài)度要熱情誠懇,語言婉轉(zhuǎn),千萬不能抱怨孩子,責怪家長。
二、家園合作存在問題的表現(xiàn)
1.家長參與盲目或被動
如前所述,家長僅僅是參加了幼兒園組織的活動,這種參與是間接的,被動的參與,是按照幼兒園的要求的參與,家長沒有發(fā)表自己意見和感受的機會和權利,而且就是這種參與也不是經(jīng)常性的。就我們常說的教師邀請家長講述其職業(yè)特點的活動,家長表示愿意參加的不多。幼兒園就家長參與講述其職業(yè)特點的教學,幾乎就沒有搞過。究其原因一是家長沒時間,二是教師沒時間。也就是家長有時間時,與教學計劃不符。總之,無論是教師和家長,對家長參與教學雖然持積極態(tài)度,但落實到實際中卻有困難,這也反映出幼兒園與家長教育觀念的陳舊落后。
2.幼兒園的透明度
幼兒園的教師情況、教學情況以及一些學習、生活制度有必要讓家長知道,這樣便于雙方的合作,但從目前情況看,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公示教學計劃每個園都有,但在實際上,所謂的“公示教學計劃”,也只是課程表的公示。公辦園的“公示教學計劃”,也僅僅是開學初制定的學期計劃,而每一月、每一周的教學計劃沒有公示。同時也了解到,公辦園的家長委員會也是如同虛設,沒有參與幼兒園任何實質(zhì)性的活動。
三、如何解決家園合作存在的問題
1.雙方正視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家園合作中,幼兒園教師和家長都認定這樣一個假設:幼兒園是全身心地為了孩子的發(fā)展的,并且具有較好的教育技能,雖然家長也有此愿望,但有些家長不太會教育孩子,因此,幼兒園有義務與責任從思想與技能兩方面輔導、幫助家長。在此假設之下,幼兒園與家庭是指導與配合的關系;幼兒園及教師支配家長在幼兒教育中的行為,幼兒園負責對家長的培訓工作。家長認為,幼兒園教師是經(jīng)過專門培養(yǎng)的,設施齊全,專業(yè)性強,計劃性強。
2.加強交流和溝通
要搞好家園合作,幼兒園就應該了解家長的需求與希望.家長的性格類型、家長的教育觀念及方法,家長的職業(yè)、文化水平、家庭背景等。對幼兒園基礎較好、家長文化水平較高的公辦園,可以采用較高層次的互動與合作,即“城區(qū)家園合作模式”。如請家長參與教學活動,一日生活管理,請家長講課,家長學校的講座等。對農(nóng)村幼兒園、集體園、私立園可以根據(jù)現(xiàn)有的條件,開展一些淺層的家園合作,即“農(nóng)村家園合作模式”,首先將家園合作放在家長思想的認同上,通過宣傳,讓家長在思想上認識到自身所擁有的權利和義務,然后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地組織開展家園合作的活動。
參考文獻:
[1]李生蘭.學前兒童家庭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06
[2]周若冰.家園合作共育新模式的試探[J]學前教育研究,2005(10)
[3]唐駿波.《習慣主導人生》,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