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閱讀教學需要經(jīng)歷“取”與“舍”的抉擇,方能選取具有文本核心價值的教學點。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 取舍之道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6-010-001
在日常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總有這樣的經(jīng)歷:拿起一篇課文,總覺得這也是重點那也是要點,這也要識記那也要掌握。在這“寧傷十指,不斷一指”的課堂教學宗旨下,對于文本的解讀要么因時間倉促而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要么是原本兩課時完成的教學內(nèi)容,花了四個課時才勉強結束,造成了課堂教學的低效。到底哪些該取、哪些該舍,常常讓執(zhí)教者無所適從。如何從紛繁的內(nèi)容中選擇合適的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四十五分鐘里有最大的收獲,是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迫切需要去關注和思考的。那么,這中間有哪些理性的取舍之道?筆者試結合蘇教版七年級語文《社戲》《安恩和奶?!穬蓚€課例談談我的粗淺看法。
一、取“本”:濃墨重彩
每一篇課文在細細解讀后,都會發(fā)現(xiàn)有著豐富的教學因素,我們的教師要善于找到其能凸顯教學價值的層面,教學取舍的任務就是要選取具有文本核心價值的教學點。《社戲》作為一篇經(jīng)典老課文,它包含了豐富的教學素材,從字詞到文學常識,從情節(jié)到主題,從景物描寫到人物刻畫,從語言品味到寫法揣摩,都有許多值得細細玩味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這篇文章時,可以大膽地割愛,從內(nèi)容入手,緊緊抓住“樂土”二字,引導學生重點思考“釣蝦、放牛、看社戲這些事情對于我是一種怎樣的新生活?”和“我在平橋村得到了哪些優(yōu)待”這兩個問題,從“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入手,進而把握小說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對淳樸善良的平橋村人的深情贊美和對自由快樂的美好生活的懷念、向往??圩≡~眼,圍繞兩個重點問題,深層次地解讀了文本,《社戲》一文的核心價值的把握便水到渠成。
再如《安恩和奶?!芬晃?,其教學核心問題在于通過閱讀作品,感受故事主人公安恩對奶牛的深厚情感,進而理解安恩關懷動物,重視它們生命需求的善感。在教學中,圍繞此核心問題,可設計如下四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復述課文,整體感受安恩形象。
第二環(huán)節(jié):由題目展開,引導細讀第一小節(jié),揣摩安恩形象,重點引導學生關注安恩樂觀、認真的生活態(tài)度。
第三環(huán)節(jié):聚焦關鍵語段,由買和不賣的矛盾破開小說的情節(jié),進而全面把握安恩形象。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學生通過安恩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細節(jié)描寫具體揣摩安恩形象,把人物淳樸的性格以及對動物的慈愛之心栩栩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閱讀結尾段時三個“我們”這一細節(jié)關注的設置,可以將安恩對動物生命的尊重集中展現(xiàn)出來。
第四環(huán)節(jié):結合文本,合理想象:安恩說出了自己不肯賣奶牛的原因后,市場上的人們會做出怎樣的反應?通過世人的反應,進一步豐腴人物形象。
這一套“組合拳”抓住了文本核心價值的教學點,在層層遞進、步步為營中,在學生樂此不疲地閱讀與探究中,“安恩”這一形象逐漸立體豐滿。
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結合課文教學目標,抓住著力點,找準突破點,選取最為精華和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層層深入,才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把握文章。可以說,抓住了其核心價值,也就意味著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本”。
二、舍“末”:輕描淡寫
我們的教學中,既要取文本的關鍵處,濃墨重彩地豐潤它;同時對于那些教學中細枝末節(jié),輕描淡寫即可。語文教材不等于教學內(nèi)容,我們要結合課文教學目標,學生現(xiàn)有水平等因素對文本進行“二次開發(fā)”,盡可能地把那些非本質(zhì)的東西從我們的課堂中淡化出去。
《社戲》一文中,作者塑造出一些鮮活的人物形象,其中對于小朋友的描繪潑墨最多,尤以雙喜為最:看戲前,大悟似地提議,看出大人遲疑后,拍胸“打包票”;看戲時,戲不好看,雙喜提議“還是我們走的好”;看戲后,偷阿發(fā)家的羅漢豆,以為多偷,“給阿發(fā)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用八公公的鹽和柴,認為“這老頭子很細心,一定要知道,會罵的?!边@些描寫中充分展現(xiàn)了雙喜是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頗有號召力和組織能力的少年領袖。
至于《安恩和奶?!返诙侮P于奶牛的描寫也只需輕描淡寫的“淡化”處理即可。此段中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描寫奶牛的優(yōu)質(zhì),如“毛色鮮亮,連半根雜毛也沒有,可以看得出來,它是出身真正高貴的純粹良種?!薄八臏唸A的乳房脹得鼓鼓的。”“它那黑白相間的美麗的牛角上點綴著幾條環(huán)狀的花紋?!薄澳芴舻贸鰜淼蔫Υ靡簿瓦@么點兒了?!边@些關于奶牛優(yōu)質(zhì)問題也不必作過多的糾纏,只需用文中的一句話“這是一頭很好的牲口”作簡潔的概括即可。相反,在本段文字中教者應重在引導學生理解奶牛的優(yōu)質(zhì)正是在于安恩的悉心照顧上,進而再次凸顯文本核心:安恩對奶牛的深厚情感。文段中“那頭奶牛依偎在她的身邊,頭蹭著她的肘部,神情厭煩”,“要是存心找茬的話,那就是它的臀部和脊梁上長著一溜肉瘤”等都是可以揣摩深意的句子,在教學時也應作適當?shù)娜∩?,可引導學生關注奶?!耙蕾恕薄安洹边@兩個動作,以突出安恩與奶牛非比尋常的關系。
三、去“偽”:務本求真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除了本質(zhì)與非本質(zhì)的內(nèi)容之外,另有一些“偽語文”充斥其中,它們或悖于文本、背離文章價值取向,或與語文味背道而馳。語文教學要倡簡,要回歸本色,對于這些非語文的“負累”,要盡可能地從我們的語文課堂中清理出去,還語文本真。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誠然,語文沒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每一堂語文課一定要將“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融入其中也是不切實際的,語文課說到底是語言文字的課,它不是政治課,不是德育課,不是審美教育課,如果我們非要在每一堂語文課中進行價值觀的教育,那必將與語文味背道而馳。《社戲》教學分析“阿發(fā)”形象時就教育學生偷是不正確的行為,探討“雙喜”人物形象時則教育學生考慮問題要全面;在上《安恩和奶?!窌r,教育學生要關心老人,不能做屠夫那般野蠻之人……這些充斥其中的思想教育,是我們語文課堂不能承受之重。
俗話說:“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得。”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是如此。教學過程中每一步的展開,我們都需要經(jīng)歷“取”與“舍”的抉擇。當然,要準確合理地取舍,必定源自于老師對教材深入、透徹的鉆研。也惟有如此,才能在理性取舍中,成就我們大氣、靈動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