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卷云舒,花開花謝,年少輕狂的時光在指縫間流走。手握朱欄,淡淡愁緒,如絲如縷般在心頭纏繞。
青春,是人生的奮斗階段。韓寒,一個讓人嘖嘖稱奇的80后天才,他的青春因為奮斗而精彩。他叛逆,灑脫,他可以用他的青春和他的不滿與世界對抗;因為他正青春,他有資本,他可以用《三重門》展示他獨特的青春魅力,敢于張開翅膀去放飛青春。喜歡韓寒對待青春的態(tài)度,對于自己的青春我也不敢怠慢。
對于青春,我的定義是奮斗。從小受到“懸梁刺股”“囊螢映雪”等故事的熏陶,心中早已埋下“勤勉奮斗”的種子。長大了,歷史長卷更是寫滿了成功人士的奮斗史,愛迪生的奮斗成就了他偉大的發(fā)明;華羅庚的奮斗激發(fā)了他驚世的數(shù)學思維;張海迪的奮斗誕生了《海邊診所》的中文譯著;海倫·凱勒的奮斗創(chuàng)造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于是,我似乎拿到了開啟成功大門的鑰匙,開始相信奮斗就能夠鑄就輝煌的青春;開始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努力奮斗就會給我的青春一個大大的回報。我奮斗著,拼搏著,為了青春的輝煌,秉承古訓,絲毫不敢怠慢。
可是,忽然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我的奮斗竟是無用的:無論我怎樣努力,青春的光芒總是黯淡于別人;無論我怎樣拼搏,都只能遠望美麗的桂冠。我不想承認,卻又不得不承認,成功并不屬于我。我壓抑,我憤怒,我徘徊,我悲傷,為什么是我被擠到無人發(fā)現(xiàn)的角落里?為什么在青春的舞臺上我總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為此,我很沮喪,我沒有李白“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的灑脫,也沒有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只有“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感傷,無助和彷徨縈繞在心頭。
后來,偶然讀到一句話:“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路邊的人為他鼓掌。”一絲絲的感動縈繞心間,一滴滴熱淚擱淺眼底:為什么我要苦爭著去做那個英雄?為什么我會因為成不了英雄而自責與苦悶?如果人人都成了英雄,那誰來為英雄鼓掌?為什么要爭著去做參天大樹?小草也能裝點春天的美;為什么要搶著去做唯一的月亮?星星也能照亮黑夜。因此,即使我的奮斗不能使我成為一名英雄,不會讓我的青春比別人亮麗,我也無須自責。因為只要我認真地活過,無愧地付出過,別人將無權恥笑我是不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人的尺度來衡量我的付出是值得或是不值得。既然已經奮斗,那么在生命的黃昏里,哀嘆和寂寞的,將不會是我!
于是,我選擇了“路邊人”的角色,當英雄路過時,我會熱烈地鼓掌,奮力地歡呼,不讓英雄寂寞,不讓英雄黯然?!奥愤吶恕钡慕巧赡軟]有風采,沒有輝煌,但卻是不可或缺的,沒有他,怎能區(qū)分英雄與常人?
沒有了強迫自己做英雄的狂熱,我的心反而愈發(fā)地平靜了。人生歷程中或許本就沒有什么值得或不值得。正如作家劉墉所說:“若不負我心,就不負我生。”
潮漲潮落,雁去雁來,年少輕狂已被成熟所取代,絲絲愁緒,已然消散。在人生的旅途中,我想我應該是路邊的人,但我也會有我的精彩。
點評
作者心中一直有個解不開的英雄情結。為此,他努力過,奮斗過,但也因此沮喪過,無助過。這雖是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但并不要求每個人都成為英雄。認識到這一點后作者勇敢地選擇了“路邊的人”這一角色,讓人欽佩。
文章寫出了作者的心理成長過程,闡述了人在旅途的實際意義。文章語言優(yōu)美,思考深刻,給人以靈魂的洗禮,具有較強的社會意義。
【作者系山東省壽光市第二中學學生,指導并置評:張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