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作為哥倫比亞大學最年輕的教授,29歲的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恒”的理論設想,并與楊振寧合作撰寫《弱相互作用的中宇稱不守恒質疑》的論文。誰來做這一設想的證明試驗呢?李政道想到了吳健雄。她是當時世界上衰變領域最具權威的專家之一,因擅長精細而復雜的實驗工作而為核物理學界所熟知。
對李政道的請求,吳健雄并沒有推辭,而是放棄早已計劃好的回國探親的旅行,極力說服美國國家標準局的專家并取得他們的支持,成立一個合作實驗小組,開始了艱苦的工作。
1957年1月9日凌晨,經過反復驗證,吳健雄最終確定,實驗結果證實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這一結論轟動了當時的國際物理界。10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當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獲獎名單時,吳健雄并沒有和李政道、楊振寧一起榜上有名。消息一出,業(yè)界一片嘩然。李政道也為此很是不平,主動給諾貝爾獎委員會寫信說明,后來還多次推薦吳健雄參評諾獎,但都沒有成功。
更讓李政道深感不滿的是,哥倫比亞大學竟然不同意授予吳健雄正教授職稱。一向儒雅寬厚、不與人計較的李政道憤怒了。
在大學教務會上,他提出,吳健雄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光是她的宇稱不守恒方面的研究就足夠當正教授了??墒桥c會者居然都反對。
李政道針鋒相對,說:“好,反對就反對,但請每一個人都說出反對的道理?!睕]有人站出來公開說明反對的理由,李政道便拍案而起,發(fā)怒道:“反對卻沒有理由,真是豈有此理。大家說不出道理,那就不能散會,今天誰也別想離開!”會議從下午2點,一直開到5點多鐘。最后,李政道說:“那就采取不記名投票來表決吧?!?/p>
結果又出乎所料,沒有一個人反對,大家全部投了贊成票。
事后,有同事勸李政道以后不要這樣做,為別人的事不值得沖冠一怒,自毀形象。李政道反駁道:“沒有她甘當人梯、辛勤無私的付出,‘宇稱不守恒’也許現(xiàn)在還只是個設想。中國人講知恩圖報,我不能忘恩負義。面對不公正待遇,吳教授不愿爭,我也不給她爭,誰爭?不平則鳴,于公于私,我當仁不讓!”
(選自《文史博覽》2013年第2期)
品讀賞析
“不平則鳴,于公于私,我當仁不讓!”這句鏗鏘有力的話語再現(xiàn)了李政道先生沖冠一怒為同事的凜然正氣,生動地體現(xiàn)了他令人敬佩的人格魅力。
全文按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展開敘述,前半部分略寫李政道請同事吳健雄為“宇稱不守恒”理論做實驗;后半部分詳寫李政道為吳健雄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而鳴不平,突出表現(xiàn)了他不屈不撓、剛正不阿的性格。全文詳略得當,人物形象鮮明,讀之令人頓生欣慰和欽佩之情。最后一段的補敘,不但對整個事件進行了回應,而且再次突出了李政道先生凜然正氣、不平則鳴的行事風格,飽含著作者對他由衷的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