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八日,王世襄先生駕鶴西去,回歸道山。雖知這一天早晚會來到,但看到朋友發(fā)來的短信噩耗,仍獨自發(fā)呆,半天沒愣過神來。
王世襄先生已九十五高齡,福建人,但說一口地道的北京話,走在街上就是一個北京老頭。一直到前些年,老爺子走到哪兒都愛拎著一個自己編織的提籃,任誰也看不出他是大學者,完全一副老北京的派頭。
我和王先生認識是因為明式家具。第一次踏進王家大院時是一個晚上,深一腳淺一腳的,摸黑如同盲人。王先生住在內(nèi)院盡東頭的兩間,其他房間均已被外人所占,自己住的這兩間,房矮屋深,還有些潮濕陰冷。王先生披著一件棉襖,笑容可掬,我清晰記得王先生為我們炒菜起鍋時的情形,叮當作響,菜未入口就涎水橫溢。
那次,在一個農(nóng)民家中,我拽了一下王先生的衣角,示意王先生看炕頭上那本被農(nóng)民翻得臟兮兮的大書——《明式家具珍賞》。王先生無動于衷,兩眼直勾勾地看著一對烏木南官帽椅,悄悄和我口語:“少見!”奇怪的是那家主人一老一少,老頭兒臥床不起,干咳不停,問他話沒一句禮貌回答;少婦忙于做飯,刷鍋點火,讓屋內(nèi)炊煙四起,我們只好悻悻離去。出了門我安慰王先生說:“您那本書是全村最貴的書?!蓖跸壬鷧s說:“這對烏木椅早看見就可入書?!?/p>
我想,那家農(nóng)民至死也不會知明式家具泰斗王世襄先生曾光臨過他家,他們更想象不到他們賴以生存倒騰古董的皇皇巨著的作者竟是一個貌不驚人的老者,還如此和藹得沒啥脾氣。
我有一次去王先生家里,正值冬天,天黑風緊,屋中雖有爐火,仍得棉衣棉褲的??吹贸鰜恚跸壬娤乱淮撕苡H,尤其能聊點兒嘎雜子事的,他都喜歡。聊著聊著忽聽見他屋中有蟋蟀串鳴,透著一股野趣的親切。循聲望去,爐邊一窩兩排穿著棉衣的葫蘆,煞為有趣。雖已夜深人靜,王先生依舊興致勃勃將所養(yǎng)鳴蟲一一展示,這叫油壺魯,那是蛐蛐,叫起來高低尖團,睡覺不寂寞。完全一副孩童模樣。
歷史翻篇兒太快,回憶起來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當時由于酷愛古家具,結識了王先生,但見面聊的凈是家長里短的平常事,聊專業(yè)都是一句半句的,全靠心領神會。那些日子,王先生給我的感覺是文物傷著他了,少說為佳。一進他家門,墻上貼著他親筆寫的告示,按上級指示,不給來人鑒定,免開尊口云云。我每次坐定都仔細心里念一遍,順便欣賞他老人家的書法。
王先生的字寫得很好,功底很深。我?guī)н^幾個朋友求過他的字,他都欣然提筆,但我卻沒好意思要,原因是求字顯得生分。王先生的大作《明式家具研究》出版后,我求王先生幫我題字留念,王先生提筆寫下:未都先生有道雅鑒。行文親切,毫無學者的架子,我當時惶恐之極,今日睹之,心中仍感慨無限。
王世襄先生已經(jīng)作古,留給大眾的是他等身的著作和他散落在博物館和私人手中的藏品。我再一次感到在文物面前,我們都是匆匆過客,只能擁有一段美好的時光。寶物總是聚聚散散的,古人說過:水浮萬物,玉石留止。水就是時間,我們算是漂浮其上的萬物;玉石那就是文物了,有著人類不具備的沉穩(wěn),有著人類羨慕的光澤。
(選自《中外文摘》2010年第12期)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閱讀全文,請概括王世襄先生的特點。
答:
2.談談“我想,那家農(nóng)民至死也不會知明式家具泰斗王世襄先生曾光臨過他家,他們更想象不到他們賴以生存倒騰古董的皇皇巨著的作者竟是一個貌不驚人的老者,還如此和藹得沒啥脾氣”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答:
3.結合原文,說一說作者在結尾處引用“水浮萬物,玉石留止”有何用意?你又從中獲得了怎樣的啟發(fā)?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