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編制導學案不僅要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而且還要在細節(jié)上下功夫。本文提出三個講究:講究主體性、講究層次性、講究思維性,遵循這三個原則,我們能夠編制出高質量的導學案。
【關鍵詞】導學案;編制;主體性;層次性;思維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我們在編制導學案的過程中,不僅要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而且還要在細節(jié)上下功夫。如何編制出高質量的導學案呢?
一、講究主體性
所謂主體性就是導學案的編制必須從學情出發(fā),充分彰顯學習主體的絕對地位。導學案雖然由執(zhí)教者一手打造,但是它的服務對象卻是學習者,它的語言呈現(xiàn)形式必須吻合學習者的心理特點和接受水平,即不能從“教”的角度去架構,而是從“學”的角度來衡量。導學案的編制能否取得成功,完全取決于編寫者的教學觀、學生觀。沿襲教案,不是學案,因循傳統(tǒng)課堂樣式,不能適用學案。
請看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的叔叔于勒》兩個不同版本的導學案對目標的設計:
設計一:【學習目標】1.了解莫泊桑及其作品,識記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詞。2.學習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xiàn)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3.理解小說的主題,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人生觀、價值觀?!緦W習重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xiàn)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學習難點】理解課文的主題。
設計二:【學習目標】1.知道莫泊桑及其作品,積累并學會運用文中的生字生詞。2.初步掌握多方面突出人物特點、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3.體會小說的主題,初步懂得如何面對金錢、親情。【學習重難點】如何突出人物特點、塑造人物形象。
這兩個導學案都把教案中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目標”,這就明確了導學案“導學”的功能,值得肯定。但是在具體呈現(xiàn)形式上卻有不小的差別。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1)“設計一”中的“了解”“理解”均是教案的常用語,學生所熟知的應當是“設計二”中的“知道”“體會”。(2)“設計一”的目標3中“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人生觀、價值觀”表述生硬,不夠生活化,不接地氣,不如“設計二”中的“初步懂得如何面對金錢、親情”。(3)“設計一”中的目標1對詞匯積累確立的目標僅限于“識記并理解”,表述不符合邏輯。因為只有先理解才能更有效地識記,再者語文課程提出的詞匯學習目標為“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這體現(xiàn)出“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和“力求識用結合生字生詞”的基本理念?!霸O計二”對詞匯的學習目標更指向“運用”層面,重視實踐性,比較科學、精準地體現(xiàn)了課程理念和目標。(4)“設計一”中目標2的表述同樣過于教案化,不利于不同水平的學生的理解,“設計二”的設計既有語文的學科性,又易于學生理解。(5)“設計一”規(guī)定了本文的主題為學習難點,不符合實際。學生整體把握故事情節(jié)后,一般對金錢、親情都能產生自己的看法,只是可能對于“小人物的辛酸生活”這一主題的另類理解稍有難度,而這只需要老師稍加點撥即可。塑造人物的藝術需要較強的構思能力和寫作技巧,應當確定為學習的重難點?!霸O計二”即體現(xiàn)出這樣的認知。
可見彰顯學習者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在導學案的一詞一句之中,必須慎之又慎,圍繞“學”編制,力求精致。
二、講究層次性
所謂層次性就是在編制導學案時要遵循學習者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體現(xiàn)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內在邏輯關系。一般導學案的編制采取板塊式:第一大板塊為“學習目標”;第二大板塊為“學習過程”,包括“導入目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提升”“達標檢測”五大環(huán)節(jié)。這樣的體例體現(xiàn)出層次性,螺旋上升,宛如登山,拾階而上,逐步突出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
請看下面的《我的叔叔于勒》導學案的節(jié)選:
【自主預習案】1.了解莫泊桑的經歷及其創(chuàng)作,了解寫作背景。(具體內容略,下同——筆者注)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3.解釋下列成語的意思。
該部分的編寫意圖是希望學生能夠自主解決文學常識、寫作背景、生字生詞等基礎性知識的理解和識記。但是該部分內容僅僅指向低級目標,缺乏層次性。即使在自主學習階段,編寫者也應該提出一些關乎文章整體把握且具有一定層次性的問題,這些問題能夠使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獨立地完成,為合作探究等深層次學習活動奠定基礎。比如不妨添加上這樣的問題:
問題一:編制20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準備講給大家聽。問題二:你認為菲利普夫婦、于勒、若瑟夫各是怎樣的人?問題三:這篇文章給你帶來的最大的收獲是什么?你的疑惑有哪些?
問題一設計意圖是引領學生熟悉內容;問題二、三指向人物形象的分析,體現(xiàn)三維目標。問題一為問題二、三鋪墊,問題二為問題三鋪墊,且這三個問題都可以交織在一起,為課堂活動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講究思維性
所謂思維性指在編制導學案的過程中,所設計的問題要體現(xiàn)出思維的價值,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動態(tài)的,而不是靜態(tài)的;是互動的,而不是單一的。我們設計問題的思維價值越高,就越具有挑戰(zhàn)性,越容易激活學生的思維,過低則不會引起學生的積極關注,削弱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問題的思維含量。比如下面的問題:
設計一:小說的標題有什么深刻含義?設計二:題目改為“水手于勒”,可以嗎?帶著你的評價等待著與人辯論吧。
設計一過于籠統(tǒng),學生分析找不到抓手,不能使他們很快找到思考點。設計二則比較具體,且具有情境性,容易引燃思維爆破點。當然,設計問題的難易程度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適當?shù)靥嵘袧摿Φ膶W生。
導學案是“以學生為本,以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新、自主發(fā)展的路線圖”[1]。編制導學案是一個高難度的過程,但是如果我們充分體現(xiàn)這三個方面,就能編制出較好的導學案,高效引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 習。[2]
參考文獻
[1]張兆科.導學案設計[EB/OL].[2014-07-1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56095a0100gabb.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