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外灘首亮相
2013年“上海當代藝博會”停辦,卻又迎來了一個新面孔—“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021藝博會”),主辦方把地點選擇在了上海的黃金地段—外灘源的中實大樓舉行,這棟帶有新古典折衷主義風格的大樓始建于1929年,前身是中國實業(yè)銀行大樓,無論是外部方形的立面,或是內(nèi)部舊式的電梯和迂回的通道,還有些當年十里洋場的味道。
進入一樓大廳,幾根高大的立柱顯出了歐式建筑的氣派,不過這里沒有以往大型藝博會那熙熙攘攘的場面,顯得有些冷清。主辦方的藝術顧問委員會挑選了部分作品作為公共展示單元,徐冰、夏小萬、澤維爾·威爾漢(Xavier Veilhan)、展望、翠西·艾敏(Tracey Emin)、劉韡、楊福東、王郁陽等藝術家的作品分散地擺在展廳中,有些人圍繞著作品拍照,由于沒有標注,很多人小聲問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是誰。
瀏覽一遍參展畫廊名單,你會發(fā)現(xiàn)參加首屆“021藝博會”的畫廊只有28家,這和有動輒上百家參加的國內(nèi)外大型藝博會有明顯的不同。28家畫廊中,林大藝術中心、玉蘭堂、AYE畫廊、亞洲藝術中心、墨齋等來自北京的畫廊占了15家,香格納畫廊、華氏畫廊等上海本土畫廊占了7家,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名單上還赫然出現(xiàn)了貝浩登、白立方這樣的國際畫廊的名字。
由此可見主辦方顯然沒想要在數(shù)量上取勝,而是在品質(zhì)上下足工夫,參展畫廊無一例外都是活躍在當代藝術圈的品質(zhì)較高的畫廊。據(jù)主辦者之一的包一峰介紹說,挑選畫廊主要是通過執(zhí)行委員會的共同推薦,在聽取了一些藝術家、收藏家和美術館等相關專業(yè)人士的意見和建議之后,由執(zhí)委會成員分頭與畫廊聯(lián)系,最終定下了這樣的參展陣容。
許多畫廊表示,他們之前的藏家資源大部分集中于北京,而此次來到上海,目的就是想擴展江浙滬一帶的市場,希望能認識更多新的藏家。此次主辦方特設了兩個VIP預展,11月27號的“尊貴藏家預覽”中,藏家大多數(shù)來自于兩位創(chuàng)辦者包一峰和應青藍在上海積攢的人脈,預展不對外公開,其中不乏重量級收藏家和娛樂界明星到場;而第二天下午的VIP預展參觀者明顯多了起來,其中有參展畫廊的老客戶,也有許多新入門的藏家,而且以年輕面孔居多。
雖然還沒到公共開放日,但是在28號的預展上,許多交易已經(jīng)開始,每家畫廊帶來的作品數(shù)量不多,但是從作品的選擇和展位的布置都足以看出他們的重視程度。人氣最旺的可能要屬從倫敦來的白立方畫廊了,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翠西·艾敏(Tracey Emin)的名字就足夠吸引大家的眼球了。每家畫廊的銷售人員都顯得有些興奮,“這件已經(jīng)賣出去了,這件也是……您要不要看看這個藝術家的其他作品?”某畫廊總監(jiān)拿起電腦在為一個新顧客展示作品資料。
據(jù)主辦方統(tǒng)計,一共5天的時間,參觀人次為1.25萬,這對于一場藝博會來說不算太熱鬧,但是交易總額還是達到了5,000萬。林大藝術中心的總經(jīng)理王一妃告訴記者,這次參加藝博會認識了很多新藏家,大多數(shù)都來自江浙滬地區(qū);而玉蘭堂的老板伍勁則發(fā)微信說,明星章子怡成為了他們的新客戶,最后一天買走了李鑫宇的一件雕塑。問過多家畫廊,大家的普遍反映都是賣得不錯,對于一個嶄新的藝博會來說,這或許是個不錯的起點。
衡山路逛酒店
如果說曾經(jīng)被稱為“東方華爾街”的外灘稱得上氣派的話,那么衡山路可以稱得上是上海最小資的地方了,沿著道路延伸的法國梧桐、老式洋房、基督教堂……這里還保留著些許當年法租界的影子。就在“021藝博會”開幕的兩天后,第三屆的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城市藝博會”)在衡山路12號豪華精選酒店開幕了。
在酒店一層環(huán)繞中庭花園的玻璃回廊上,擺放著夏陽、陳文令、金善球、高孝午、謝艾格等藝術家的雕塑,午后的陽光穿透落地玻璃,不遠處一些人在大堂的咖啡廳小聚。而那一天更多的人徑直來到酒店的3層,這里是客房區(qū),也是此次“城市藝博會”的展區(qū),40間客房即40家畫廊展位,開幕伊始,走廊和每件房間的門口都站滿了人,環(huán)形的道路讓人很容易從房間出來便弄不清方向。
這也就是“城市藝博會”的獨特之處,它采取的是“酒店藝博會”模式,這種模式最初源起于日本,后來韓國、臺灣等紛紛效仿,并于2012年引入了上海,至今已并成功舉辦了兩屆。而和國內(nèi)其他當代藝術博覽會不同的是,“城市藝博會”一開始便主打消費藝術和家庭收藏,并適時推出了注重設計的衍生品,一件件藝術品擺放在每一間套房的臥室、客廳、玄關甚至洗手間的浴缸里,不由讓參觀者聯(lián)想到自己的家中是不是也可以有一件這樣的作品。
在參展的畫廊中,不僅有華氏畫廊、奧賽畫廊、藍頂美術館等內(nèi)地畫廊,以及如阿波羅畫廊、晴山藝術中心等多家臺灣畫廊,還有來自新加坡和日本的畫廊,而主辦方此次還強調(diào)了藝術衍生品的部分,UCCA藝術中心、Hi小店、VIKI LULU House屬首次進駐。
參觀者中,以上??谝舻谋镜厝司佣啵行┤嗽谠儐杻r錢,還有人和畫廊老板聊起了天,答應以后去臺北的時候去對方忠孝東路的畫廊看看。雖然是在酒店里,沒有大氣的挑高和專業(yè)的燈光,但無論是版畫、雕塑還是各式各樣的藝術衍生品都被精心擺放,配合房間精致的裝飾和燈光都顯得十分精美,作品價格普遍在幾千元至3萬元不等,這些都足以激發(fā)參觀者的購買欲。
幾天下來,一位經(jīng)營服飾企業(yè)的買家現(xiàn)場買了五六家畫廊的作品,作品內(nèi)容涉及油畫、水彩、玻璃、雕塑等等,總價購買近百萬元;專營意大利玻璃作品的藝星畫廊,在撤展那天一件昂貴的小提琴玻璃作品被上海買家收納,同時,該畫廊在展覽現(xiàn)場也與上海自由貿(mào)易區(qū)達成協(xié)議,所有玻璃藝術品留在自貿(mào)區(qū)展覽和銷售;尤倫斯的兩件任俊華的木雕被同行晴山藝術中心買走;Hi小店銷售的陳飛的版畫和衍生品絲巾頗受歡迎。4天下來,此次“城市藝博會”參觀人次超過6,000,銷售業(yè)績超過1,500萬,看樣子“城市藝博會”又為11月的上海藝術圈增添了不少人氣。
精致也是一種路線
在這兩個藝博會之前,“第十七屆上海藝博會”也如期舉行,開幕當天現(xiàn)場非常熱鬧,許多畫廊推出了小尺幅作品和萬元以下的版畫,無論是畫廊還是藏家群體都以上海本土為主,沒有太大牌的畫廊和重量級作品,陶瓷和行畫的銷售讓藝博會多少有些展銷會的味道,但是作為老牌藝博會人氣絲毫不減,今年觀眾人次超過6萬,成交量則突破了2011年曾創(chuàng)下的紀錄,達到了1.4億元。
11月份在上海呈現(xiàn)的3個藝博會,也呈現(xiàn)了3種不同的模式。如果說“上海藝博會”仍舊是傳統(tǒng)的大型藝博會模式,那么“021藝博會”相比之下無疑在規(guī)模上縮減不少。無論是把展會地點選擇在了寸土寸金的外灘,還是有選擇地邀請畫廊,主辦方顯然希望走的是高端路線。
而作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本土畫廊香格納畫廊,今年則趕場參加了“上海藝博會”和“021藝博會”,畫廊創(chuàng)始人何浦林說,“上海藝博會”的參觀者顯然興趣更加廣泛,也不僅僅是為了購買藝術品而來,其中許多人可能只是剛剛接觸當代藝術。而“021藝博會”的關注點更加集中于純粹的當代藝術,許多人不止參觀一次,顯然也對當代藝術更加了解,所以香格納畫廊在兩場藝博會的參展作品會稍有不同,“021藝博會”上則多推出了一些年輕藝術家和看上去更加前衛(wèi)的作品。
與之相比,“城市藝博會”就顯得更加特殊,他們的目標客戶不是大藏家,而是那些對當代藝術產(chǎn)生興趣的中產(chǎn)階級,高端酒店的優(yōu)雅環(huán)境、裝飾性強的精美藝術品,以及年輕藝術家設計的原創(chuàng)藝術衍生品,這些都讓“城市藝博會”呈現(xiàn)出一個更加年輕時尚的面貌。
雖然“021藝博會”和“城市藝博會”在藏家群體、參展畫廊等很多方面各不相同,但是二者都無一例外地選擇走一種精致路線,而背后根本的原因是對收藏家群體的市場細分,如果再將3場藝博會的參展畫廊名單和參展作品進行比較,細分的趨勢則更加明顯。
臺灣畫廊協(xié)會理事長張逸群在“城市藝博會”的一場論壇中說道,臺灣的藏家結構比較完整,既有頂級藏家,也有中產(chǎn)階級藏家,也有實力尚淺的年輕藏家。反觀內(nèi)地,許多人對當代藝術的欣賞品味還在逐漸養(yǎng)成,而隨著社會經(jīng)濟水平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已經(jīng)具備消費藝術的能力,藏家群體也開始按照經(jīng)濟實力有了分層。雖然藝術品的價值不能簡單從價格考慮,但是站在藝博會和市場的角度,如果你的藏家群體更加明確,那么參展畫廊拿出的作品也會更有針對性,如此也就有可能做到小而精致。
藏家資源在哪里
2013年,“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停辦,這也引起了人們對藝博會運作模式方式的思考。一場藝博會的主辦方就是為參展畫廊和藏家提供一個平臺,這個平臺的直接目的是進行交易,除了畫廊本身的客戶資源,主辦方也需要為畫廊帶來更多的新藏家,而僅有專業(yè)的、和國際接軌的策展團隊是不夠的,畢竟畫廊參展的主要目的還是賣得出去東西。有些時候,為了支付較高的參展費用,畫廊不得不只帶大型作品和高價位作品參展,這樣無疑縮小了藏家范圍,因此成為有些藝博會難以為繼的原因之一。
記得2013年4月份筆者采訪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jiān)馬格努斯·倫弗魯(Magnus Renfrew),當被問及第一屆香港巴塞爾和往屆的ART HK相比有什么特殊之處時,他回答說,首先是巴塞爾的品牌為他們帶來了更豐富的資源,他舉了個例子,4年前ART HK的香港辦公室只有1位公關經(jīng)理在和所有的VIP客戶聯(lián)系,現(xiàn)在他們有24位公關經(jīng)理在世界各地做聯(lián)絡工作,由此可見巴塞爾對藏家資源的重視程度。而今年第一次舉辦的“021藝博會”,主辦方通過多年在當代藝術圈積累的人脈給很多外地畫廊帶來了新的客戶資源,國際畫廊貝浩登此次也被吸引過來,畫廊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次是貝浩登第一次來到內(nèi)地參加藝博會,雖然把作品從香港帶到內(nèi)地需要辦很多手續(xù)并預繳關稅,但是還是希望過來看一看、認識一些新朋友,這也看出這種國際畫廊已經(jīng)開始重視內(nèi)地藏家群體和市場開拓。對于藝博會主辦方來說,需要建立良好的品牌效應,而品牌效應的建立也和主辦方能夠提供的資源息息相關,買家、賣家和服務方,三者缺一不可,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國內(nèi)越來越多的畫廊非常重視參加國際性藝博會,原因就在于國際性的平臺上藏家的資源也更多元更豐富。
而在內(nèi)地,雖然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藝術品交易的中心依然在北京,但是上海的后發(fā)優(yōu)勢不可小覷。更多的由收藏家創(chuàng)辦的私人美術館會落戶上海,王薇劉益謙夫婦的龍美術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這也表明上海從來不缺頂級藏家。而經(jīng)濟水平發(fā)達的江浙滬一帶,中產(chǎn)階級群體在不斷擴張,有許多人對當代藝術有了初步了解之后開始為了興趣而收藏。最近一段時間來,前幾年急速膨脹的拍賣市場開始進入調(diào)整期,藝術品投資的熱情逐漸降溫,當人們把目光投向一級市場時會發(fā)現(xiàn),像“藝術北京”這樣一年一度的大型藝博會在國內(nèi)為數(shù)不多,而如果想要從直接從畫廊購買,許多外地藏家有時需要專程跑到北京。一方面針對更多江浙滬藏家的需求,一方面著眼上海的成熟條件,最終使這兩場新興的藝博會都把地點選擇了這個內(nèi)地最為發(fā)達的國際都市。
有北京在前,上海并不算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中心,就在2013年,這里卻忽然成為了藝術市場的焦點,最大的原因莫過于自貿(mào)區(qū)政策對藝術品交易的影響,而年末3場各具特色的藝博會,讓我們也可以看到一種更有針對性、更加精致的藝博會模式在這日漸成熟的藝術品市場得以成為可能,當代藝術和上?!@個集江南氣質(zhì)和國際化視野為一體的城市完美地契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