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代在課本里認識魯迅的人,一定擁有一個和我類似的記憶,一個很硬氣的老頭,坐在扶手椅里面,抽煙、寸頭、小胡子、瘦削、大褂,橫眉冷對。他說的名言也印證了這一點:他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和血。路是自己走出來的,在別人喝咖啡的時侯,他一直把文字當成匕首和投槍,向反動派投去。
如果我也算是在寫作的話,魯迅是我寫作的導師之一,不是那個“院子里有兩棵樹……”這種,我喜歡《野火集》,喜歡魯迅雜文的犀利和幽默,喜歡他寫東西淋漓盡致不騎墻。我看的那個版本,不僅收集了魯迅的雜文,還附有當年對戰(zhàn)文人的文字。
這就讓一場武術套路的演示,變成了文字肉搏,旁敲側(cè)擊,旁征博引,指桑罵槐,奧妙無窮。魯迅先生筆法犀利,大開大合,只有多年后我看《笑傲江湖》的快感可以與之相比。那魯迅窮嗎?這在我看起來幾乎是一定的。在白色恐怖的上海灘,有國民黨特務的圍剿,棄醫(yī)從文的魯迅先生一定活得極清貧——要不他怎么那么瘦,還有嚴重的肺?。康沁@一切,難道不是作為斗士,作為旗手,作為中國人的脊梁所必需的嗎?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學生,這應該是我和大部分中國人共享的魯迅記憶。
當我開始研究生涯三階段的模型,越來越理解社會與人性,一個疑問卻越來越揮之不去——一個無產(chǎn),以斗爭為主業(yè)的作者,到底可以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撐多久?在魯迅的文字中,他坐出租車,逛書店和琉璃廠,喜歡看電影、養(yǎng)活了太太許廣平和孩子海嬰還雇傭了女工,這么大的支出,從何而來?寫斗爭的文章,誰來為之付錢?如果今天的一個人,希望在當代也過上魯迅的生活,他的道路又該如何走?我開始研究起魯迅的生涯發(fā)展。
做研究就像用Google,當你提出正確的問題,答案就會慢慢浮現(xiàn)。一本很有趣的書《魯迅時代何以為生,為文化名人算賬》,里面提供了很翔實的魯迅經(jīng)濟生活資料。作者陳明遠本身就是個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者,文革期間從中科院被下放成為知青,整個農(nóng)場只有一本《魯迅全集》能看,前面好玩的都被借去,剩下的就只有最后兩本千頁余的《魯迅日記》。正好他的專業(yè)是學數(shù)理的,而魯迅也有記錄流水賬的習慣。他突發(fā)奇想,何不把魯迅一生的賬目計算一下?在牛棚的5年時間,陳明遠計算出魯迅一生的賬目。文革后重新核對,而后成書。以下關于財務方面的數(shù)據(jù),都來自他的書中。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又找到了金融方面的專家,按照CPI的數(shù)字全部換算成2012年的人民幣數(shù)目。你猜魯迅先生的年薪幾何?魯迅的職業(yè)生涯,到底過得怎么樣?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出生在紹興,從《社戲》《三味書屋》就能看得出家里殷實。他小時聰明,喜讀小說,不怎么用功,成績卻很不錯。22歲公派留學日本,在仙臺學醫(yī)。26歲回來結(jié)了趟婚,又回日本開始重新學習文藝。29歲學成,歸國就業(yè)。魯迅的第一份工作在老家的紹興師范學院當老師,一年后升為校長。1912年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31歲的魯迅應蔡元培的邀請,成為教育部公務員。這一干就干了14年,一直到45歲。這就是他的第一份工作。當時的公務員收入還不錯,任職期間,教育部的月薪從240圓(2萬人民幣)升到300圓(2.8萬人民幣)。如果你在1914年的北京遇到早上去教育部上班的魯迅,他就和你遇到的大部分公務員一樣,有點教員的傲氣,也有公務員的平和。1917年張勛復辟的那一個月,他曾憤而辭職,第二個月平亂后,他又回來繼續(xù)上班。
如果沒有那場五四運動,周樹人也許會沿著自己原來的職業(yè)路線一直走下去,畫出一個不錯的職業(yè)線蝴蝶。五四運動給魯迅職業(yè)發(fā)展帶來一個巨大的轉(zhuǎn)折,讓他對自己當前的職業(yè)有所反思。五四之后,他開始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線:教學與寫作。從1920年8月份開始,魯迅應蔡元培之邀在北大開始講課,他的第一條事業(yè)線:教授生涯在徐徐展開。魯迅在北大的課酬不高,每周一小時,一月18圓(2300多)。他的講課水平不錯,幾年下來,兼職的學校越來越多,最多時兼任到8家。4年后(1924年),他大學授課的年收入達到了808.5圓(約為9萬多元人民幣)。1925年,他去西安講課一周,就賺到了34000元。算下來課時費每天6000(大概相當于今天一個普通大學教授在外一天的培訓費)。講課還有個意外收獲,在北京師范大學教書期間,魯迅認識了許廣平——他的未來妻子。
大概是從38歲(1918年)起,他關于小說的童年愛好重新萌芽,開始探索自己的第二條事業(yè)線:作家。這年4月,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發(fā)表,魯迅的筆名也正式啟用。接下來這一年中,魯迅發(fā)表了不少文字,談愛情,談如何做父母,還翻譯了小說《一個青年的夢》《工人綏惠略夫》。魯迅就這樣度過自己的40歲。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在他43歲時正式出版。從此作家這個職業(yè)線越走越強,逐漸成為魯迅集大成、應天命的核心事業(yè)。
從職業(yè)生涯來說,魯迅是個典型的沖動型規(guī)劃的家伙——因為看到自己的父親重病,他決定醫(yī)治更多人,于是開始從醫(yī)(很多人的大學專業(yè)都是這么選的吧)。在日本學醫(yī)看到了一段中國人圍觀中國人砍頭的影片,又接觸到哲學,出于國民性的思考,讓他認為文字更能救國。于是他轉(zhuǎn)投文藝(剛畢業(yè)的魯迅卻找不到文學對口的職業(yè));公務員的14年生涯,幫助魯迅慢慢積累了從事文藝的能力和平臺,寫作和教學都是呈現(xiàn)自己文字能力的方式。
按照生涯三階段的理論而言,1924年是43歲的魯迅的重要逆轉(zhuǎn)點(Break Event),這一年他的教書和撰稿的收入第一次超過公務員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59%。也就是說,在醞釀4年后,他作為自由文人的職業(yè)收入已經(jīng)高于公務員的收入,他實現(xiàn)了“職業(yè)自由”,已經(jīng)完全可以不用依靠本職工作,就能維持原有的生活水準了。
1926年8月份,魯迅和許廣平一起離開北京,分別前往廈門和廣州。他們相約為社會服務2年再見面。這期間有過一段很“海角七號”的愛情故事,感興趣的人可以移步《兩地書》。魯迅去廈門大學做中國文學史教授,開始自己的第一段正規(guī)教授生涯。不過魯迅不算是個好員工,4個月以后,他離開廈大,前往中山大學任中文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但這份工也沒有遵循HR一年之內(nèi)不要亂跳槽的忠告,他做了10個月,又從廣州離開,前往上海。說實話,讓魯迅這樣的戰(zhàn)斗者做教務主任,實在是個大錯誤。一到上海,魯迅徹底火了。勞動大學、立達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等紛紛邀請他講演,魯迅從大學教授轉(zhuǎn)身成為文化名人,但是卻一下子沒有了固定收入。蔡元培(此公真是近代史奇人之一,給中國教育和文化帶來了巨變,也是魯迅的超級大貴人)給他在上海謀了一份月薪近3萬的特約著作員的工作,每月無需坐班,稿子也不多。趁著這段穩(wěn)定的時光,魯迅開始創(chuàng)辦自己的文學刊物《語絲》《萌芽》,寫作和翻譯成為他主要的工作內(nèi)容。以今天的觀念來看,他成為一個“自媒體”。兩年后,他自由撰稿的收入,也在每月500圓以上(近5萬元)。至此,魯迅徹底實現(xiàn)經(jīng)濟自由。從生涯三階段來看,他順利地完全跨入事業(yè)階段。
魯迅46歲在上海安家,兩年后有了孩子海嬰,從此再未移居別地。從這個時候起,到他55歲逝去的9年間,他的經(jīng)濟收入平均是每月6萬元左右。但經(jīng)濟絕不是這段生涯的關鍵收益,作為文人的魯迅,產(chǎn)量開始爆發(fā):《野草》《朝花夕拾》《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9年內(nèi)有25部作品結(jié)集出版。這些文字無論是對于魯迅本人,還是整個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影響,都絕非他之前的任何職業(yè)可比的。這也是生涯最后一個階段的特質(zhì),當人們遇見天命,當興趣、天賦、特質(zhì)、渴望和時代需求最好地結(jié)合在一起,會產(chǎn)生巨大的意想不到的力量。
魯迅是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者的標準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