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北加州的一個華人家庭發(fā)生了一出令人痛心的悲劇:學業(yè)優(yōu)秀的某17歲少年,高中畢業(yè)時雖然在美國高中畢業(yè)生的標準測試SAT上獲得滿分,卻被拒于所有名校之外,之后,他用網(wǎng)購的化學試劑制造劇毒氣體自殺,父親發(fā)現(xiàn)并沖進去營救愛子時,也吸入毒氣身亡,留下母親和弟弟。
我的大兒子與這孩子同齡,剛剛高中畢業(yè)升入大學,深知等待錄取通知的過程有多么熬煉人,尤其是當你一向優(yōu)秀覺得自己本應(yīng)所向披靡的時候。因此,當居住在附近的朋友告訴我生活中那孩子有多么優(yōu)秀父親是多么厚道的時候,心痛得流下了眼淚。
此后,一些問題一直縈繞于心:孩子從小最需要學習的功課究竟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就是成為高大上的“精英”嗎?不成“精”成什么呢?成了“精”又怎樣呢?國慶節(jié)假期,9年級的小兒子與他每周一聚的青少年小組一起參加了半年一度為期3天的營會,回來說這次最重要、給他影響最深的節(jié)目是大家分成小組思考、分享和討論三個重大問題:
第一,在各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我對什么最感興趣、可以樂在其中?
第二,我對自己的天賦有什么樣的責任?我可以如何用自己的天賦幫助別人?
第三,這個世界最需要的是什么?這些需要中,哪些方面我能有機會做出貢獻?
第一個問題是幫助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天賦,這個我懂。第二個是建立人生的意義感,在與他人的正向互動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個我也懂。第三題,嚇了我一跳,題目好大!結(jié)果他表示,那不是說要他們每個人都去像好萊塢的威爾史密斯一樣去各種大災(zāi)難中尋找拯救世界的機會,而是觀察自己周圍的世界,思考自己能給別人帶來什么樣具體的幫助和貢獻。每個人不都一定成為精英,但每一個人都必定對周圍的世界有用,從小尋找能讓自己有用的機會,就能在不斷的貢獻過程中找到人生的價值和目的,并為之深深欣喜和感恩。
我深深感恩,為他有機會與同儕一起思考,并且用信心和愛建立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價值感。我深信有這樣的思考、這樣的價值觀、這樣的目的,就不會因一兩次挫折而失去生活的興趣。
如果可以用這樣兩幅圖畫來演繹人生,你選擇哪種?你為孩子選擇哪種?
畫中,一個人正與魔鬼廝殺于棋盤,雖然他每一步都非常專注努力,但是結(jié)局注定非常悲慘,因為他的對手是魔鬼。魔鬼最狠毒的一招不在于圍追堵截,而在于讓你從內(nèi)心深處看不到出路,讓你相信你一次的失敗就注定了最終的結(jié)局——死亡。這是德國畫家Moritz Retzsch(1179-1857)的名畫《下棋者》(The Chess Player)。
另一幅同樣是兩位下棋者,陪我下棋的是創(chuàng)造我的那一位,我同樣要為自己所下的每一步棋負責,但心中卻有一個盼望,那位陪我下棋的對我滿懷愛意,深愿我走好每一步棋,即使有時我會走錯。這樣的人生自有平安和喜樂常滿于心,不管面前的棋局如何。
其實,我們的孩子最需要的跟我們一樣,就是能夠在任何時候、任何境遇中都知道自己被深深地珍愛著,沒有任何一種境遇能夠使自己與這種至高至深的愛的源頭分開。這愛的源頭不在父母,因為父母自己也有愛不出來、或是愛莫能助,甚至愛得犧牲了自己也無法挽救孩子的時候,因為父母也是有限的,也同樣需要這種無限的愛來支撐。
這愛的源頭就在那一位滿懷愛意陪我們下棋的造物主。唯有在信心和愛中成長起來的人才有寵辱不驚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