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地上的事情》之前我不知道葦岸。聽朋友說起這個名字,我還想,這人真行,居然給自己起個筆名叫“偉岸”,估計是那種說話時喜歡叉著腰指手畫腳的。在書店看到書,翻了代序,沒在意,以為是寫農(nóng)村的散文。后來,愛極了這本書極力推薦我讀的朋友特地將書寄來,我見書封宣傳語上寫著“入選多種語文必修課本”,更以為這書是“大路貨”,翻都沒翻,放在一邊。直到有一天我趕火車,匆忙中抓一本書塞到包里,待到車上才發(fā)現(xiàn)是這本《大地上的事情》,雖不情愿看,但左右無事,隨便亂翻,誰知竟放不下,一讀到完。
書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與書名相同,為“大地上的事情”,講作者觀察下的土地、自然、各種動物,除了講表象,還談思考。均篇幅短小,如古代筆記。第二部分名為“一九九八 廿四節(jié)氣”,是作者在一年之中觀察24個節(jié)氣時拍攝的照片與寫下的文字??粗粔K土地在一年中從荒蕪到萌芽到茂盛再到回歸荒蕪,感覺很是奇妙。他講的道理都懂,模樣都見過,但把一年的變化壓縮在幾十張圖片中,見到后還是會感到震撼,感覺作者不像是在拍照寫字,更像是在做一個行為藝術(shù)。第三部分名為“去看白樺林”,有作者“在路上”的經(jīng)歷,也有他談自己的思想由來與觀察思考,篇幅較第一部分長,大概算是區(qū)別。第四部分名為“泥土就在我身旁”,是作者的日記選,有些篇目能看出是前面的文章的雛形。四部分之外有“附錄”,是作者去世前口述的幾段話,總結(jié)起來8個字:悲哀、遺憾、愧悔、感謝。
作者去世前的話雖悲哀,但散見于書中的文字卻并非如此,多了個“憫”,組合起來即——悲憫。那種悲憫情懷,與其說是感懷于被工業(yè)文明影響了的土地、自然、動物,不如說是悲憫人類自己——悲憫人的自大,將自己從動物中劃將出來,自封為高等生物,從而脫離動物,脫離自然。作者認(rèn)為,“人類像一個瘋子或永遠(yuǎn)在戀愛的人,它根本控制不了自己。”還說,“我非常熱愛農(nóng)業(yè)文明,而對工業(yè)文明的存在和進(jìn)程一直有一種源自內(nèi)心的悲哀和抵觸,但我沒有辦法不被裹挾其中?!弊髡咴跁胁恢灰淮螌懙?,“有一天,人類將回顧它在大地上生存失敗的開端。它將發(fā)現(xiàn)是一七一一年,那一年瓦特的前驅(qū)、一個叫托馬斯·紐科門的英格蘭人,嘗試為這個世界發(fā)明了第一臺原始蒸汽機(jī)?!闭堊⒁?,在這幾段文字中,作者指代人類時用的是“它”而不是“他”。我想這個用法倒不一定說明作者厭棄人類,我以為他想表現(xiàn)的是彼此不分高低——在他心中,人與動物、自然是一樣一樣的。
作者對自然的情感,常人難以想象。他曾經(jīng)完整地觀察過星星的出現(xiàn),落實(shí)在書中有一大段文字,講太陽落下后,多少分鐘后出現(xiàn)第一顆星星,多少分鐘后出現(xiàn)第二顆星星,依此類推。沒有對自然的強(qiáng)烈情感,誰會去做這樣的事呢!孩子可能會,卻不一定有耐心。對自然,作者除了有細(xì)致地觀察外,更有思考。反映到文字上,如自然界中的事物一樣樸實(shí)、扎實(shí),道理明顯而深刻,比喻卻巧妙。比如他說,“我觀察過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緩慢。觀看日落,大有守待圣哲臨終之感;觀看日出,則像等待偉大英雄輝煌的誕生。仿佛有什么阻力,太陽艱難地向上躍動,伸縮著挺進(jìn)。太陽從露出一絲紅線,到伸縮著跳上地表,用了約五分鐘。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勝于崛起?!彼囱┖蟮淖匀唬胺e雪收縮,并非因?yàn)闅鉁厣吡?,而是大地的體溫在吸收它們?!?看秋天的土地,“秋收后,田野如新婚的房間,已被農(nóng)民拾掇得干干凈凈?!痹凇耙痪啪虐?廿四節(jié)氣”中,則有一段像講打仗的文字,卻無絲毫戾氣,“到了驚蟄,春天總算坐穩(wěn)了它的江山?!薄巴饷嬖谙卵蟮胤路鹨延辛藴嘏奈淦?,雪雖然攻了進(jìn)來,但它們損失慘重,它們不能長久占領(lǐng),大地沒有屈服,不斷地奪去雪的生命,以至當(dāng)雪斷了援兵,不久便被大地消滅得一干二凈?!?/p>
個人以為,作者寫動物的文字是全書中最好的,飽含情感,極盡贊賞。他看螞蟻拖蜣螂的尸體回窩,蜣螂的身體粘在地上,任螞蟻拖來拖去一動不動,螞蟻卻仍然不懈地努力,即便沒有其他螞蟻來幫忙,似乎也沒想去搬援軍。他看螞蟻銜著蚜蟲歡快地回家,便開玩笑半路打劫,螞蟻并不驚慌逃走,就在被劫處不停用觸角探測,直到找到那只蚜蟲,然后再次銜起,好像什么也沒發(fā)生,繼續(xù)莊嚴(yán)鄭重走上回家的路。這情景,這事,我小時候也曾不止一次見過并做過,卻無他一樣的情懷。他談蜜蜂,“在花叢流蜜季節(jié),忘我的采集,常使蜜蜂三個月的壽命,降至一個月左右。它們每次出場,要采成百上千朵花的蜜,才能裝滿它們那小小的蜜囊。若是歸途迷路,即使最終餓死,它們自己也不取用。”蜜蜂如此是常態(tài),人若做出這種事,卻是英雄了。作者寫動物的文字中有些具有一定的知識性,那些知識也與贊賞有關(guān)。比如談到動物的互助和利他,他講到燕子,“最近我從科教片《燕子》里知道,燕子在喂雛期,為了覓食,每天要飛出去二百多次,如果你想幫幫它,它回來也會將你放在巢邊的昆蟲叼走。雛燕出巢后,在野外,會受到任何一只成燕照顧?!?作者所舉的例子,大都反襯出人類的污濁,“成人世界是一條濁浪滾滾的大河,每個孩子都是一支歡樂的向它奔去的清澈小溪。孩子們的悲哀是,仿佛他們在世上的唯一出路,便是未來的同流合污。”充滿了絕望。好在作者緊跟著引出泰戈?duì)柕囊痪湓挘懊恳粋€孩子出生時所帶的神示說:上帝對于人尚未灰心失望呢。”讓人在絕望后堪堪緩上一口氣來,那口氣堪堪支撐著人活。作者的希望,大概是希望堪活的人能想,能變。
作者愛極了梭羅的《瓦爾登湖》,這本書是詩人海子推薦給他的。他說,是梭羅使他“皈依”了散文。他愛梭羅,并非因?yàn)樗罅_倡導(dǎo)“回歸自然”,而是因?yàn)樗罅_崇尚“人的完整性”——本質(zhì)在于一個人對外界的態(tài)度,即是否為了一個目標(biāo)或目的,會漠視和犧牲其他——這是他喜歡梭羅而不是陶淵明的原因。在作者看來,兩個人雖然都?xì)w園田居,但本質(zhì)是不同的。
書中一篇文章末尾的一小段話,使作者看起來就像馬丁·路德·金一樣偉大。金當(dāng)年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傳遍全世界,作者必然讀過,而他的信念堅(jiān)定甚至超過了金!“望著越江而過的一只鳥或一塊云,我很自卑。我想得很遠(yuǎn),我相信像人類的許多夢想在漫長的歷史上逐漸實(shí)現(xiàn)那樣,總有一天人類會共同擁有一個北方和南方,共同擁有一個東方和西方。那時人們走在大陸上,如同走在自己的院子里一樣。”
書中第223頁有作者的一張照片,身材瘦長,面帶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