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方面對優(yōu)化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進行探索。一、情境問題設計“貼地而行”,突出低起點,多活動,全參與為主。二、概念探索中問題設計“循序漸進”,注意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設問。三、問題解決中問題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設計具有思考性的數學問題。四、課堂練習中問題創(chuàng)設“難易適中”,問題要有利于學生發(fā)展自我,發(fā)散思維。
【關鍵詞】課堂教學 問題設計 有效 思考
現代數學教學理論認為:問題是數學思維的起點,是數學的心臟。數學教學是思維的教學,它可以培養(yǎng)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問題為紐帶,并基于問題的設計和圍繞“問題解決”這一核心概念組織課堂教學。在新課程倡導“以學定教”和課堂教學以問題為主線的理念支配下,教師的教學任務不僅僅是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調控教學過程、組織教學活動,把知識直接塞進學生的大腦中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對一些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和經驗。
下面我結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優(yōu)化問題設計,有效啟發(fā)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考,激勵和促進學生學習的一些體會。
一、情境問題設計“貼地而行”,帶領學生輕松進入課堂學習
“地”,從知識層面來講是知識的生長點,學生的認知起點。即這個知識必須是學生現有哪個知識生長點中引發(fā)。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高度的抽象性是數學學科的一大特點。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數學學科的特點出發(fā),順乎自然。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起點,要能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或探究欲望的學習動機。
二、概念探索中問題設計“循序漸進”,幫助學生揭示本質,感知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初中學生自我意識強烈,對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任務很感興趣。問題太難學生易失去解決問題的興趣,太易會使學生產生輕視和厭倦心理。這就要求課堂問題難度,要貼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從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巧妙設計問題,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各種認知水平的互動中,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因此,教師在課堂問題設計時要以教材的整體要求,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循序漸進,精心設計問題序列,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促使學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轉化為已知,用相互聯系的提問,讓學生在不停的思考和實踐中學習。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學中,在學生構造的方程基礎上設計如下序列問題:
(1)你所寫的方程你以前見過嗎?你能分析一下它兩邊的代數式的特征嗎?(教師要從學生中盡可能多地收集方程的類型,必要時教師可以自己補充。同時,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要及抓住代數式是整式時進行追問。)
(2)你能說出方程兩邊的整式所含未知數的個數嗎?
(3)你能說出方程兩邊的整式所含未知數的的最高次數嗎?
(學生通過對問題的分析,總結歸納。在師生對話的基礎上教師拋出第④個問題)
(4)你能給兩邊都整式,只含有一個未知數,未知數的指數是一次的方程取一個名字嗎?(由此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學習“數學化”的過程。這樣設計的問題起點放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層層設計,設置合理的思維階梯。學生通過眼的觀察、腦的分析,他們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的探索狀態(tài)。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積極向學生提供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以及激發(fā)學生進行思維創(chuàng)造的平臺,充分感受到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愉悅感和成就感,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通過不斷的追問,也使學生明白了新知識的來龍去脈,以及與已有知識的聯系,也讓學生深切地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并進一步地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并且讓學生從中領悟到引導思維活動的這種特殊歸納的數學思想。
三、課堂練習中問題創(chuàng)設“難易適中”,促進學生發(fā)展自我,發(fā)散思維
課堂練習是為了讓學生鞏固剛學習的知識,問題的設計要讓每位學生主動參與。難易要適中,從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巧妙設計問題,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各種認知水平的互動中,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同時,問題設計要有一定的開放探究性,促使知識逐漸深化,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能力。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教學中,為鞏固方程驗根的方法,設計了如下問題:
問題:判斷t=-2是不是方程 2t+1=7-t 的解。如果不是,你能寫出兩個不同的方程,使它們的解都是-2嗎?
由于本節(jié)學習的課題是一元一次方程,因此,學生的思維容易受此遷移而停留。教師要通過精設問題,讓學生去發(fā)現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方程才剛剛啟步,今后我們將學習更多的種類的方程。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對問題的變式練習,打開學生的思路,發(fā)散學生的思維,進而解決問題。數學課堂練習問題設計的不同,教學效果自然也會不同。因此,在設計課堂練習時,針對教學內容,層層遞進,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與呈現方式向來是教師們非常關注的問題,陶行知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睌祵W問題設計是否有效,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好的問題,能調動學生最大程度地參與到數學課堂學習中;對數學問題進行積極思考;有了思考才有發(fā)展,才有進步,才能獲得對數學解決問題能力和應用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和數學學科特點,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學習、思考和創(chuàng)新性的數學問題,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給學生交流探究的機會,感悟數學學習的思考方式。
【參考文獻】
[1]林則亮.談數學教學中“問題”的設計.《中小學數學》,2005(10)
[2]鄭國才.對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一些思考[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