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主任是學生德育的首要工作者,班主任應用平常心態(tài)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班主任 德育 和諧的師生
班主任是學生德育的首要工作者,特別作為住宿生的班主任,工作瑣細而繁重,學生學習、吃飯、住宿、思想,事無巨細,點點滴滴,班主任都得操心。因此我們班主任是躬耕在一線的“主任”,每天都有林林總總的事情處理不完,零零碎碎的事件非常多。至從我進入三中工作近六年,當班主任也連續(xù)當了六年,在這么連續(xù)作戰(zhàn)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當班主任的痛并快樂著。那是發(fā)生在高二升高三的過程中的一件事情,至今回想起來還仍記憶猶新。
那時的我很年輕,很榮幸的跟學生一起上高三,而且還繼續(xù)擔任高三(2)班的班主任。毫無疑問,這是學校對我工作的信任與支持,學校這么看重我,我也決心要帶出個好班級和好成績。所以在高三快開學之前,我就進行了一場整風運動,召開了一系列班委會和同學們的坐談會,也調整了部分班委。前任班長找我辭職很多次,因為他要去校學生會當學生會主席,他推薦了一個女生接替他的位置,我非常信任這位前任班長的建議。那是個夏日炎炎的夜晚,在一間教研室里,召集了新一屆全體班委擴大會議,主題就是班級的學風建設,目的是為了化解同學們對個別課任老師的誤會。我和同學們就課科老師的一些看法進行了交流。當討論某一位老師時,當時擔任新班長這位女生,情緒很激動,感覺她的言辭過于偏激,我出于維護大局的需要,當著當時班委的面批評了這位班長。沒想到,這成為九月“霧月政變”的導火線。高三開學的第一天,一封信就像一個定時炸彈在班級被炸開了鍋。這位女生聯(lián)合38個同學簽名(據了解很多學生都不知情上面寫了什么內容)要求學校罷免我這個班主任的職務。但從這件事發(fā)生后,能吸取點教訓希望和同仁共勉。
后來我認真冷靜分析了下,這位女生班長是個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從小在單親的家庭中長大,從小缺乏父愛,缺乏安全感,父母的離婚的陰影給她帶來一定的心靈創(chuàng)傷,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缺少關愛和親情。由于跟母親生活在一起,一旦遇到不公平的事件發(fā)生,極易挑動其內心的法碼的失衡,就會對世界看法有些偏激,特別對一些老師偏心的做法非常反感,特別在她存在偏見看法如果沒有及時糾正的話,就會容易走向擴大化。面對心理問題生,內心對世界看法有點偏激,我們要走進其內心世界,及時糾正其錯誤的觀點和看法。后來,我分析了下她為什么對某課任老師很反感,原因在于這位課任老師是女性,很喜歡跟男生開玩笑,也比較喜歡提問男生,很少提問女生,做為班長的她感覺很丟面子。因此,她對我維護那位女教師,就是贊成可以對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她的出發(fā)點認為老師對學生應該一視同仁。想明白之后,我認識到班主任應該用平常心態(tài),平民意識,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只有這樣,學生面對班主任才無需仰視、恐懼,思想才會自由流淌。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孩子。應該辯證地看待學生的毛病和錯誤,應以一顆平常心,用發(fā)展的眼光,全面的人才觀,冷靜地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而不是一事當前,不問青紅皂白,就一棍子打死。因為事物往往是發(fā)展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而且學生真正出于個人主觀原因去犯錯誤的很少,很多時候是由于某種客觀原因造成的,或家庭,或社會,或班風等。因此,教師對心理問題生的點滴行為都要給予關注、遇到困難要及時提供幫助,有了進步也要給予及時的鼓勵,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們,如對心理問題生的及時化解其內心苦惱與困惑,并看到其內心陽光一面并給予贊許、發(fā)現(xiàn)其一技之長給予肯定、對其獨特觀點給予支持,從而使很多心理問題內心世界會向積極性轉化并得到正確強化。
這件事給我今后的班級管理帶來非常深刻的啟迪,它使我認識到:班主任是學生德育的首要工作者,是鑄魂的。這就要求班主任要樹立全面的人才觀,引導教育學生在糾錯中成長、成人、成才。從學生成長角度看,出錯是學生的權利,錯誤往往是正確的先導,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應該做的不是指責、傷害,而是關愛幫助,從而轉劣為優(yōu),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學生伴隨著進步和發(fā)展,出現(xiàn)一些錯誤很正常,學生就是在不斷糾錯中不斷成長、進步,因為錯誤和不足也可能是一種進步的開始。尤其是一些消極的,甚至是錯誤的思想,更要班主任及時做出指導和糾正。如有學生因學習不好而產生混日子的想法、有的因失去親人而產生悲觀厭世的思想等。所有這些都需要班主任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細心、耐心地了解學生,采取一定的辦法并給予正確的引導。唯有這樣,班主任就更容易進入學生的心靈,就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傾向,師生之間更加容易溝通,關系更加融洽。
做為新時代的班主任,要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待學生,應該認識到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才,成為有用之才,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特別是每一位“問題生”,這樣師生的關系將更緊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將更融洽,社會將更和諧。正如一位教育先人曾說:“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走進年輕的心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