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春天,活躍的課堂蘊含著巨大的生命力。但是筆者認為任何改革都要理智對待。新課程改革還處于探索階段,到底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還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模式。筆者認為語文改革,無論如何都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guī)律,不能忽視教學目標的要求、不能忽視語文教學的本質。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要辯證看待,進而揚長避短,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的。
中國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中,我們應該充分應用心理學、教育學以及與教改相關的科學理論,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摸索出一套適合小學語文教學的路子。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語文素養(yǎng),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盡力具備,無論哪種教學模式都要堅持。筆者將近幾年語文教改經驗總結如下:
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對于小學生而言,習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時刻重視小學生各種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不論人格上還是學習方法都要嚴格要求,從各個方面進行引導,點點滴滴不能放松。新課程改革倡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快樂地去學習,這是必要的。但是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不僅僅需要正面引導,還需要帶有一些強制性。教育心理學就此專門提到:“習慣養(yǎng)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爆F在小學語文教學有一種傾向,認為只要出現強制字眼,就應該遭到批判。這種傾向恰恰說明了現在改革存在一些盲區(qū)。
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沒有完全被激發(f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需要教師意志進行左右。教育以人為本,并不是處處順從和遷就學生,在尊重學生和遵循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教師也要有“強制”的意識,只要是切實來服務于學生、服務于教學的都應該得到認可。
筆者認為,小學生有八個方面的習慣需要教師著重培養(yǎng):1.培養(yǎng)他們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2.認真謹慎的學習習慣;3.勤于動腦、善于動手的習慣;4.說話規(guī)范的習慣;5.愛惜書本的習慣;6.勤于發(fā)問的習慣;7.互助合作的習慣;8.寫字規(guī)范的習慣。這些習慣的培養(yǎng)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僅僅要求學生有培養(yǎng)好習慣的意識,還需要教師能為學生做好示范,嚴格要求學生養(yǎng)成習慣。比如要求學生寫好字,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更不能過于遷就學生,寫字只有苦練才能出成果。就這個方面來說,如果一味地遷就學生快樂教學,好習慣就存在養(yǎng)不成的危險。
二、學習熱情
現在的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遠遠超過學習語文的熱情,一方面是家長和社會要求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教師沒有給予學生正確引導,讓學生意識到語文學習非常重要,要有學習熱情?,F在新課程改革開放式的教學方式確實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但是有時候恰恰因為過于開放、過于隨意導致學生對語文的重視程度越來越低。筆者贊同某位教育專家所說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生命成長的課堂”,這從深層次點出了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無論何種教學方式的改革,都應該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投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實現。
三、與學生互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中來
有些學校進行語文教改只重視教師教的改革而忽視了學生學的改革,從根本上說是不承認學生也參與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有機統(tǒng)一,教師教的過程又是學生們學的過程。只進行教的改革.而忽視學的改革,無疑割裂了教學過程,強行把這個緊密的結合體分開。教學改革就不可能全面整體地進行,更談不上什么創(chuàng)新。教育家們認為,只講教師如何教而不談學生如何學,是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雙層面上的弱點。在教學中,教師應自始至終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即教師教得“活”;善于創(chuàng)設學的空間,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即學生學得“活”,從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智能得到開發(f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互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創(chuàng)設情境提問、課前演講等,但我們要堅持的一個遵旨就是要使學生大膽地“亮出自己”,從而實現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
四、掌握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
讀書并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情,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讀死書,但是新課程改革如果走了極端就會導致學生不會讀書。到底哪些是讀書的基本技能呢?首先,學生要懂得讀書要有感情,能夠動情地去讀書;其次,學生會默讀,能夠不動聲地抓住文章的核心;第三,能具備快速閱讀和略讀的技能;第四,讀書的同時能夠思考,能概括能質疑。課程標準專門規(guī)定了課外閱讀量,這是一個很好的進步,如果教師能讓學生確實完成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閱讀量,那么學生一定會掌握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
筆者認為語文教學通過閱讀要培養(yǎng)學生語感,這是非常重要的。就新課程改革而言,如果學生并沒有完成所規(guī)定的課外閱讀量,課上也沒有很好地去進行語文閱讀,那么語感的培養(yǎng)就很難形成,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能學好語文。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能真切感受到祖國文字之美,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蘊含的感情。語感的培養(yǎng)最主要就是讀,學生必須下工夫來完成閱讀量。但是教師也要給予引導,此時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中的一些方法是可以借鑒的,比如重點段落分析,抓關鍵詞等。
五、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
前面幾個內容,歸結到最根本,無論什么教學方式都需要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傳授,授人魚不如授人漁,這是所有教師所期望的。所以不論怎么改革,教師都要把學習方法的傳授放在第一位。對于語文課程而言,會讀會寫會說,能讀能寫能說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支持,不是教師講幾節(jié)課就能實現的,還需要學生在課下自己下工夫。
語文課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結合的關系,一虛一實,緊密相連。不論虛實都得抓,而且兩手都得硬。一方面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熏陶,讓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上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人格;另一方面,還要給學生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為他們的長遠發(fā)展,為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兩者千萬不能割裂開來,如果只是突出工具性,就陷入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沒有走出來,如果一味地突出人文性,則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作為小學生,基礎是根本,全面是發(fā)展方向,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一切從學生的發(fā)展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