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結構是指課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進行的順序和時間分配。課堂教學的目標確定后,教師就應該考慮最合理的課堂結構,即以何種順序來安排的組合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做到教學過程整合優(yōu)化。每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安排,都要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為依據(jù),每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活動的完成,又都是向預定目標的一次逼近。
從閱讀這一總課程來講,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理解,在理解過程中又要逐步學會閱讀,提高閱讀能力,應以這兩項目標為總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來考慮整體的閱讀教學。為此,筆者從一下幾方面做了調查分析:
一、當前語文閱讀課課堂結構,主要存在的問題有
1、結構陳舊。五十年代初期的《紅領巾》教學法,至今仍是一些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大部分的課是談話法、串講法貫穿教學始終。<<紅領巾》教學法固然有很多合理可取的方面,諸如體現(xiàn)了從整體到部分在回到整體的閱讀認識過程,重視思想教育等等,但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來理解課文內容,缺乏知識與能力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符略了語文課工具性的特點。
有些教師由于認識上的局限與片面,在教學中往往以“滿堂問”代替“滿堂灌”,提問多而雜,瑣碎凌亂,有些層次的問題缺乏思考價值,致使課堂教學重點不突出,沒有一個統(tǒng)領的中心。由于問題沒有深度,學生的思維負荷不夠,所以只能了解課文的情節(jié),而無法觸及課文的思想內涵,把握課文的核心部分。如筆者在教學《手術臺就是陣地》一課時,在上課初,我提問: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學生無法回答,接到我又不斷犯下錯誤,不結合學生掌握的內容,繼續(xù)不斷地提問,結果學生仍是茫然不解。
2、程序呆板。在長期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不少教師不管什么課文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造成了閱讀教學僵化。也有些教師在教學中雖采用了“變序”、“舉一反三”等手法,但因立足點不是放在通過教材的處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上,只是在結構的形式上求新求奇,講課堂結構的改革當成了花架子。
3、教學機智不足。課堂上,學生的質疑問難是思維火花最活躍的體現(xiàn),但決不能簡單地把學生提出問題和質疑能力當成一回事。所為質疑能力,應是指能圍繞事物本質屬性提出疑難問題的能力,解決這類問題能有助于準確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和特征。由于有些教師把學生的提問和質疑能力混為一談,于是在處理上就出現(xiàn)兩種傾向:一是有問比議,結果是教師被學生的問題牽著走,教師的主導作用難以發(fā)揮。二是學生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問題,教師卻未能把握“契機”。以上因素,結果導致學生不能有效地弄清知識,導致學習的效率不高。
二、為了有效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必須改變舊的結構模式
課堂結構,是教育思想的放映。教學,應是教學生學,不是為“教”而教,而是為“學”而教。評價課堂教學的成敗,應從兩方面來衡量,一是學生能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自覺成為學習的主任。二是教師能不能在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情況下,給于點撥、引導。只有從“如何學”的角度去考慮自己的“教”,去安排組織課堂教學結構,才能切實提高課堂四十分鐘的教學效率和質量,從而達到教與學的統(tǒng)一。
1、要強化教學中的目標意識。在設計課堂結構前,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然后據(jù)此確定教材的重點、難點。要充分考慮好三個互互相制約、互相聯(lián)系的環(huán)節(jié),執(zhí)行與反饋。課堂結構可以這樣設計,也可以那樣設計,但必須做到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教學目標的制約。
2、課堂結構以“塊狀結構”為好。所謂“塊狀結構”就是將一節(jié)課劃分為若干個較大的組塊進行教學,每一個組塊內都應當有明確的整合目標,有具體的教學內容,有可操作的學生的訓練和教師的指導,還應當有圍繞目標的反饋環(huán)節(jié)。組塊與組塊之間,應體現(xiàn)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而決不是簡單的平湊,如體現(xiàn)“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要特別注意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以學生思維活動為主軸來組塊。學習水平應由低到高形成臺階式,前一塊是后一塊的基礎,后一塊是前一塊的必然提高,還要主意塊與塊之間的自然銜接。
3、課堂結構必須努力體現(xiàn)“教為主導、學位主體”的教學思想,要從“學法”的角度去設計“教法”,把學法指導滲透在課堂教學中,融在教法中,避免單一的模式與方法,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及課文內容設計課型。
4、閱讀課的課堂結構安排,要從閱讀教學的整體功能出發(fā),把課堂上的相當一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自己支配。教師的講解要精,要經(jīng)常啟發(fā)、引導和檢查,盡量使學生自覺參與教學的過程中,這種“參與”絕不是簡單的跟隨,而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分析問題,揭示規(guī)律,解決矛盾,盡量給學生創(chuàng)造在課堂上“多練”的機會。
總之,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傳授的課文知識,循循善誘引導學生鉆研知識,從而完成素質教育要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