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蹺是漢族民俗舞蹈的一種形式,藝人們腿綁高蹺,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姿以雄健、驚險為主,一般在春節(jié)、元宵節(jié)等節(jié)日表演。踩高蹺不但扮演的人身著戲裝,濃妝艷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裝扮戲曲折子。踩高蹺的角色,因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異,高低不一。
“高蹺”也叫“踩高蹺”,有的地方叫“踩拐子”。它的特點是鄉(xiāng)土氣息濃厚,形式奇特別致,有500多年的歷史,亦說有千年以上。據(jù)《列子·說符》篇記載:“宋有蘭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臺而使見其枝。以雙枝長信其身,屬其脛,并趨并馳,并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高蹺早在先秦已在漢族民間流行。
還有清人恩竹樵在他的《詠秧歌》詩中,對當(dāng)時春節(jié)期間的踩高蹺游藝活動也有描述:“捷足居然逐隊高,步虛應(yīng)許快聯(lián)曹。笑他立腳無根據(jù),也在人間走一遭。”此詩充分說明,高蹺這項漢族民俗藝術(shù),在清代已廣泛在民間流傳。
漢族民間有一種傳說,說是以滑稽著稱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晏嬰,一次出使鄰國,鄰國國人都要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裝一雙木腿,頓時高大起來,弄得那國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題發(fā)揮,把外國君臣挖苦一頓,使得他們狼狽不堪。踩高蹺活動由此流傳民間。
另有一種傳說,是把踩高蹺與同貪官污吏作斗爭聯(lián)系在一起。從前,有座縣城叫兩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節(jié)都聯(lián)合辦社火,互祝生意興隆,五谷豐登。不料來個貪官,把這看作是一個發(fā)財?shù)臋C會,就貼出告示,凡是進出城辦社火的,每人都要交三錢銀。人們不交,他就關(guān)城門,掛吊橋。但仍難不住聰明的人,他們就踩著高蹺。翻越城墻、過護城河,繼續(xù)歡度春節(jié),樂在其中。
關(guān)于高蹺的起源,學(xué)者們多認為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沿海漁民的捕魚生活有關(guān)。據(jù)歷史學(xué)家的考證,堯舜時代以鶴為圖騰的丹朱氏族,他們在祭禮中要踩著高蹺擬鶴跳舞??脊艑W(xué)家認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蹺起舞形象的字。兩者可互相印證。
古文獻《山海經(jīng)》中有關(guān)于“長股國”的記述,根據(jù)古人的注釋,可知“長股國”與踩蹺有關(guān)。藝術(shù)源于自然,其實踩高蹺是人類與自然斗爭的產(chǎn)物。起源于勞動一說,可依據(jù)晉人郭璞的另一條注釋:長臂國人在赤水之東,身體像常人,但臂長三丈?!盎蛟?,長腳人常負長臂人入海中捕魚也?!庇纱寺?lián)想到,腳長是綁扎著木蹺,手長是手中拿著長木制作的捕魚工具,所描繪的酷似現(xiàn)今居住在廣西防城“京族三島”的京族漁民踩著木蹺在淺海中撒網(wǎng)捕魚的形象。另據(jù)1930年代《藝風(fēng)》雜志記載:“武昌的筷子街和箍籠街,因地位低濕常被水淹,那里的住民每逢水淹時,差不多都踩著高蹺來往?!边@又是高蹺源于勞動生活記載。
據(jù)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后再用繩索縛于腿部。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guān)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據(jù)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綁上兩根長棍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今人所用的高蹺,多為木質(zhì),表演有雙蹺、單蹺之分。雙蹺多綁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藝;單蹺則以雙手持木蹺的頂端,便于上下,動態(tài)風(fēng)趣。其表演又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重扮象與扭逗,武蹺則強調(diào)個人技巧與絕招,各地高蹺,都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fēng)格與民族色彩。
東北盛行高蹺,并以“遼南高蹺”最負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規(guī)范,開始時先要“搭象”疊起兩層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場變換隊形圖案,然后分組表演“雙人對舞”、“撲蝴蝶”、“漁翁釣魚”以及扮演民間小戲等。
少數(shù)民族的高蹺,演員均著本民族的服飾,表演別具一格。例如:布依族既有雙蹺、又有單蹺(亦稱獨木蹺),其獨木蹺尤為兒童所喜愛;白族的“高蹺耍馬”,演員身著馬形道具表演;維吾爾族“雙人高蹺”,則把民間對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