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中的珍品,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2001年,昆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清代以來被稱為“昆曲”,現(xiàn)又被稱為“昆劇”。昆曲是中國漢族傳統(tǒng)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特別是戲曲藝術(shù)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紀中葉)即產(chǎn)生于蘇州昆山(屬太倉州)一帶,它與起源于浙江的海鹽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tǒng)。
昆山腔開始只是民間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區(qū)域,開始只限于蘇州一帶,到了明萬歷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萬歷末年流入北京。這樣,昆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昆曲是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即時,無錫昆曲社對昆曲起到了繁榮推廣的作用。昆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chǎn)豐富,是中國漢族文化藝術(shù)高度發(fā)展的成果,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jié)合得巧妙而和諧。在語言上,該劇種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蘇州白話為主,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
昆曲唱腔華麗婉轉(zhuǎn)、念白儒雅、表演細膩、舞蹈飄逸,加上完美的舞臺置景,可以說在戲曲表演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許多地方劇種,如晉劇、蒲劇、湘劇、川劇、贛劇、桂劇、越劇、閩劇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shù)多方面哺育和滋養(yǎng)。昆曲中的許多劇本,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戲曲文學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學傳統(tǒng),曲牌則有許多與宋詞元曲相同。這為昆曲的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樂家,其中梁辰魚、湯顯祖、洪升、孔尚任、李玉、李漁、葉崖等都是中國戲曲和文學史上的杰出代表。
從昆曲的歷史發(fā)展上看,18世紀之前的400年,是昆曲逐漸成熟并日趨鼎盛的時期。在這段時間里,昆曲一直以一種完美的表現(xiàn)方式向人們展示著世間的萬般風情。正是這種富麗華美的演出氛圍,附庸風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難的境地。18世紀后期,地方戲開始興起,它們的出現(xiàn)打破了長期以來形成的演出格局,戲曲的發(fā)展也由貴族化向大眾化過渡,昆曲至此開始走下坡路。
20世紀中葉,昆曲敗落之勢更顯,許多昆曲藝人轉(zhuǎn)行演出流行的京劇。1949年新中國成立,大力扶持和振興中國傳統(tǒng)的戲曲事業(yè),昆曲才有幸得以重獲新生。1956年,浙江昆劇團改編演出的《十五貫》在全國產(chǎn)生廣泛的影響,周總理曾感慨地說:“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敝?,全國許多地方相繼恢復了昆曲劇團。
2001年5月18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名單,其中包括中國的昆曲藝術(shù),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