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不差錢的股東,以知識產權出資應是一個謹慎的選擇。而對于國有企事業(yè)單位,專利出資后的職務發(fā)明報酬還會遇到微妙的國有資產問題。
現在設立公司似乎可以100%用“知識產權”作價出資了,因為2014年3月1日實施的新《公司法》第27條,相比于舊《公司法》刪除了第3款關于“全體股東的貨幣出資金額不得低于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三十”的規(guī)定。這大大減輕了股東籌集貨幣出資或增資的經濟壓力。
毫無疑問,那些以技術或版權為核心的“輕資產”公司迎來了用專利、版權、商標等知識產權進行注資或增資的大好時機。但對于握有知識產權,特別是核心知識產權的股東而言,真的是這樣嗎?
國內一家研究機構為了促進專利的商業(yè)化和產業(yè)化,引進社會資本設立公司進行成果轉化。為了體現專利的價值,自然是將專利權作價出資,投入到新設立的公司里。這樣,研究機構一分現金未付,也持有公司不少股權??上У氖牵@間公司終究經營不善,不僅沒有為研究機構賺來一分錢,還被迫以宣告破產結束了專利產業(yè)化的夢想。戲劇性的是,為了不讓公司破產后專利落入他人之手,研究機構最后不得不花了上千萬元人民幣,把曾經作價入股的專利又買了回來。于是,這家研究機構在專利產業(yè)化的道路上折騰了一大圈,一分錢沒有賺到,還虧了上千萬。這樣一看,以知識產權作價入股,并非是一本萬利的好買賣啊。當然,如果股東以根本沒有什么價值的垃圾專利、垃圾版權或閑置商標作價入股,自然只會“穩(wěn)賺不賠”,公司有營利可以獲得股權收益,公司無利潤也沒有什么損失可言。
事實上,對于有價值的知識產權,聰明的股東反而會選擇掏現金或實物,也不要把知識產權投進去。特別是以專利產業(yè)化為目標而設立的公司,更要牢牢掌握這些專利的控制權,特別是所有權。一旦把知識產權作價入股,無論是以其所有權還是使用權出資,股東(權利人)再也不可能借助這些知識產權向公司收取使用許可費。而以知識產權的所有權作價入股,更是完全喪失了對知識產權的控制。
因此,如果股東有現金或實物出資的實力,又沒有其他策略性的考慮,以知識產權出資絕對是一個謹慎的選擇。雖然有的股東是100%全資控制著公司,但以知識產權出資仍然有風險,因為公司的資產不等于是股東的資產。更何況,誰能保證將來一直擁有100%的股權呢?
而對于國有企業(y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還有一個更微妙的國有資產問題。他們的知識產權當然屬于國有資產的范圍,如果作價入股轉讓給所設立的公司,還要受制于《企業(yè)國有資產法》、《企業(yè)國有資產評估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文件在資產評估、轉讓等方面的嚴格約束。顯然,與其作價入股,還不如許可使用更為方便。
更為關鍵的是,越來越多的國有企事業(yè)單位開始重視對發(fā)明人的激勵,特別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簡稱“科研機構”),往往愿意把屬于單位的專利所轉化的部分收益(甚至是大部分收益),拿出來分享給發(fā)明人,以激勵科研和創(chuàng)新。如果在這些專利產業(yè)化的過程中,是以作價入股的方式推進的,麻煩就更加明顯了。
科研機構將專利入股到公司進行產業(yè)化以后,法律允許發(fā)明人可以獲得股權激勵。比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就允許采用股份形式的企業(yè),可以對在科技成果的研究開發(fā)、實施轉化中做出重要貢獻的有關人員的報酬或者獎勵,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將其折算為股份或者出資比例。該持股人依據其所持股份或者出資比例分享收益。
但是,科研機構作為股東而拿到的股權收益,屬于不折不扣的國有資產,如果將股權收益拿出來直接獎勵給發(fā)明人,一不小心就可能會構成國有資產流失,甚至私吞國有資產,有著巨大的法律風險和政治風險。如果科研機構只是向從事其專利產業(yè)化的公司發(fā)放使用許可,那么根據《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對于職務發(fā)明獎酬的規(guī)定,以及相關的政策文件,科研機構可以明正言順、理直氣壯地將部分許可收益作為職務發(fā)明報酬支付給發(fā)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