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走進一家星巴克,看到店里對同一杯咖啡提供兩種套餐:第一種是加量33%不加價,第二種是原價降價33%,哪種更好?
“它們差不多一樣?!比绻氵@樣說,那么你就錯了。這兩種套餐看起來好像相等,實際上,33%的降價相當于加量50%。假設標準咖啡的價格是一美元三夸脫(即每夸脫0.33美元),第一種套餐一美元可以買到四夸脫咖啡(即每夸脫0.25美元),第二種66美分可以買到三夸脫咖啡(即每夸脫0.22美元)。
結果是,免費得到多余的東西,比起花更少價錢得到同樣的東西,給人的感覺更好。
這種小技巧能行得通,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消費者不知道到底商品該花多少錢,所以,此時人們總是用感性而非理性去思考;第二,盡管人們花的錢有限,但是,我們往往依據表面的少量線索,未經細想便做出決定,這讓我們看起來好像數學盲一樣。
除了上文的例子,還有十種常見的數字陷阱,專為消費者所設。
第一印象調整消費預期
我們受到第一個數字的嚴重影響。當你走進一家高端商店,就假設是奢侈品品牌愛馬仕吧,你看到一個包包的標價是7000美元。“哈哈,那簡直貴得離譜。”你和朋友說。然后,你發(fā)現了一款很好的手表,標價367美元。和低端的時尚類手表品牌相比,這款絕對超貴。但是,和那款你剛剛記得的7000美元的包包相比,這是便宜貨。這樣,商店就能調整或者定下你的消費預期。
我們都愛中庸之道
我們很害怕極端。我們不喜歡廉價的感覺,也不喜歡上當受騙。既然我們不確定商品的價值,我們就避開過高過低的價格。商家就會利用我們對中庸的偏愛來對付我們。下面是個不錯的故事:
人們有兩種啤酒可選擇:2.5美元的高級啤酒和1.8美元的廉價啤酒。約80%的人會選擇貴的那種啤酒?,F在引進第三種啤酒,除了前面兩種,還有一種超便宜,只需1.6美元?,F在80%的人會買1.8美元的啤酒,其余人會買2.5美元的啤酒,沒有人選擇最便宜的啤酒。
第三次,他們撤去1.6美元的超便宜啤酒,換成一種3.4美元的超高級啤酒。大多數人選擇2.5美元的啤酒,一小部分人選擇1.8美元的啤酒,約10%的人選擇最貴的3.4美元的啤酒。
非買不可的理由
我們都愛理由。威廉姆·龐德斯通在其著作《無價之寶》中這樣解釋,當威廉姆斯·索諾瑪公司在279美元的面包機旁邊加上一個429美元的面包機后,發(fā)生了什么:便宜的一款銷售量翻倍,盡管實際上幾乎沒人買那款429美元的面包機。所以,如果一款產品賣不出去,試著在旁邊放置一個外形幾乎差不多、價格卻是其兩倍的產品。這讓第一款產品看起來像是個一定要買的便宜貨。
某公司推出一款新電視機,定價2000元,而市場上的同類產品絕大多數在1000元左右,市場調查表明消費者比較難以接受這個高價。怎么辦?再生產一個型號的電視標價3000元,這個電視目的不是賣,而是擺在2000元的電視機旁邊,讓消費者感覺2000元不那么貴。
這種策略有效的一個原因就是:人們喜歡理由。由于很難知道商品的真實價值,我們需要一些說法來向自己解釋所做的決定。價格差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由和一個動機:那個279美元的面包機比另一款便宜了差不多40%。我們占大便宜了,好理由!
不知不覺受指引
我們常常在不知不覺間受人擺布。行為經濟學家喜歡在學校里做實驗,他們發(fā)現,在水果上閃點光、把沙拉像糖果那樣擺放,可以讓孩子們多吃水果和沙拉。成人同樣會受這些簡單游戲的影響。例如,一些精明的餐廳,就會利用一些簡單的技巧,如圖片和畫框等設計菜單,以將我們的目光吸引到最有利可圖的菜品上。如果你看到菜單上有一道菜被突出、畫框、配圖,或是與一道非常昂貴的菜品放在一起的時候,它可能就是一個高利潤的產品,餐廳希望你能看見并考慮它。
情緒控制消費者
龐德斯通的書里講述了這樣一個實驗:一些被認為是不公的出價,會激活實驗者的腦葉皮層,這種影響也會由疼痛和惡臭引起,讓你覺得不快。
龐德斯通將此與迷你吧實驗等同起來:很晚了,你很餓,吧里有一個士力架,但是價格讓你覺得非常不爽,于是,你決定寧愿餓著自己,也不要覺得被宰。另一方面,便宜貨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即使是世界上最沒用的垃圾也會很有吸引力,只要價格非常便宜。
最易疏忽的時刻
我們在喝醉、倍感壓力和疲累的時候,常會變得疏忽大意。雜貨店里,便宜的糖果條和口香糖通常放在收銀臺附近,那里是疲憊的購物者最有可能放縱渴望而不關注價格的地方。有酒的午餐有利于達成協(xié)議,因為酒精會立即縮小我們腦袋里復雜因素的范圍。
心疼交易成本
在一個私人理財專欄里,梅根·滿卡德爾請她的讀者放棄一些經常性支付的交易,例如健身房會員和訂閱并不使用的報紙和服務。“別買那些你不消費的東西”,這似乎是個再清晰不過的建議,但是,梅根所說的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受一些訂閱、會員制和捆綁產品的吸引,部分是因為我們試圖避免交易費。我們寧愿多付一點點,也不愿拿出錢包,眼睜睜地看著我們的錢一次次地流向健身房或者電影院之類的地方。
喜愛回扣和擔保
關于回扣和擔保,我們表現得很怪異。雖然消費者會盡量避免支付額外的費用,但這兩種卻受到我們的喜愛:回扣和擔保。第一種購買財富的幻想(我花錢還有錢拿),第二種購買心理的安寧(現在我能永遠擁有這個東西,不用擔心了)。這兩種基本都是伎倆。
“與其購買一件東西然后拿折扣,”龐德斯通寫道,“為什么不一開始就支付較低的價格呢?”
“(擔保)沒有任何意義,”哈佛經濟學家大衛(wèi)·卡特勒這樣說道,“除非一個產品壞掉的幾率大大高于你負不起修理或更換費用的風險。如果你買了一件400美元的商品,對大多數消費者而言,在任何情況下,后者的風險微乎其微,根本不值得額外花錢來擔保?!?/p>
公平感控制大腦
購物者的大腦受一種公平感推動,經濟學家丹·阿雷利做的一個實驗非常好地解釋了這一點。
阿雷利謊稱他要辦一個詩歌朗誦會,他告訴一組學生,門票要花錢,而對另一組學生說,參加朗誦會有錢可拿。
過了一段時間后,他告訴兩組學生,朗誦會門票免費了。結果,第一組學生急于參加,認為他們將免費得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第二組學生則多數拒絕,認為他們被迫為同一個事件志愿服務,卻沒有得到補償。
一個行為經濟學家的詩歌朗誦會價值幾何呢?學生們不知道,這就是關鍵。我也不知道,這也是關鍵。一件全系扣的襯衫價值多少呢?一杯咖啡價值多少?一張人壽保險單價值多少?誰知道?我們多數人不知道。于是,購物時大腦只在知道的地方使用:視覺線索,激發(fā)的情感,比較,比例,關于便宜貨和宰人貨的感覺。
即時行樂,現在看著劃算就行
精明的商家正廣泛地使用“即時行樂陷阱”,比如某些電信公司免費為你提供一個手機,話費看上去也非常誘人,只有一個條件,必須捆綁2年時間。陷阱在哪里?它用“免費”手機和“低”話費激活你“即時行樂”的天性,一旦你簽約,2年時間對于通訊行業(yè)是非常漫長的,之后它的競爭對手推出更低的套餐,你也無法享受了。中國移動,聯通不是正在前仆后繼么,你的iphone手機是簽約的么!
說到消費陷阱,常聽人說是商家給我們設計了消費陷阱!其實這些陷阱并不都是商家給我們挖的坑,有很多源于人性,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天生的心理特點。只不過,我們的天性,在不知不覺地被精明的商家廣泛設計了一把。
我們并不愚蠢,只是易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