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乾道二年至八年(1166年~1172年),當(dāng)時的福州府永福(今永泰)縣曾三度轟動朝野,因為短短七年之間這個偏遠小縣接連出了三科狀元——蕭國梁、鄭僑、黃定,對于這一全國罕見的文化殊榮,當(dāng)時縣令曾賦詩曰:“相去之間不百里,七年三度狀元來?!比缃瘢捞┛h的塔山上還保留著聯(lián)奎塔與三元祠,專門紀念宋代三狀元。
中國人推崇學(xué)而優(yōu)則仕,因此多少有點狀元情結(jié)。一介平民,十載寒窗苦讀,一朝得中,便能得高官厚祿,光宗耀祖。難怪莘莘學(xué)子,趨之若鶩。時至今日,仍傳出有名校為奪高考狀元,明爭暗斗,只差沒有大打出手。
歷史上的狀元,確有權(quán)重一時的,也有名垂青史者。但更多的則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名傳千古的,如文天祥、王維、柳公權(quán)等,也不只因是狀元留名。任過宰相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受后人敬仰的是他的愛國情懷,錚錚鐵骨,耳熟能詳?shù)氖恰墩龤飧琛贰哆^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傳頌。詩、書、琴、畫無所不精的王維,連三歲小孩也背得出“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絕句??瑫髱熈珯?quán),“顏筋柳骨”至今仍是學(xué)書入門的典范。但知道他們狀元身份的,恐怕不多。
實際上,許多朝代,狀元地位并不是很高,有些甚至要從九品官做起,當(dāng)?shù)酱蠊俚那缚蓴?shù),以致于一些人連生平事跡都不可考。民間戲曲的腳本,一中狀元即招為駙馬,只是一種傳說,一種愿望。真正有此艷福,宮中折桂又順手采花的,只唐朝鄭顥一人。福建可考的狀元中,年齡平均33歲,寒窗苦讀絕不止十年。歷史上年齡最大的狀元71歲,比皇帝老子還大,想招為駙馬,也無從談起。翻開史書,由狀元及第而為官者,大多有讀書人氣節(jié),倒是真的。
當(dāng)然,更多的讀書人連秀才也考不上,一部《儒林外史》,就是一部知識分子的辛酸史。有范進式的悲劇性人物,也有魯迅筆下始終不肯脫下長衫的孔乙己式酸儒。
中國1000多年科舉制度,出現(xiàn)過多少狀元?各有說法。大抵在900人左右,有較詳細記載的不足500人。福建居然有46人之多,也算是狀元大省。唐之前,福建仍屬蠻夷之地,文化相對落后,這一時期的狀元,幾乎都在中原一帶。福建第一個狀元本是唐末莆田的徐寅。無奈此君不識時務(wù),高中后因不肯附和皇帝,被取消了資格。
福建的狀元,集中在宋之后。最為輝煌的,該是南宋福建永泰(舊稱永福)縣,當(dāng)時三年一試,公元1166、1169、1172年,三科狀元均由永泰籍人蕭國梁、鄭僑、黃定囊括,七年聯(lián)奎三狀元,絕無僅有,轟動一時。
以蕭國梁居住地為中心,與鄭僑、黃定相隔不過數(shù)重山,腳程不超過一日,當(dāng)時置縣才剛剛400年的一塊彈丸之地,連出三個狀元,不能說不是一個奇跡。
三狀元的祖籍,一直有著爭論。
蕭國梁,永泰嶺路陳山人氏已無疑。但陳山人操興化方言,至今族人仍認同自己為莆田人。陳山只有蕭氏祖屋、九山書院的殘垣斷壁,毗鄰的莆田大洋瑞云山,卻把蕭國梁后裔完整住所,辟為蕭國梁故居。
鄭僑,永泰赤錫龜嶺(今雙桂)人,僅存墓葬。仙游縣卻存有狀元坊,并設(shè)有紀念館,稱鄭僑為邑人。莆田縣志沒有注明鄭僑籍貫,只說是鄭樵侄兒。鄭樵當(dāng)然是莆田人,編志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實仙游也沒有鄭僑是鄉(xiāng)人的真憑實據(jù),牽強附會。雙桂村至今仍是興化話、客家話、永泰話并存,說明曾經(jīng)是外來人口聚居的地方。鄭僑在雙桂生活、在同安鳳凰寺讀書,則是有依據(jù)的。
黃定,原永泰一都人,在一都村建有狀元府。1958年一都劃歸福清管轄,福清縣志說黃定是該縣唯一狀元,有掠美之嫌。也有文獻稱作閩侯人。黃定是黃龜年堂侄孫,黃龜年故居就在永泰城關(guān)。雖然其祖先在閩侯、閩清、仙游皆有分支,再往上追溯,則來自河南固始,但不能因此說黃定不是永泰人。
永泰三狀元故居遺跡不多,城關(guān)溪山卻完整保留清道光年間建造的聯(lián)奎塔,紀念七年連中三狀元。旁有三元祠,祭祀三狀元。
雖說時下連西門慶的故里也有人爭,但莆田人大可不必爭這三狀元。福建46位狀元,鐵板釘釘?shù)钠翁锶司陀?0人以上。據(jù)說若算上祖籍,多達二三十人。狀元中還出過陳文龍那樣的人物。1076年,徐鐸、薛奕文武雙狀元,皇帝聽說文武狀元來自同鄉(xiāng),興高采烈,賜詩“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1138年,黃公度狀元,陳俊卿榜眼,林鄧榜尊(73歲),龔茂良榜幼(18歲),時稱“四異”。1453年,省鄉(xiāng)試中榜90名,莆田人占了一半,號稱“一邑半榜”,1521年會試,進士又占全省一半。以上只是隨手摘取的鳳毛麟角,莆田稱“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絕非幸得。
三狀元雖然都出自永泰,但與莆田,也應(yīng)該有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三狀元均出在大樟溪以東戴云山脈延伸靠近興化平原的山區(qū),既可躲避禍亂,靜心讀書,又便于同外界聯(lián)系溝通。蕭國梁就讀的九山書院,從遺址看,規(guī)模不小,山旮旯里有這樣的書院,令人強烈懷疑是外來人辦的學(xué)堂。
而三狀元的出身,更值得考證。中國人有句老話,叫做家貧子讀書。貧窮的孩子,讀書可以刻苦些,但首先要讀得起書。文天祥自稱“白屋出身”,至少也該是家道殷實。只憑關(guān)起門來,苦讀十年八年,山溝溝里便蹦出三個狀元,不太可能。
鄭僑既為鄭樵侄兒,便是出身書香門第。鄭樵是著名藏書家,著作也豐,有《通志》200冊傳世。啟蒙老師陳俊卿,“進士第二”,抗金名相,是個被朱熹贊為“始終全德”的人。黃龜年也是進士,因四劾秦檜而名震當(dāng)世。黃定還是莆田唐大司徒黃碣嗣孫。而蕭國梁據(jù)說是黃定的岳父。永泰縣志中,蕭國梁生卒年不詳,但黃定是在42歲那年中了狀元,可見兩人中狀元前早已是翁婿。宋朝時莆田人在朝當(dāng)官的,比比皆是。如此一捋,可看出一些端倪。
狀元的腳步已經(jīng)走遠,狀元的生辰籍貫其實也不必深究。后人敬仰的應(yīng)該是一種精神。三元祠門口有一幅對聯(lián):“問天下狀元幾見蟬聯(lián)三度,愿永陽學(xué)子都將鷹揚四方”,時時激勵著后人。此對上聯(lián)頗有氣魄,若將“幾見”改為“誰見”,是否更添豪氣?下聯(lián)則略嫌單薄,尋求能有佳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