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樂嶺南、馬厝、沙京各鄉(xiāng),“馬鐸代駕郊天”的故事幾乎是婦孺皆知。正史里雖無記載,但吳昌熾的《客窗閉話》,陳云程的《閩中摭聞》等記錄體裁的小品文里都占有一定的篇幅,而且留傳下來還有“代駕郊天圖”的真跡和當時明永樂帝御賜的金字牌匾。
馬鐸(公元1366年~公元1423年),字彥聲,號梅巖,長樂縣嶺前村人(即嶺南村)。原名馬樂,后避諱永樂,受御賜“鐸”,改名為馬鐸。據(jù)邑志記載,“明永樂十年壬辰(公元1412年),賜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他先受禮于鄭宣,旁通詩書,子史百家;靡不淹貫,為文章,援筆立就。馬鐸為人耿介伉直表里一致,處事乎恕,而臨事執(zhí)言不茍,自奉儉約,與人交盡誠,他一生坎坷,經(jīng)歷曲折。
異父一母兩狀元
據(jù)說馬鐸的父親是個販賣夏布的商人,因發(fā)妻許氏多年不育,趁經(jīng)商之便,在外地娶一王姓女子名夢蛟的為妾。這女子出身窮苦,自幼流落,歸馬家時才16歲,一入門便遭其大婦許氏百般虐待。數(shù)年后,生一子,其父喜出望外,晚年得子,心境樂甚,所以名之為“樂”。
王氏以為熬到出頭了,想不到一日許氏竟乘夢蛟懷抱幼子曬衣之際,將其母子推墜樓下,口中故意大呼“救人”,使鄰居認為王氏不慎失足以掩蓋其罪。不料夢蛟母子墜樓,王氏雖頭臂受傷出血暈倒,而馬鐸在襁褓中卻安然無恙,狀如睡熟,許氏亦覺驚異。鐸父知其妻的用心,受到很大刺激,以致憂憤成疾。是時,適其同業(yè)好友李元善販布回到嶺南看他,馬告其家庭情況,并云:“欲存吾嗣,必使夢蛟有所托,我知你斷弦末續(xù),家室尚虛,決心以夢蛟相送,請勿辭”。元善只好答應,次日即帶王氏和馬鐸回沙京。過一年生一子,元善因紀念其友贈妾之誼,命名為“馬”。沒幾年鐸父和許氏相繼病死。李元善因經(jīng)商如意,獲利頗厚,特出重金聘名師鄭宣教樂與馬,樂與馬以后相繼中了狀元,幾百年來,民間一直流傳著這“一母兩狀元”的傳說。
傳說馬樂殿試交卷的時候,主考見其兩鬢霜斑,而其面貌與永樂帝相似,心中暗暗稱奇,閱讀其文章覺得筆健氣雄,火候純熟,因力薦此卷,擬選為元,不料該時宰相白云慶有愛女及笲,擬選本科殿元公為婿,曾屬意林志,因林志(福州人)鄉(xiāng)試第一(解元)、會試第一(會元),年少才華,堪為佳婿。林亦以狀元自負,見馬樂將狀元及第心中亦泱泱不服。
白云慶聽說搶狀元的是年將半百的馬樂心中氣得半死,遂嗾使林志當?shù)顮幹S罉返垡娭骺寂跎厦麊?,將下筆御批準備交傳臚唱名時,聞有此事,遂傳二人上殿面試。帝見樂年齡雖大,但穩(wěn)健非常,其貌又與自己相肖,亦昭暗稱奇,又見林志年少翩翩、才華氣宇,亦足動人。時帝手中適持一把畫著梅花的白扇,指扇為題道“白扇畫梅日日迎風花不動”,林不能答,馬樂對日“青鞋繡菊朝朝踢露蕊難開”。帝甚喜又指殿外一盆鈴兒草云:“風吹不響鈴兒草”,樂又隨口以“雨打無聲鼓子花”為對。帝見樂不只才捷,且對得整,連聲贊賞道:“真狀元之才也,真狀元之才也?!卑賹m皆稱賀,林志亦拜服,樂遂得掄元,大魁天下。
襄助監(jiān)國代帝郊天
時國都已遷燕京,帝離京巡狩的時候,常以馬鐸襄助皇太子監(jiān)圍,益增白云慶的嫉意。是年臘月,帝得疾末愈,新年元旦,明朝皇帝例須到故都南京孝陵致祭和郊祭天地,疾中忌風。白云慶又奏以新科狀元代駕郊天,因祭時儀式繁雜,不慎即有僭越之罪,想伺隙以害馬鐸,鐸毅然應命。
元旦清晨,鐸披龍服,御皇冠,坐全付鑾駕由宰相扶,輿串百官扈從前往。鐸拜祭一一如儀。祭畢休息時,例由宰相侍茶,但白云慶侍茶時故作失手將玉杯墜地摔碎,鐸略無慍色,茶后,陣風吹來,鐸見排在壇前最外面(表示最低)的福建省燭臺上蠟燭因風搖搖欲滅,燭蠟銷熔甚速,心有所感,遂趁辭祭時將義移置最里面,為十八省之首,然后脫袍卸冠,將皇衣皇冠等包好,放在鑾駕上,和百官步行扶輿回朝,一無僭越。
白云慶暗害之計不得逞,心中又氣又恨,見帶時只好將馬鋒擅換燭臺之彩,加以渲染,說他假公濟私,心存不軌。帝問鐸,鐸奏曰:“臣聞郊天,及祭天地而求福庇,使國祚柞綿延,帝澤永被、福建有福州、福安、福鼎、福寧、褐清俗稱五福。移于首者,亦祈天帝永錫五福之意已,而宰相侍茶之時故作失手,摔破玉杯,百官愕然,神祇震動,此非輕視微臣,實有慢君之意,愿陛下明察!”永樂帝聽罷變色,面斥白云慶,并令其當朝向馬鐸謝罪,白羞慚滿面。馬鐸尋思,才中狀元,便得罪權(quán)相,眼前恐難相容,不如暫避一時,因奏帝乞還鄉(xiāng)祭祖,永樂帝淮奏,同時還親筆書寫“狀元及第,代駕郊天”,飭近臣制金匾賜與馬鐸,鐸遂榮歸,將御賜金匾懸于祖屋大廳門前的楣額上。
到現(xiàn)在,郊天的金匾和那一幅代駕郊天的圖猶存,郊天圖原掛嶺南鄉(xiāng)湖濱山麓的抱月山莊里,長盈丈,闊三尺多,年代久遠,已呈褐色,但儀從侍衛(wèi),還很分明。朱袍粉靴,色澤含輝,據(jù)傳此畫亦是御賜,或非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