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是中國科舉制度下的產(chǎn)物,也是其寶塔尖上的金頂。讀書仕進,狀元及第,光耀門楣,也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終極理想。福建,正是個盛產(chǎn)狀元之福地,自晚唐至清末,千余年間,福建共出文狀元47人、武狀元25人。千余年狀元榮耀的成就,對我們當(dāng)代人又會有什么樣的啟示?
“狀元”這個詞的歷史,起碼可以追到唐朝。依唐制,舉人赴京應(yīng)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其居首者因此被稱做狀頭,又名狀元。因其為殿試一甲第一名,亦稱做殿元。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是科名中最高榮譽。所以,狀元指的就是古代科舉的殿試第一名。不過,有時狀元之名也不一定用得那么嚴(yán)格,唐時的新進士、宋時廷試列一甲者,都可能被稱為狀元。
考中狀元有多難
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1000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750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jīng)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除此而外,歷史上還有“三元及第”的說法,其中提到的“三元”,更是百年難遇的考試天才,堪稱狀元中的狀元。所謂“三元”,乃指解試(后稱鄉(xiāng)試)、省試(后稱會試)、殿試(后稱廷試)均為第一,因這三試的第一名分別稱做解元、會元、狀元,故合稱三元。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據(jù)清趙翼《陔余叢考》卷二十八“三元”條考證,自科舉實行以來,連中三元者,不過區(qū)區(qū)十幾人而已。
到了清朝,科舉制度已經(jīng)發(fā)展得十分完備??荚嚬卜?0個階段進行。前4個階段為學(xué)??荚?,后6次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在這一連串的考試之前,應(yīng)考的書生要背誦多少書呢?據(jù)程羲在《中國歷史帙聞》一書中統(tǒng)計,《論語》11750字;《孟子》34685字;《禮記》99010字;《左傳》196845字,合計起來,共有401179字。這40多萬字,全都要背熟精通,爛熟于心。此外,還要看大量的注釋和其他非讀不可的典籍、史書、文學(xué)書籍等??梢姡瑺钤⒉皇菢幼迂?,沒有真才實學(xué),是絕對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福建文武狀元譜
◇ 文狀元(共計47名)
陳逖(公元890年~公元952年),字田遠(yuǎn),號易齋,泉州晉江瀆頭田洋(今屬池田鎮(zhèn))人。少好學(xué),敏慧善屬文,五代后梁貞明四年(公元918年)戊寅科狀元。
黃仁穎(公元900年~公元972年),字福佑,號潘湖翁,泉州晉江潘湖人。五代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丁亥科狀元。
張確(公元942年~公元1000年),字汝誠,號堅介,沙縣崇信鄉(xiāng)德星里(今高橋鎮(zhèn)高橋村)人。南唐后主末年,即北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軍兵臨南唐都城金陵城下,觀政副使張洎等都對后主謊稱“北師已老,將自遁去”。后主遂然自安,于是年二月,在圍城中舉行科舉考試。張確以第一名登科,高中狀元。
葉齊,生卒年不詳,字思可,建陽崇化里(今屬書坊鄉(xiāng))人。據(jù)《閩書》卷九十五記載,葉齊于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終戊子科進士,復(fù)試時,擢第一名狀元及第。
王曾(公元978年~公元1038年),字孝先,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鄉(xiāng)試、省試、殿試分別中解元、會員和狀元,為中國歷史上14名連中“三元”者之一。
徐奭(公元985年~公元1030年),字武卿,建安(今建甌)人。入閩始祖徐務(wù)第八代孫。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壬子科狀元。徐奭工詩賦,其廷試時所作《鑄鼎象物賦》,為時人所推重,名噪天下。
章衡(公元1025年~公元1098年),字子平,浦城人。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丁酉科狀元。
許將(公元1045年~公元1113年),字沖元,閩清縣(今屬坂東鎮(zhèn)文定村)人。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癸卯科狀元。
葉祖洽(公元1045年~公元1117年),字敦禮,歸化(今泰寧城關(guān))人。宋神宗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庚戌科狀元。
徐鐸(公元1051年~公元1105年),字振文(一作振甫),興化軍莆田縣(今莆田市荔城區(qū))人(徙家浙江平陽)。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丙辰科狀元。
黃裳(公元1044年~公元1130年),字冕仲,號演山。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l082年)壬戌科狀元。
黃公度(公元1109年~公元1156年),字師憲,號知稼翁,莆田(今城廂區(qū)東里巷)人。宋高宗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戊午科狀元。黃公度工詩善文,著有《知稼翁集》。
陳誠之(公元1093年~公元1170年),字景明,仙山(今長樂金峰鎮(zhèn)后團村)人,宋高宗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壬戌科狀元。
梁克家(公元1128年~公元1187年),字叔子,晉江(今泉州鯉城區(qū)東街)人,宋高宗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庚辰科狀元。梁克家為文渾厚明白,自成一家,辭命尤其溫雅,著有《淳熙三山志》傳世。
蕭國梁(公元1135年~公元1185年),字挺之,永福翀峰(今永泰嶺路鄉(xiāng)陳山村)人,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丙戌科狀元。
鄭僑(公元1132年~公元1202年),字惠叔,號回溪,永福龜嶺福興里潯陽村(今屬仙游縣象溪鄉(xiāng)菜溪村)人,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己丑科狀元。
黃定(公元1133年~公元1189年),字泰之,號龍嶼,福州永福一都龍嶼(今屬福清一都鎮(zhèn)一都村)人。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壬辰科狀元。黃定擅長詩文,有文集行世。
詹骙(公元1146年~公元1205年),字晉卿,崇安星村(今屬武夷山市星村鎮(zhèn)黃村)人。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乙未科狀元。
姚穎(公元1150年~公元1183年),字國聰,原名姚廓,御筆改名姚穎,號印石。姚坑(今長樂文嶺鎮(zhèn)姚坑村)人,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狀元。
余復(fù)(公元1168年~?),字子叔,《八閩通志》說他是寧德人。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庚戌科狀元。
鄒應(yīng)龍(公元1173年~公元1244年),字景初,號南容,泰宋(今城關(guān)水南街)人。宋寧宗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丙辰科狀元。鄒應(yīng)龍少力學(xué),性剛直,中狀元時,年僅24歲。
曾從龍(公元1174年~公元1236年),字君錫。泉州(今鯉城)人。宋寧宗慶元元年(公元1199年)己未科狀元。曾從龍初名一龍,由于廷對時其辭采飛揚,旁征博引,寧宗甚喜,親擢為第一,并賜名從龍。
鄭性之(公元1172年~公元1255年),原名自誠,字信之,號毅齋,福湖(今古槐鎮(zhèn)北湖村)人,宋寧宗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戊辰科狀元。
黃樸(公元1192年~公元1245年),字成父,福州閩縣(今福州市)人。宋理宗紹定二年(公元1229年)己丑科狀元。黃樸中狀元后,歷著作郎,進吏部郎,官終于廣東漕司。
繆蟾,壽寧西浦村人,生卒年不詳,宋紹定二年(公元1229年)特奏名狀元。
吳叔告(公元1193年~公元1275年),字君謀,莆田水南村(今屬黃石鎮(zhèn)水南吳厝村)人,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乙未科狀元。
姚勉(公元1229年~公元1263年),字汝勖,一字瑞峰,姚坑(今文嶺鎮(zhèn)姚坑村)人。南宋寶祐元年(公元1253年)狀元。
阮登炳(公元1219年~公元1300年),字顯之,號石坡、菊存居士,原籍寧德縣五都漳灣(今蕉城區(qū)漳灣鎮(zhèn)漳灣村)。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癸亥科狀元。
陳文龍(公元1232年~公元1277年),初名子龍,字德剛,號洞真,別號如心。祖籍莆田玉湖村(今屬荔城區(qū)闊口村),幼年隨父遷長樂縣后山,就讀于阜山明教堂。宋度宗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戊辰科狀元,是南宋愛國民族英雄,與文天祥“隆名并峙”。
林濟孫(公元1315年~公元1366年),字石友,號鳳梧,福建仙游縣人。元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狀元。
林亨(公元1291年~公元1361年),字蒙亨,福建仙游縣連江里(今楓亭鎮(zhèn))麟山村人,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狀元。
丁顯(公元1367年~公元1398年),字彥偉,建陽崇政里(今莒口鎮(zhèn)茶市村)人,明太祖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乙丑科狀元。
張顯宗(公元1363年~公元1408年),字名遠(yuǎn),原住寧化縣石壁鎮(zhèn)陂下村,后徙居縣城薛家坊,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狀元。
陳■(?~公元1397年),字安仲,號叔恭,福州閩縣(今閩侯縣祥謙鎮(zhèn)門口村狀元坪)人,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丁丑科春榜狀元。
林環(huán)(公元1375年~公元1414年),字崇壁,號絅齋,莆田(今荔城區(qū)英龍街赤柱巷)人,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丙戌科狀元。
馬鐸(公元1366年~公元1423年),嶺前(今長樂潭頭鎮(zhèn)嶺南村)人,字彥聲,號梅巖。明成祖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壬辰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李騏(公元1378年~公元1425年),字德良,沙京(今鶴上鎮(zhèn)沙京村)人。明成祖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戊戌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林震(生卒年不詳),字敦聲,一字起龍,福建長泰人,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庚戌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柯潛(公元1427年~公元1473年),字孟時,號竹巖,莆田安樂里柯山(今靈川鎮(zhèn)柯朱村)人,明代宗景泰二年(公元1451)辛未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學(xué)士。
龔用卿(公元1500年~公元1563年),字鳴治,號云岡,福建懷安(一作福清)人,明世宗嘉靖五年(公元1526)丙戌科狀元。
陳謹(jǐn)(公元1525年~公元1566年),字德言,號環(huán)江,營前(今營前街道營前村)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癸丑科狀元。
翁正春(公元1553年~公元1626年),字兆震,號青陽,侯官(今福州西郊洪塘鎮(zhèn))人,明神宗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壬辰科狀元。
莊際昌(公元1578年~公元1629年),字景悅,號羹若,原名夢岳。祖籍泉州永春湖洋莊厝,明神宗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己未科狀元。
莊有恭(公元1713年~公元1767年),字容可,號滋圃,祖籍泉州晉江三十五都浦西鄉(xiāng)(今屬豐澤區(qū)泉秀街道浦西村),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己未科狀元。
林鴻年(公元1804年~公元1886年),字勿村,侯官(今福州)人,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狀元。
王仁堪(公元1849年~公元1893年),字可莊,又字忍菴,號公定,閩縣(今福州)人。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狀元。
吳魯(公元1845年~公元1912年),字肅堂,號且園,晉江池店錢頭村人,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狀元。
◇ 武狀元(共計25名)
黃仁沨,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后徙莆田。生卒年不詳,晚唐時武舉狀元。
薛奕(公元1052年~公元1082年),字世顯,宋興化軍興華縣清源西里風(fēng)博村(今莆田市涵江區(qū)大洋鄉(xiāng)孝池村)人,北宋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丙辰科武舉第一名。
熊安上(公元1086年~公元1127年),字仲達(dá),建州建陽莒口(今屬建陽市)人,北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己丑科武舉第一名。
楊友(公元1077年~公元1127年),字叔端,泉州晉江楊厝人,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壬辰科武舉第一名。
葉顗(公元1097年~公元1126年),福建仙游縣善化里(今屬大濟鎮(zhèn))古瀨村人,北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甲辰科武舉第一名。
柯熙,字仲嘉,福州永福(今永泰)人,生卒年不詳,北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甲辰科武舉第一名。
湯鸴,號瓊山,生卒年不詳,南宗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辛未科武舉第一名。
鄭矼,號信仲,閩縣(今福州)人,生卒年不詳,南宗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甲戊科武舉第一名。
樊仁遠(yuǎn),閩縣(今福州)人,生卒年不詳,南宗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庚辰科武舉第一名。
蔡必勝(公元1139年~公元1203年),字直之,莆田(今莆田市)人,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丙戊科武舉第一名。
林宗臣(公元1133年~公元1189年),泉州晉江(今前林)人,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壬辰科武舉第一名。
陳說,字和中,閩縣(今福州)人,生卒年不詳,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戊戌科武舉第一名。
江伯虎,字君用,福州永福(今永泰)人,生卒年不詳,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丑科武舉第一名。
林,字珙中,福清東塘(今東門外)人,生卒年不詳,南宋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甲辰科武舉第一名。
陳良彪,字綽然,麟墩(今金峰鎮(zhèn)陳墩村)人,生卒年不詳,南宋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乙未科武舉第一名。
林仲虎,字景瞻,號定窗,寧德二都梅溪(今屬寧德市蕉城區(qū)飛鸞鎮(zhèn)梅田村林厝自然村),生卒年不詳,南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丙辰科武舉第一名。
鄭公侃,福州人,生卒年不詳,南宋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乙丑科武舉第一名。
林汝浹(公元1178年~?),字伯深,號則庵,長溪縣(今福鼎磻溪鎮(zhèn)磻溪村)人,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武狀元。
劉必成,字與謀,長溪縣蘇陽(今福安賽岐鎮(zhèn)蘇陽村)人,生卒年不詳,南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武狀元。
陳億子,字則大,福寧州二十二都廉村(今福安溪潭鎮(zhèn)廉村)人,生卒年不詳,南宋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庚戌科武舉第一名。
莊安世(公元1574年~公元1644年),字可平,號念德,晉江(今泉州豐澤區(qū))人,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武狀元。
胡上?。ü?615年~公元1646年),字席公,一字逢圣,侯官(今福州)人,南明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武狀元。
丁錦堂(公元1849年~公元1901年),字笏初,上杭縣城關(guān)人,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武狀元。
黃培松(公元1855年~公元1925年),字賢禮,號菊三,泉州南安仁宅后坑壟人,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武狀元。
狀元文化影響深遠(yuǎn)
狀元是中國科舉時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最高榮譽,所以一旦考上便極為榮耀。當(dāng)時有“蟾宮折桂”、“獨占鰲頭”、“大魁天下”的說法。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詩:“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
因為狀元登第的無比艱辛和無比榮耀,導(dǎo)致它在古代社會生活中,已經(jīng)作為出類拔萃、吉祥喜慶的象征。早在宋代,就有一種牡丹花被命名為“狀元紅”。據(jù)稱:“狀元紅者,重葉深紅花,其色與橙紅潛緋相類,而天資富貴……以其高出眾花之上,故名狀元紅?;蛟慌f制進士第一人即賜茜袍,此花如其色,故以名之?!贝笠馐钦f,這種狀元紅或是因為葉大花艷而冠群芳,或是因與皇帝賜給狀元爺?shù)囊路伾愃贫妹?/p>
據(jù)清人金學(xué)侍《牧豬閑話》記載,明清時有一種戲具即稱之為“狀元籌”,以牙、骨或竹為籌,最大者為“狀元”,其次為“榜眼”、“探花”、“會元”、“進士”、“舉人”,最小者為“秀才”。以擲骰子來獲籌,籌多者大者為勝?!斑@一科第習(xí)俗在廈門演變成中秋節(jié)博狀元會餅,以大小不同的‘科名月餅’取代簽條,至今在廈門一帶還很盛行。福建省仙游縣楓亭鎮(zhèn)在元宵前后踩街游行中,按過去點狀元發(fā)榜列隊游街,以‘大魁天下’橫幅作為前導(dǎo)”。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正是由于狀元的這種巨大社會影響,“狀元”已經(jīng)成為第一名、成功者的共有稱謂,并已經(jīng)滲透到各行各業(yè)當(dāng)中去。狀元精神,體現(xiàn)著一種公平競爭的原則,體現(xiàn)著自強不息的毅力和勇于奮斗的精神。這是整個社會給予成功者的極大鞭策,同時也是激發(fā)人們奮發(fā)向上的道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