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表現性評價作為廣泛應用的教育評價方式之一,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上具有優(yōu)勢。本文通過闡述表現性評價的內涵和特征,結合應用現狀分析表現性評價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為解決問題提供建議。
關鍵詞:表現性評價;應用;問題;建議
作者簡介:聶立新(1984-),女,哈爾濱人。就職于黑龍江外國語學院英語系,職稱講師;現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外語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6--02
一、引言
教育評價一直是國際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按照美國評價專家古巴(Egong Guba)和林肯(Y. S. Lincoln)的標準,教育評價發(fā)展進入了第四代時期,克服了之前三代的“管理主義傾向”、“忽視價值的多元性”、“過份依賴科學范式”等弊端。表現性評價是第四代評價中的一種形式,也是教育評價發(fā)展到今天的一個必然產物。
表現性評價(performance assessment)以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最早運用于心理學領域和企業(yè)管理領域。直到20世紀40年代才開始被教育家們注意到,于60年代以后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并于90年代經過美國國會技術評價辦公室的定義,成為廣泛應用的教育評價方式之一。各國的應用實踐證明,表現性評價在評價學生高級思維方面有顯著的效果,它能通過表現性任務的設計來直接測量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因此,表現性評價備受教育人士的青睞。本文通過闡述表現性評價的內涵和特征,結合應用現狀分析表現性評價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為解決問題提供建議。
二、表現性評價的內涵
表現性評價又稱為“基于表現的評價”、“真實評價”、“另類評價”等。國內外專家學者對表現性評價的涵義存在分歧,因此關于表現性評價概念的表述有許多種。就目前研究情況來看,雖然各學者表述的側重不同,但表達的觀點內容卻都指出:1、評價要依托真實性的任務;2、評價重在考察學生多方面的能力;3、評價有一定的標準。
三、表現性評價的特征
從對表現性評價的含義要點分析,可以得出表現性評價的主要特征:
(一)培養(yǎng)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他們當前和過去的知識而建構新思想、新概念的一個積極的過程。學生在接受表現性評價,完成一系列比較復雜的任務時,不僅要熟練地掌握他們所學的概念、規(guī)則等理論知識,還要靈活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問題解決中。因此,不僅要評價學生在某個學習領域、某方面的能力,而且要評價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實作與表現的能力,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對接,培養(yǎng)了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評價的主體是評價對象
表現性評價的主體是評價對象,表現性評價注重的不是評價對象所創(chuàng)造的結果,而注重的是評價對象在學習過程中、問題解決過程中、創(chuàng)造過程中所具有表現,使評價對象可以全面的認識自我,正確的了解其個人價值。
(三)真實的評價、正確的指導
不同的課堂類型、課程內容教師會使用不同的評價方法、評價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一般表現性評價注重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交流過程中的表現,所以,表現性評價一般使用在情景教學、任務驅動教學、團隊合作教學的課堂中,這些教學方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進行場景模擬的教學,在這些課堂中對學生進行變現性評價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印象,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教師通過在情景中學生真實的反應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存在問題的學生做出正確的指導。
(四)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表現性評價與其他評價最大的區(qū)別是它不是靜態(tài)的,它是動態(tài)的,它是通過多元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它的多元性具體表現在評價主體,一般來說,對學生的評價是由教師完成的,而表現性評價的主體可以是教師、學生間、自我評價等。由此不難看出,表現性評價是全面的,它注重學生間的交流、合作、使學生可以都多種角度正確地認識到自己,使學生從學習上、心理上、素質上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四、表現性評價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目前國內的表現性評價在應用中因不同原因而出現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評價理念的理解尚不全面導致人文關懷的缺失和片面的價值判斷
從教學的角度來講,表現性評價不僅包括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還包括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表現性評價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順利地完成教學計劃,在評價過程中發(fā)現學生的潛能,并借助評價手段使學生可以得到全身心的發(fā)展。但有的教師由于對表現性評價的理解尚不全面,導致人文關懷的缺失和片面的價值判斷的現象的發(fā)生。也就是說,一些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參照的對象只是學生的成績,沒有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忽視了對學生身心各方面發(fā)展的評價,有時這會對部分學生的心理間接地造成創(chuàng)傷,對學習、自己失去信心,甚至覺得自己無論怎么努力也不會有太突出的結果,或者有的學生會認為,自己的努力教師是看不見的。這種片面的價值判斷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制約了學生的成長。
(二)評價標準過于“僵硬”
在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是結合評價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的,一些評價標準雖然是全面的、公平的、可變的,但有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的表現進行評價時,是完全按照評價標準給出評價結果的,這就忽視了學生與學生間存在差異性、個體性。因為學生與學生的特質不同,一些學生是缺乏動腦、動手能力的,他只是嚴格按照教師的步驟將結果分析出來,而有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動腦能力,他會通過思考按照自己的步驟對問題進行解答,而由于評價標準過于僵硬,教師的評價結果會傾向于按照步驟將問題解決的學生,而忽視了思維能力強,可以獨立解決問題的學生,評價的結果從這一角度來講是處于失衡狀態(tài)的。
(三)評價反饋工作不明確
教師在對學生表現性評價過程中,不僅要給予學生正確的評價結果,還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課堂表現、改進方向進行評價反饋,但有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反饋工作并不重視,在填寫評價反饋時只是將學生的課程成績進行評閱并沒有填寫評價反饋,有的教師雖然填寫了評價反饋,但評價反饋的內容都過于簡單、不明確,沒有對學生近期的表現、學生改進的方向、學生的進步進行詳細的評價,這就間接造成了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課堂表現情況沒有正確的認識,也找不到自己要改進、努力的方向,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五、解決問題的建議
綜上所述,要解決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fā)揮表現性評價的作用,可以從分別從教師和學生著手。
在表現性評價中教師不但是評價的組織者、設計者和指導者還在交流、溝通、協(xié)作中起著橋梁的作用。因此要使教師明確其在評價中的角色和責任,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提高其評價技能和結果反饋技能,提升評價素養(yǎng)。
同時,表現性評價是學生在評價中的一種不斷自我發(fā)展、積極參與、深刻反思的過程,因此不僅要增強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還要提高學生獨立的、全面的自我評價的能力。
六、結語
表現性評價是教育評價改革過程中一種比較理想的評價方式,但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實施表現性評價中主觀因素會導致評價結果的差異,因此在應用中應盡可能地提高相關人員的素養(yǎng)和能力,減少人為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使評價更加公正、客觀。
參考文獻:
[1]劉建,表現性評價的實施與反思[J]. 教育導刊,2006(08)
[2]羅少茜編著,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3]Stiggins,Richard J. Student centered classroom assessment. [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199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