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設計本身是獨立的,但是設計本身又像是一棵支脈交錯的樹,正是這種多元化社會文化的探究讓我們不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與設計融為一體,也正是這種設計觀念將設計引領向多元化,并最終回到一個問題上,如何融合,如何和諧。若說設計有輪回,那便是每次設計重新出發(fā)的點都是“和諧”。
關鍵詞:媒體藝術;以人為本;大眾審美;和諧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6--01
一、影響大眾審美的重要因素分析。
審美,主要是指美感的產生和體驗,是研究和闡釋人在美感的產生和體驗中的知、情、意的活動過程,以及個性傾向規(guī)律。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從而使人們欣賞事物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改變。
從直觀來看影響大眾審美的基本要素是:
1、用形象來反映現(xiàn)實但比現(xiàn)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工藝等。
2、指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
3、形狀獨特而美觀的。
二、視覺傳達藝術是通過何種方式,如何來影響了大眾的審美取向。
對于視覺傳達藝術,通常是從以下幾個層面來影響大眾的審美取向。
第一是從精神層面,把視覺傳達藝術看做是文化的一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tài),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并列。
第二是從活動過程的層面來認識視覺傳達藝術,認為視覺傳達藝術就是設計師的自我表現(xiàn)、創(chuàng)造活動,或對現(xiàn)實的模仿活動。
第三是從活動結果層面,認為視覺傳達藝術就是藝術品,強調設計藝術的客觀存在。
一般認為,藝術活動是人們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對象,并在此基礎上以象征性符號形式創(chuàng)造某種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它最終以藝術設計作品的形式出現(xiàn),這種藝術設計作品既有設計師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設計師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產品。藝術設計與其他意識形態(tài)的區(qū)別在于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設計師通過創(chuàng)意來表現(xiàn)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并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唯美主義是審美的最完美發(fā)揮。
三、視覺傳達藝術中媒體傳播的特殊性。
媒體藝術傳播即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視覺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藝術接受即指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鑒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活動。以往的媒體藝術作品欣賞,大多采用簡單的、直接的傳播方式,傳播的意義并未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主要是由于生產力水平及科技水平的局限,致使傳播功能落后,未能對藝術活動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在近百年、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的迅捷發(fā)展對于藝術活動產生了巨大影響。電子技術、衛(wèi)星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高新科技的發(fā)展以及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使藝術傳播方式和功能獲得重大進展。它不僅使影視藝術成為當今最具有大眾性的藝術樣式,同時也將其中許多表現(xiàn)形式和傳播方式影響到其他藝術樣式,視像技術的優(yōu)越性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四、視覺傳達藝術的審美影響力與大眾審美取向的方法論研究。
1、設計要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我們已經對這個詞不再陌生,但是作為新時代的設計觀念我們還是要學習如何去實現(xiàn)和完善這樣的設計。工業(yè)革命以來,“以機器為本”的設計思想造成了眾多的社會和心理問題。它造成了勞資對抗、職業(yè)病、工傷事故,使人成為技術和機器的奴隸,引起了社會和心理病態(tài)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以人為本”的設計價值觀念產生了。在這種觀念下,“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認為應該使物適應人的特性,包括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等,例如適應用戶的需求、感知和認知等。從此設計中開始融入心理學知識,并立足于人與物之間,使物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形成了物人關系的研究方向。
2、實用性審美。
設計是伴隨著勞動產生的,最初的設計幾乎是伴隨著祖先們用自制的石器敲擊的那一刻形成的。那時的工具只要是實用的,可以進行勞動的就是美的設計。人們的審美是依靠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而產生的。
回顧我國歷史,青銅的出現(xiàn)帶出了一個“青銅時代”,使得工具和器具的設計更加多樣化,但因其當時的昂貴,也只供上層統(tǒng)治階級使用,這里就無所謂大眾審美,設計迎合了統(tǒng)治階級的審美,也引導了大眾的被動審美。
3、引導大過于迎合。
作為設計師,我們是強調迎合大眾的審美情趣呢,還是應該擔負起引導大眾良性審美的責任來。本文從設計史展開,向我們闡述了設計史上的大眾審美變化與設計的關系。運用對比的方法揭示了設計師在大眾審美與設計的關系中扮演的角色。最終得出,設計師不能一味地迎合大眾審美,而要高瞻遠矚,從良性上引導大眾審美,才能使設計起到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與改善人類生活的作用。
設計本身是獨立的,但是設計本身又像是一棵支脈交錯的樹,正是這種多元化社會文化的探究讓我們不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與設計融為一體,作為參與者我們評判著,沿襲著。設計也越來越注重社會影響力,注重設計人性化,注重對心理的更深層次的影響。這也預測著未來的設計正是需要踏著設計方法的基石,循著以人為本的宗旨不斷探究如何更好地用設計創(chuàng)意來為人類生活服務。也正是這種設計觀念將設計引領向多元化,并最終回到一個問題上,如何融合,如何和諧。若說設計有輪回,那便是每次設計重新出發(fā)的點都是“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