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心理語言學的方法對英漢翻譯的影響和翻譯過程進行研究。本研究在心理語言學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英漢翻譯過程的研究。
關鍵詞:心理語言學;翻譯;英漢語句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6--01
英漢翻譯受到翻譯者自身知識構建和認知方面的影響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因此很多學者認為翻譯這一名詞的概念是“最終的翻譯結果”,也就是說翻譯本身是“翻譯的自身”,就是翻譯這一動詞表示的行為,而結果作為這一行為的則是上文的譯文。因此翻譯工作者自身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英漢翻譯的過程。而翻譯者的理解有與自己的認知息息相關。
1.研究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華生作為心理語言學創(chuàng)始人的主要論點:憑借科學的方法研究,心理學是不是使用意識,而是個體的行為。反應是人類一切行為的構建,或是聯合反應。反應多數是在環(huán)境中由刺激—反應的系統構建的。“語言學習”很顯然是語言學和心理學共同關注的問題, 同時也是心理語言學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
心理語言學可以從最基礎的語言、心理、思維的角度對翻譯過程進行解釋和分析,對語言與心理活動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以揭示言語思維、言語理解、言語生成、語言習得等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從而為翻譯研究提供更深的理論基礎。以跨學科的視野來拓寬現有的研究成果已成為翻譯學發(fā)展的趨勢之一。
2. 思維、動機和英漢語句翻譯
英漢語句翻譯是英漢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該領域的研究分為:(1)語句結構的性質;(2) 語句加工;(3)語句的模糊性;(4) 語句分解模型;(5)語言加工與記憶; (6)語句理解的構建。心理語言學家認為:作為語句接收者和語句輸出者的有著相同的理解是人之所以能夠理解語言的原因。然而, 理解研究語句卻不是如此簡單, 因為語句理解還會涉及到到句子的表面結構和實際內在結構的方面。
舉個例子,A說的“Are you tried?”這個問題為例,A要表達的是對某件事情厭煩而希望B共同認可,如果B 從該句的字面意思去理解, 那么, A真正要表達的意思他很可能就沒有理解。因此, 句法加工便是心理語言學在語句理解方面所探討的第二個問題。句法加工的研究涉及到“ 語用能力和語言能力的關系”、“句法的分解”、“主從句的分解” 和“表面結構和實際內在結構的關系”共4 個問題, 主要探討人們是如何通過句法加工來理解復合句及其指意的。為了理解另一個人的所表達的語句內涵,單純的理解語句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了解話語者的認知和目的。從這樣的角度講,對說話者思維的掌握度會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英漢譯文的質量。
3.翻譯活動的過程
3.1原文理解與言語感知
在一定的翻譯過程中,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原文是譯者首先要得到的,作為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兩種語言轉換得到實現,因為譯文的翻譯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受到原文理解的程度影響著。因此心理語言學中肯定會牽涉到源語言的認知。源語言的認知是一個很繁瑣的心理思維,首先,思維中的原文必須與輸入目標語句相匹配,找出與源語言相符合的表達;其次在原文化背景理解的基礎上整合源語言的特征。所謂的模糊邏輯是指在匹配特征、過程整合中, 源信息特征與原型特征并不是完全一致,而是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大致的匹配與整合??此茝碗s的步驟都是在瞬間完成的, 所以在這一瞬間所完成的過程往往被人們忽視了。翻譯活動同樣要經歷這樣的過程。列如翻譯中出現了某一問題,就會對后期整個翻譯活動的完成產生影響,從而產生理解誤會的結果。
3.2思維環(huán)節(jié)的思維過程
思維理解階段作為在語句翻譯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原始話語完整性必須是譯者所獲得的,邏輯性也必須包子,但對于譯語——目的語而言,但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源語句也許是不完整的,不能馬上引起譯者譯語的激活,因為跨文化交際中可能會產生兩種語言交錯。所以有時在翻譯實踐中譯者雖然已經理解了原文,但卻不能用譯語準確、恰當地表達出來。從源語獲得的信息的基礎上,翻譯者需要對進行再次的整合,整合成符合語言表達習慣、并且符合目標語言的說話習慣。那么這個對原文本意進行重構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所說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3.3譯文的輸出
在理解源語言、思維環(huán)節(jié)之后,經過信息的加工,譯文的輸出勢必是翻譯活動的最后一個過程,這一過程也是最關鍵的。那么翻譯者是如何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總體上講,四個階段可以概括語言的輸出大體經歷:首先是把思維轉換成要理解;其次是把理解形成言語計劃;第三是語言預計執(zhí)行,最后是言語的個人檢查。
4.結語
從很大程度上理解, 心理學和語言學研究為相互依托又有不同于心理學和語言學研究形成了心理語言學。構建于人的思維和心智方面的研究是心理語言學的基礎。當然語句作為心理語言學所研究的對象, 心理學所關心的心理機制或語言學所關注的語言的淺層結構和內在含義結構不僅僅是其研究的主要目標, 語句使用者的理解的思維過程和心理規(guī)律以及包括哲學在內的一切同語言相關的思維現象才是主要的研究客體。我們堅信:對話語者心理的研究以及心理學和語言學長期的研究的基礎之上, 心理語言學一定能發(fā)展成為一個具有雄厚的理論基礎, 又有很高實踐引導意義的新科學。
參考文獻:
[1] 巴爾胡達羅夫.語言與翻譯[M].蔡毅,等,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28.
[2] 蔡小紅.以跨學科的視野拓展口譯研究[J].中國翻譯,2001(3):
[3] 列夫·謝苗諾維奇·維果茨基.思維與語言[M].李維,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33.
[4]劉利民.心理語言學[M].成都:四川聯合大學出版社,2000.
[5] 劉士聰.文學作品漢譯英過程中文化因素的處理[J].中國翻譯,1991(6).
[6]宋萍.譯者的翻譯動機[J].社科縱橫,2006(1):156-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