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以及加拿大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艾麗絲門羅在中國的影響力卻很小,這導致國內關于她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將她的研究分為了三個階段:1982年至1998年,1998年至2013年和2013年以后。本文按著三個時間段試從接受理論的角度探討門羅及其作品在中國的接受研究落后的原因,以期國內讀者能更好地了解、接受門羅及其作品。
關鍵詞:艾麗絲·門羅;接受研究;在中國
作者簡介:尹科偉,男,漢族,江蘇沛縣人,現(xiàn)為內蒙古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級翻譯碩士英語筆譯專業(yè)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6-0-01
一、艾麗絲·門羅在中國的接受研究現(xiàn)狀綜述
1981年,門羅首次造訪中國,開始受到國內的關注。此后,關于她的研究逐漸地多了起來。本文將她在中國的研究分為三個階段:1982年至1998年;1998年至2013年以及2013年以后。但由于其在中國研究仍然處于尚未成熟的階段,本文還將探討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
1.1 1982年至1998年門羅在中國的接受研究
1981年,門羅首次到訪中國,開始受到國內作家以及《世界文學》雜志的關注?;貒螅T羅與另外的作家合寫了《加華大:七人幫中國游記》,1983年第3期的《世界文學》刊發(fā)專文《加拿大七作家出版訪華回憶錄》介紹了這本書的大致內容和特色。1983年的第5期以專文《加拿大作家愛麗絲·門羅出版新作》介紹了她剛剛獲得加拿大總督獎的小說集《你以為你是誰?》。而16年后,她才在《世界文學》上發(fā)表小說。1998年第六期出版的《世界文學》發(fā)表了莊嘉寧編輯翻譯的她的小說《一個善良女子的愛》。很顯然,1998年之前,國內關于門羅的研究屈指可數(shù)。因此,本文將1982年至1998年劃為中國對門羅及其作品的認知階段。
1.2 1998年至2013年門羅在中國的接受研究
據(jù)知網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國內最早出現(xiàn)的兩篇關于門羅的學術研究文章分別于2001年和2002年發(fā)表在《蘭州大學學報》上,文章主要探討了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2000年至2013年,知網上收錄的關于她的相關學術論文僅僅只有16篇,而且大多數(shù)的文章都是2006年以后發(fā)表的,這表明其在中國的研究雖然尚未成熟但已經慢慢進入接受認可階段。
國內最早介紹她的短篇小說集的是臺灣于2003年出版的漢譯作品《愛之游戲》。2005年,在編選《一生的文學珍藏——影響了我的二十篇小說(外國小說讀本)》時,收入了門羅的短篇小說《辦公室》?!妒澜缥膶W》2007年第1期再次推出了門羅作品小輯??l(fā)了何朝陽、陳瑋翻譯的愛麗絲·門羅《逃離》、《激情》,還配發(fā)了澳大利亞記者羅·庫法爾對愛麗絲·門羅的專訪。同年,門羅的另一重要作品《逃離》在臺灣公開出版發(fā)行。2009年7月,由我國著名翻譯家李文俊先生翻譯的門羅最有名的小說集《逃離》在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一年后,《世界文學》又刊登了李文俊先生翻譯的門羅的小說《熊從山那么來》。2013年10月,全世界文學界的目光都投向了門羅,因為她被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對她的評語是“當代短篇小說大師”。門羅在中國引起巨大的轟動。
無疑,1998年至2013年門羅在中國的接受研究越來越多。但是,成熟系統(tǒng)性的研究卻依然沒有形成。因此,本文將此時期劃為認可接受階段。
1.3 2013年以后門羅在中國的研究
自門羅20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國內對她作品的研究、翻譯和出版呈現(xiàn)一片欣欣向榮之勢。國內的一些出版社甚至為爭奪其作品的出版權而起沖突,一度鬧得滿城風雨。這其中,尤以譯林出版社和江蘇人民出版社的版權爭奪戰(zhàn)最為引人注目。這也從側面證明了2013年后門羅在中國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門羅熱”開始在中國盛行。據(jù)筆者統(tǒng)計,僅2013年收錄在知網的關于門羅的相關文章和論文就多達104篇,而2014年一月到四月,知網關于其的研究論文就達26篇,但2013年以前知網收錄其的論文的數(shù)量很少。
因此,本文將2013年以后國內關于門羅的研究時期劃為開始步入正軌和系統(tǒng)的階段。
二、門羅在中國接受研究不成熟的原因探析
毫無疑問,門羅是20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后才真正走入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視野的,但是為什么從1982年 以后的三十多年里,對門羅的研究一直處在初級階段?本文將就以下三個原因進行探討。
第一,國內研究學者的偏好使然。長久以來,國內的研究學者們一直把目光投放在歐美文學上,而對加拿大作品的研究相對較少。據(jù)筆者統(tǒng)計,自諾貝爾文學獎設立以來,全球共有109名作家獲獎,其中歐美作家就有93人,而加拿大作家只有1人,因此國內學者偏好研究歐美文學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二,門羅的偏好使然。門羅的強項主要在于短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上,而國內的出版社、譯者以及學者一直對長篇小說感興趣,因此這也導致其作品長時間以來不能被國內讀者所接觸。
第三,國內缺少翻譯大家使然。由于門羅的作品大多數(shù)風格獨特且寓意深刻,因此很少有譯者可以準確將其作品的原意譯出,而國內對其作品翻譯較好的李文俊先生也宣布封筆不再譯了。
結論
作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以及加拿大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國內對門羅的研究一定是未來一段很長時間的熱點。盡管門羅和中國接觸已有33年了,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導致其在中國的研究至今仍沒有形成系統(tǒng)或尚未成熟,因此國內對其的研究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常琳.諾獎堪稱強心劑(N).吉林日報,2013-10-31(12).
[2]羅敏.國外享譽盛名 國內僅一本譯作 “門羅熱”再現(xiàn)國內出版界的尷尬(N).民營經濟報,2013-10-25(23).
[3]張英.艾麗絲·門羅中國遇冷記(N).南方周末,201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