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撒尼爾·霍桑是十九世紀美國著名的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對人物心理做出了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從一個全知性的視角將社會與人類的黑暗面進行了深刻的揭露與批判。小說《紅字》是霍桑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小說通過海斯特·白蘭這一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從女性主義視角將清教社會中的女性生存現(xiàn)狀進行了全面的展示,將清教社會的傳統(tǒng)、腐朽思想與人們的陰暗心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是霍桑在對海斯特這樣一個對愛情與自由忠貞執(zhí)著的女性形象進行贊頌的同時,也表現(xiàn)了他思想中的矛盾性。
關鍵詞:霍桑;《紅字》;矛盾思想;宗教觀
作者簡介:樸明珠(1978-),女,吉林通化人,碩士,編輯,研究方向為政治學、思想政治教育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6-0-01
撒尼爾·霍桑是十九世紀美國著名的浪漫主義作家,其作品中的矛盾思想與象征手法讓他的作品具有更大的解讀與想象的空間,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至今仍然經(jīng)久不衰。小說《紅字》是霍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品通過霍桑豐富的想象力將十九世紀的女性主義進行了解構,一部分人認為霍桑通過海斯特·白蘭這樣一個女性形象表達了他對于女性主義的支持與理解,海斯特這一女性形象正是反映了霍桑對于當下女性的觀照和理解,通過對海斯特這個人物形象的贊美表達了他對當時女性追求愛情與自由的支持與激勵;但在評論界的另一方觀點認為,霍桑根深蒂固的清教主義思想讓他無法對海斯特白蘭這樣的前衛(wèi)的女性形象進行贊美與歌頌,反而通過對于海斯特這樣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從傳統(tǒng)的清教主義思想角度對其進行了徹底的抨擊與批判,表達了霍桑對于當時的女性主義運動的不滿。兩種觀點都是從各自的側重點出發(fā)做出的分析和評論,下面本文從小說《紅字》對于霍桑創(chuàng)作思想中的矛盾性與總教觀做出研究和分析。
分析霍桑的創(chuàng)作思想,我們不可不分析他的出身背景與成長經(jīng)歷?;羯5淖孑吺?692年塞勒姆驅巫案的三名法官之一,從小霍桑的家庭與背景就是飽受爭議的,所以霍桑不可避免地背負起家族帶給自己的罪惡感與贖罪心理?;羯5母赣H是一名船長,在他四歲的時候就死于海上,母親將霍桑撫養(yǎng)成人,所以在霍桑的童年生活當中,父親形象是缺失的,母親這一女性形象在霍桑的生命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說母親在霍桑的生活當中既扮演了母親的角色同時也兼具了父親的角色,所以霍桑作品中的女性主義是的確存在的,對于顛覆傳統(tǒng)的女性形象,霍桑給予的是贊美和褒獎而不是批判,所以海斯特·白蘭是霍桑對于理想女性形象的映射,在十九世紀美國的社會當中,女性主義開始覺醒,女性對于自身的存在感和自主意識的肯定與追求逐漸對夫權主義社會的道德語境提出了挑戰(zhàn)與質疑,所以小說《紅字》對于清教社會對于女性的人性的壓抑與道德倫理準則的約束進行了批判與指責,在婚姻中女性的不幸與人格的磨滅,正是因為這樣的社會道德語境造成的結果。
在小說《紅字》的故事情節(jié)當中,從一開始就是對海斯特通奸后的事實做出了陳述,她那“骯臟”的事情已然是街頭巷尾的婦女口中的談資。然而,對于這樣一個被社會所不容的通奸婦女的形象,霍桑卻用了一種充滿想象力與諷刺意味的方式與畫面出現(xiàn),“這個青年婦人——這個孩子的母親,當她露出全身,佇立在人群面前的時候,她的第一個沖動,似乎就是抱緊那個嬰兒,貼住胸懷;這動作與其說是母性愛的沖動,還不如說她借此可以遮掩那縫在她衣服上的標記?!痹谌巳褐械暮K固匚娙说哪抗猓八麄兛匆娝W現(xiàn)著非常美麗的光,簡直使那圍繞著她的不幸和罪惡結成一輪光圈”,胸前的字母A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她的個人標記一般。霍桑對于海斯特出場形象的描摹似乎讓她鍍上了一層“圣潔”的光環(huán),懷抱嬰兒的形象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了圣母的形象,但整個敘事語境又明顯地指出海斯特是一個罪惡的形象,她的行為是違背了社會倫理的,就此霍桑的矛盾思想在海斯特的身上第一次顯露出來,此后作品大量的篇幅在不斷對于海斯特進行著審判,以及對于社會大眾對于海斯特的態(tài)度和看法的敘寫,所以我們又不可否認,在霍桑的思想當中,清教徒思想根植其中,一方面在對海斯特給予同情的目光,但是另一方面又不能脫離現(xiàn)實的敘事語境,不斷對其進行著抨擊?;羯5淖诮逃^是讓其作品產(chǎn)生模糊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讓其作品具有一定局限性的根源,一方面他經(jīng)受著新的自由主義思想的沖擊與洗禮,但是另一方面他又糾結于自己的宗教思想,無法完全背離傳統(tǒng)道德觀念與原罪思想的束縛。所以在《紅字》當中我們又看到了另外一個人物形象——丁梅斯代爾,這個形象自始至終以一個懺悔者的形象出現(xiàn),霍桑的原罪思想在他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原罪思想是丁梅斯代爾日漸消瘦,最終走向精神崩潰道路的根源,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也更符合當時美國社會的敘事語境。
通過霍桑小說《紅字》,我們看到了霍桑將浪漫主義文學的創(chuàng)作風格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天馬行空的對于事物的想象與描寫讓《紅字》具有更強烈的可讀性。正如眾人所言,霍桑的偉大之處正是在于其表面溫柔而實質犀利的筆觸對于黑暗的暴露于諷刺。
參考文獻:
[1]崔競生,郭建友.迷失于社會傳統(tǒng)中的女權戰(zhàn)士——論《紅字》中海絲特的形象演變[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04).
[2]甘文平.驚奇的回歸──《紅字》中的海斯特·白蘭形象解讀[J].外國文學研究,2003(03).
[3]程樹華.霍桑的女權主義思想在海絲特·白蘭個性上的體現(xiàn)[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4)
[4] 納撒尼爾·霍桑.紅字[M].侍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