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弗洛伊德意識的三層結(jié)構(gòu)分析納撒尼爾.霍桑的一部早期作品《教長的黑面紗》中的主人公胡伯教長,通過對他的精神分析解開黑面紗之謎。
關(guān)鍵詞:霍桑;意識;前意識;無意識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6-0-02
一
納撒尼爾.霍桑是美國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是美國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他所刻畫的人物大部分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外部特征?;羯:苌瞄L運用這種手法傳達更為深刻的意思。他的文學作品選材的范圍十分廣泛,但是不論是長篇小說還是短片小說,他都喜歡探討“惡”這一主題。除此之外,自然與超自然的融合也是他的作品的主要風格之一。他常常描述一些驚悚的行為或是環(huán)境,沮喪和壓抑常充滿了他的作品。
《教長的黑面紗》是美國十九世紀最精彩的短片小說之一。這部小說充滿了寓言和象征。當胡伯教長周日布道的時候,他出人意料得帶著一個神秘的黑面紗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使他與之前的形象大不一樣。這一舉動在聽他布道的所有人中引起了極大地恐慌和懷疑。當天下午,胡伯教長面帶黑面紗出席了一位年輕姑娘的葬禮。這個面紗使所有看到它的人都驚恐不已,甚至包括胡伯本人。所有試圖勸胡伯摘掉黑面紗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當他的未婚妻也做此嘗試時,他仍然堅定的拒絕她,即使她要離開他。直到他生命的終結(jié),他都帶著這個黑面紗。
看完這篇小說,幾乎所有的讀者都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胡伯教長為什么要一直帶著這個黑面紗知道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黑面紗是這篇小說中最常被提及的同時也是最神秘的東西。但是不同的讀者對這一問題有著不同的解釋。
目前,關(guān)于《教長的黑面紗》的論文大部分是從象征、作者的信仰以及人性等方面來分析的,卻沒有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的論文。本文將從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意識的結(jié)構(gòu),即意識、無意識和前意識,對胡伯這一形象進行分析。這一分析將為解答胡伯教長為什么拒絕摘掉黑面紗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二、何為意識的三層結(jié)構(gòu)
與榮格和拉康等人的理論相比,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更為經(jīng)典。盡管弗洛伊德的一些追隨者們提出了新的精神分析理論,但是他們理論的核心部分仍然深受弗洛伊德的影響。弗洛伊德意識的三層結(jié)構(gòu)這一理論對于其后的精神分析理論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三層結(jié)構(gòu)分別是意識、無意識和前意識。這三層結(jié)構(gòu)之間沒有明顯地界限,它們相互關(guān)聯(lián),甚至是相互轉(zhuǎn)換的。前意識可以轉(zhuǎn)化為意識,無意識在某些條件下也可以轉(zhuǎn)化為意識。
根據(jù)弗洛伊德的解釋,意識是這個結(jié)構(gòu)的最外層,指的是對外界的直接體驗,也是文學傳統(tǒng)中常常談到的東西。一切思維活動都努力進入意識的范圍,但是大部分都在中途被過濾掉而無法進入意識層。中間的過濾機制就是前意識。前意識指的就是“可以進入意識層面的無意識”。也可以說,前意識是無意識的一部分。盡管讓所有的思維活動都暫時地進入前意識是可能的,但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以通過前意識的過濾而進入意識層。這些無法通過前意識的思維活動只能以間接地形式在意識中體現(xiàn),這部分思維活動就是無意識。盡管無意識無法像意識一樣被直接感知,但是其數(shù)量和能量巨大,因此仍然會對人們的行為產(chǎn)生影響。
心理分析強調(diào)軀體的活動,從軀體活動中反映心理活動。因此,通過分析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我們可以了解他的精神。
三、胡伯教長意識的三層結(jié)構(gòu)
在通篇小說中,胡伯教長的黑面紗都是最突出的東西。它不但被多次提及,且每次提及時都擾亂人心。盡管胡伯教長有著和先前一樣的聲音,顯示出一如既往的禮貌,但是人們還是覺得帶著黑面紗的教長和之前不太一樣。黑面紗被提及時,他的微笑也被提及。微笑是反映內(nèi)心活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xiàn)。微笑在文中一共被提及八次,描繪這些微笑的形容詞包括“悲傷的”“憂郁的”“淺淺的”等等。從他的微笑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情緒中的悲傷。
讀完《教長的黑面紗》,我們不禁會想胡伯教長為什么不選擇其他方式來表達他內(nèi)心的想法,因為這樣一個黑面紗太明顯也太令人害怕了。在現(xiàn)實中,不管一個人內(nèi)心經(jīng)歷怎樣的煎熬,都不會像胡伯教長一樣做。但是,霍桑的作品經(jīng)常會超越現(xiàn)實,因此霍桑用這樣一個黑面紗作為一種超現(xiàn)實的表達。實際上,這個黑面紗是胡伯內(nèi)心真實想法的反映。因此,了解他的真實想法,就可以解開他的怪異行為之謎。
胡伯教長深受教眾的喜愛和尊重。在他們的眼里,胡伯是正直、慈愛并且有禮貌的。盡管他將自己偽裝成人們希望的樣子,但是他很清楚地知道他并不完美,他也曾犯下隱秘的罪惡。整篇小說都沒有提到他的罪惡,但是由于他開始戴上黑面紗的那一天和出席年輕姑娘的葬禮那一天是同一天,讀者會很自然懷疑他與年輕姑娘的死有關(guān)。尤其是對于那些讀過《紅字》的讀者,那里的蒂姆斯臺爾牧師也傷害了他的情人海斯特。還有一個可以證明他“惡”的本質(zhì)的例子:當他俯下身子以便更接近那個死亡的姑娘時,他的黑面紗離開了他的臉。如果這個姑娘可以睜開眼睛的話便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臉。那一刻,她開始抽搐,這看起來非常超自然。由此可見,黑面紗所代表的胡伯的罪惡不僅使周圍的人害怕,就連死去的人也會感到恐懼。
這些例子都說明著胡伯邪惡的一面。他一直帶著黑面紗,證明他意識到了自己的罪惡。即使在他即將離世時,當別人試圖掀開他的黑面紗,他仍然不肯,因為他意識到自己仍然是有罪的。因此,如果有任何人膽敢掀開它,他都拼盡全力拒絕。
胡伯對自己的黑面紗非常敏感,他甚至不愿意在鏡子中見到自己。這種敏感來源于對自己罪惡的意識。當這種意識深深植根于他的意識中,他不僅對于自己的黑面紗所代表的罪惡敏感,對其他人臉上隱形的黑面紗也很敏感。他可以像看穿自己一樣看穿別人。他認為,如果人們害怕他,他們對于彼此也應(yīng)是充滿恐懼的。根據(jù)弗洛伊德理論,意識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但是有時由于對于感官的刺非常持久,因此是非常穩(wěn)定的。人們的心理就像一座冰山,水面上可見可感知的心理活動是意識和前意識的范疇,而水下更大的部分是無意識范疇。意識只占據(jù)精神非常小的部分。胡伯從他自己的行為以及與他人的接觸中意識到自己的罪惡,并且這種意識越來越強。
胡伯的意識的前意識又是什么呢?前意識這一概念是弗洛伊德提出。他認為前意識是在需要時能被喚醒的意識。是一種能被回想起的經(jīng)驗,介于意識和最深層的無意識之間。前意識是一個中間部分,與意識和無意識都有著直接關(guān)系。
根據(jù)弗洛伊德意識三層結(jié)構(gòu)的理論,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胡伯的內(nèi)心活動。他渴望上帝的救贖并且成為上帝的選民。這屬于前意識。作為一名清教徒,胡伯堅定地相信人生來是有罪的。如果他想死后上天堂,他必須過一種自我節(jié)制的生活。他想消除自己全部的罪惡,所以他一直在自我救贖之中。胡伯教長有著堅定的決心和過人的冷靜,因此他一生中都堅定著自己的選擇。他犯下了對于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罪惡,為了得到上帝的救贖,他戴上了黑面紗來減輕他的心理負擔。他一生都在虔誠地禱告并且為他人布道。他是神圣的代表,他為死者禱告,也為新婚夫婦禱告。盡管他將一切奉獻給上帝,卻仍然過著悲慘的生活。他在現(xiàn)世過著痛苦和自我反思的生活,希望以此得到上帝的救贖。他自己也痛恨這種現(xiàn)世的痛苦和罪惡,但是越想擺脫它們就陷得越深。
他的前意識有時是隱蔽的。他一次又一次地意識到自己和他人的罪惡,渴望救贖的想法不斷進入到他的意識。弗洛伊德指出,前意識可以通過注意進入到意識層。前意識比無意識更接近意識。隨著對現(xiàn)世罪惡的不斷關(guān)注和察覺,胡伯渴望救贖的想法有時會來到意識層,與意識纏結(jié)在一起。他越想得到上帝的救贖,就越感到自己的罪惡和上帝的威嚴。
無意識是精神中常被壓制的部分,并且無法進入意識層。胡伯想要贖清他所有的罪以獲得上帝的救贖,在死后進入天堂,因為天堂不接受有罪的人。在胡伯教長的無意識里面,他是渴望過上幸??鞓返纳畹摹5?,他無意識中的愿望無法實現(xiàn),因為清教教義已深深植根于他的精神中。
無意識是影響人們行為最有力最神秘的元素,可以使人們產(chǎn)生最深的焦慮,也可以產(chǎn)生最大的希望。正是無意識支配著胡伯的行為使他拒絕摘掉面紗。摘掉面紗就等于放棄他的追求。胡伯教長在努力地使自己的無意識得到滿足。他放棄了所有現(xiàn)實世界里的歡愉,戴上黑面紗后人們甚至不敢跟他說話。但是不管他在別人臉上看到怎樣奇怪和驚恐的表情,他都保持鎮(zhèn)靜,絲毫不為所動。他甚至與他的未婚妻分手,因為她不同意他戴著黑面紗。在他與未婚妻的對話中,胡伯拒絕了她,告訴她,他很需要她的陪伴,但是不會答應(yīng)她的請求,因為他相信幸福是要在下一個生命的輪回中才能獲得的,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他必須忍受痛苦才能獲得救贖。他沒有朋友也沒有親人,在孤獨中死去。
他的無意識中渴望幸福生活,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卻使他更加遠離他的追求。但是,他仍然有著堅定的決心,或許是因為他追求的不是現(xiàn)實世界的歡愉,而是一種更為神圣的幸福。
與胡伯的精神活動相比,他的黑面紗不過是精神的外在表現(xiàn)。似乎是黑面紗講胡伯推向了孤獨的死角,但是,事實上,是他自己造成了他的艱難處境。他通過戴著這個黑面紗滿足自己內(nèi)心的和外在的需求,這也是無意識的一個特征。
四、結(jié)語
本文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分析了霍桑的短篇小說《教長的黑面紗》。通過分析意識的三層結(jié)構(gòu),我們可以對人的精神有更為透徹的理解,可以看到人的本質(zhì)。根據(jù)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解釋為什么胡伯要戴著他那神秘而恐怖的黑面紗了。他的外在行為是內(nèi)心的表現(xiàn)。
結(jié)合胡伯的宗教背景,我們可以知道,意識,也就是精神的最外層,是他對自己罪惡的不斷察覺。即使他自己也不喜歡那個黑面紗,他仍然拒絕摘掉它,直到生命的盡頭。前意識則是他對上帝救贖的渴望,這也是他為什么選擇接受自己罪惡的原因。但是最深層的無意識則是他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雖然他從來沒有明確的這樣表達過。這三層結(jié)構(gòu)在一起就可以解釋胡伯的怪異行為了。
參考文獻:
[1]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胡允恒譯,霍桑短片小說選,北京外語出版社,2001
[3]胡靖紅,《牧師的黑面紗》中的圣經(jīng)主題探析,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8
[4]肖明翰,英美文學中的哥特傳統(tǒng),外國文學評論,2001
[5]史志康,美國文學背景概況,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