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文學作品欣賞課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文學類課程的一大重要任務。古今中外經典的文學作品中蘊涵著諸多的美的因素,這些美的因素在教師授課過程中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力,進而使之成為21世紀中高規(guī)格、高層次并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全面發(fā)展的人。
關鍵詞:審美能力;文學欣賞;全面發(fā)展
作者簡介:侯國玉(1972-),男,湖北襄陽人,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歐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6-0-02
20世紀初期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曾提出要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尤其要重視審美教育,這是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進入21世紀,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就要求高校必須培養(yǎng)出高、精、尖的,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因此,高等學校對學生的審美培養(yǎng)就更加不能忽視。高校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力,既是美學課的核心任務,也是包括文學欣賞課在內的人文藝術課程的重要內容。那些流傳千古、為人樂道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打動人、感染人,是因為它蘊含著豐富的形式多樣的美,這種不同形式的美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繼而能夠提升學生感知美、欣賞美的能力?!皼]有美育,就不可能有個性的全面發(fā)展。”[1]學生個性的全面發(fā)展離不開審美教育,而要把一個感性的人變成一個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徑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盵2]有鑒于此,在文學欣賞過程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以期達到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目的。
一、發(fā)現文學作品的真實美
文學是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曲折反映。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能夠給人帶來美感。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反映現實生活的真實美。這樣的文學作品描寫的內容遵循現實規(guī)律,符合生活邏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比如茅盾先生的小說《子夜》,它以民族工業(yè)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矛盾、斗爭為主線,生動、深刻地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中國的社會面貌。趙伯韜依仗外國的金融資本做后臺,處處與吳蓀甫作對,加上軍閥混戰(zhàn)、農村破產、工廠的工人怠工、罷工,盡管吳蓀甫竭盡全力,拼命掙扎,最后也沒有改變全盤失敗的命運。這幕悲劇說明,在帝國主義的侵略、控制、壓迫下,中國的民族工業(yè)是永遠得不到發(fā)展的。這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真實面貌的寫照。因此,教學中要注重發(fā)掘作品中反映社會現實社會的真實美,引導學生對民族命運的關注,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另一個方面是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真實美。這樣的人物形象應是來自生活,或者說來自你我他的身邊,有讓人似曾相識之感。比如福樓拜的小說《包法利夫人》,主人公愛瑪是一個受過貴族化教育的農家女,她瞧不起當鄉(xiāng)鎮(zhèn)醫(yī)生的丈夫包法利,夢想著傳奇式的愛情。為了排遣寂寞,她兩度偷情,非但沒有給她帶來幸福,卻使她自己成為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后她積債如山,走投無路,只好服毒自盡。愛瑪的悲劇固然有自身的原因,但更是周圍鄙俗環(huán)境造成的結果。福樓拜以貌似冷漠的態(tài)度,非?!翱陀^”地揭示了釀成這一悲劇的前因后果,陳述了社會所不能推卸的責任。他說:“就在此刻,同時在二十個村莊中,我可憐的包法利夫人正在忍受苦難,傷心飲泣。”由此看來,“包法利夫人”不僅僅是獨特的這一個,而是這一“群”,是福樓拜對平庸鄙俗的法國第二帝國治下外省農村“愛瑪”們的真實描寫。
二、感知人物形象的心靈美
人性有善有惡,善良的人讓我們贊美,邪惡的人令我們厭惡。何也?人性使然。而善良的人是心靈美的體現。心靈美有多種內涵,勤勞勇敢、文明禮讓、大公無私、默默奉獻、犧牲精神等等,它是個體的人在思想、品德、情操等諸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美。海涅說:“在一切創(chuàng)造物中間沒有比人的心靈更美、更好的東西了。”[3]教師在授課時,不應僅僅局限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還要挖掘出人物形象心靈深處潛藏的美,尋找閃光點,培養(yǎng)學生感知人物心靈美的能力。小仲馬的小說《茶花女》轟動一時,不是因為它講述了一個風塵女子的風流韻事,它打動人心的是因為這個風塵女子有一顆高貴的心靈。小說中的茶花女瑪格麗特雖是一個混跡于上流社會的“高級妓女”,但也有美好崇高的心靈。她本與上流社會青年阿爾芒真心相愛,但是在其父親迪瓦爾先生的懇請下,更是為了不使他的家庭因她而受拖累,她毅然決然地斷絕了與阿爾芒的來往,重新進入風塵世界,甘受阿爾芒的誤解和侮辱,信守諾言而不做解釋,最后病重而死。一個風塵女子為了愛人甘愿忍辱負重,犧牲自己的幸福,這與上流人士的利己與狠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樣的美好的心靈面前萬物失色!在進行人物分析時,這些都是應該著重指出的,使學生在接受心靈洗禮的同時提高感知心靈美的能力。
三、感悟文學作品的意蘊美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的美不僅表現在塑造的形象、主題表達、語言、結構等方面,也體現在意蘊美上。文學作品的意蘊就是指文學作品包孕的情感、生氣、靈魂,或者說是作者的精神境界。它與作品主題思想還不是一個概念,作品主題通常指作品表達的基本思想,而意蘊則反映的是作者的品質和審美感受。讀者需要細細體會,慢慢咀嚼,才能感受得到作品潛藏的意蘊美。朱自清先生曾談到他的心得:“乍看豈不是淡淡的?緩緩咀嚼一番,便會有濃密的滋味從口角流出!”這“濃密的滋味”就是作品的意蘊,是作者的精神境界,是作品所要揭示的生活哲理。在具體欣賞劉白羽的散文《長江三日》時,先要讓學生明白這篇散文的主題,然后在老師的引導之下來感悟作品的意蘊美。這篇散文的意蘊美是以情景交融的方式體現出來的,是內情與外景的有機融合,是作者之情與客觀事物的彼此交融并經藝術處理后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境界。作者用飽含深情的筆觸,描繪出一幅幅祖國山河的壯美圖景,把色彩斑斕的自然景物和奔騰激越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文章描寫的雖是一幅幅波瀾壯闊的圖畫,反映的卻是人民群眾日新月異、沸騰火熱的生活;作者筆下抒發(fā)的雖是個人觀景感受,文中流露的卻是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的豪情。像文中這種含蓄的意蘊美需要細細體味,才能夠感悟得出它的深邃悠遠。
四、領略文學作品的想象美
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離不開想象。想象是人們根據已有的材料和觀念,經過一系列的聯想、推理、分析、綜合,從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想象,而詩歌尤其如此。如果說思想是詩歌的靈魂,想象就是詩歌的翅膀。優(yōu)秀的詩歌可以讓讀者憑借想象進入一個亦幻亦真的世界,或者溫暖靜謐的天地。我們讀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時,能夠深刻感受到詩人的浪漫情懷。詩人以浪漫的筆調抒寫了夢中漫游天姥山的迷人境界,景象瑰麗,亦真亦幻,充滿了熱烈奔放的激情和富于幻想的氣魄,表現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也表達了詩人憤世嫉俗、不滿黑暗現實、蔑視封建權貴的反抗精神。又如,在欣賞濟慈的《秋頌》時,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你印象中的秋天是什么樣的?你讀過的作家詩人筆下的秋天是什么景象?然后回到濟慈的詩,看看他筆下的秋天是怎樣的?!肚镯灐分挥腥?jié),第一節(jié)以飽滿馨香的水果來寫秋,第二節(jié)寫人在秋天里的勞動,榨果釀酒的快樂,第三節(jié)寫秋天的各種聲音,詩的音樂美發(fā)揮無遺。
“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但不要/想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樂——/當波狀的云把將逝的一天映照,/以胭紅抹上殘梗散碎的田野,/這時啊,河柳下的一群小飛蟲/就同奏哀音,它們忽而飛高,/忽而下落,隨著微風的起滅;/籬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園中/紅胸的知更鳥就群起呼哨;/而群羊在山圈里高聲默默咩叫;/叢飛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p>
這樣,從秋景、秋收,寫到秋聲,詩本身也像秋天一樣豐滿了。學生們借助想象,可以感受到秋天的溫暖和豐實,陶醉于豐富的想象美之中。所以,教師在詩歌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去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領悟詩人的想象之美。
綜上所述,典范的文學作品中的美育因素隨處可見。教師要用心去尋找、挖掘、歸納,并在授課過程中與文學作品的講解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主動去感受美、體驗美,培養(yǎng)美的情操,提升鑒賞美的能力,自覺凈化心靈,陶冶性情,讓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發(fā)展,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杰普莉茨卡婭.蘇維埃教育史講義.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P46
[2]席勒.審美教育書簡,第15封信.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P62
[3]海涅.波羅的海.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P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