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語言都有修辭,英語當然不能例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修辭顯然不是教學重點,但把它束之高閣,甚至在教學中遇到一些常用修辭現(xiàn)象不向學生一一講解清楚也是不妥當?shù)?。我認為,在教學中,如果遇到一些英語修辭現(xiàn)象,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不僅可以使課文講解生動,加深學生印象,也可啟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學以致用是我們英語教學的終極目標,我們要在日常英語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實際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關鍵詞】英語教學
修辭教學
交際能力 現(xiàn)將散見在中學英語課本中的修辭現(xiàn)象分類羅列出來。一、明喻(simile)是以兩種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和現(xiàn)象進行對比,表明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關系,兩者都在對比中出現(xiàn)。常用比喻詞like,as,as though等,例如:1、This elephant is like a snake as anybody can see.這頭象和任何人見到的一樣像一條蛇。2、He looked as if he had just stepped out of my book of fairytales and had passed me like a spirit.他看上去好像剛從我的童話故事書中走出來,像幽靈一樣從我身旁走過去。二、隱喻(metaphor)這種比喻不通過比喻詞進行,而是直接將用事物當作 乙事物來描寫,甲乙兩事物之 間的聯(lián)系和相似之處是暗含的。例:German guns and German planes rained down bombs,shells andbullets...德國人的槍炮和飛機將炸彈、炮彈和子彈像暴雨一樣傾瀉下來。三、擬人(personification)這種修辭方法是把人類的特點、特性加于外 界事物之上,使之人格化,以物 擬人,以達到彼此交融,合二為一。比如:Rose stood ashamed,the moon hide in the clouds玫瑰羞紅了臉,月亮躲進云霄Thirsty soil drank in the rain.饑渴的土壤在雨中暢飲。四、注重在日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要通過課文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從教學法的角度來講,必須堅持一個原 則,即:凡是學生能做到的,就讓他們自己去做,他們還不會做的,就啟發(fā)他 們自己去做。作為新時期新形勢下的英語教師,我們要盡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熱情、積極性和主動性,放手發(fā)動學生,讓他們在英語課堂上放開手腳去多讀、多對話、多互動和多即興表演。然而我們有些教師在英語課堂上,在分析課文時,常常一字一句地給 學生講解,生怕 有疏漏之處。杜勃羅留夫說得好,\"教師如果把科學的材料嚼得這樣細,使學生 無須咀嚼,只 要把教師所講的吞下去就行了。這樣,從學生中可能培養(yǎng)出懂知 識的猿猴。\"因為學生的基本技能是通過大量 的言語實踐活動練出來的,不是 由教師講出來的。只有精講,才能省出時間來引導學生進行言語實踐和思考問 題。學生只有在面對新的問題時,才能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去尋求解決問題的 方法,這正是學習和運用語言 之必需。另外,我們還要注重語言學里面的約定俗成的一些語言和語法特例。由于語言的約定俗成性,許多句子從語法角度上去分析是說不通的。但這些語句卻被人們廣泛地使用,并在歷史長河里面積淀和發(fā)揚光大,成為大家“想都不用想,無須辨析”的習慣用語。語言的這種特性要求人們不能只重語法而忽視習慣用法。例如句子“他很精神”。在本句中“精神”是名詞,“很”是副詞。按語法規(guī)則分析,名詞前不能有副詞。本語句的正確說法應是“他很有精神”。然而,當人們講到“他很精神”時,沒人認為它是個錯句。這是因為本句是約定俗成的。盡管它的詞語搭配是錯誤的,但卻可以被人理解,被人接受。因此,完全按照語法規(guī)則去分析和解釋某些語言現(xiàn)象是十分困難的。由此可見,只注重語法就只會浪費時間,而注重交際就會避免上述所講問題的出現(xiàn)。在引導學生具備基礎語法知識和掌握基本語言習慣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對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要加強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有必要讓學生了解西方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風俗習慣,也要讓學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語言風俗習慣。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語言的使用形式也不同。例如,中國人常問對方“你多大年紀了?”既使與對方剛剛相識,此話也無傷大雅。而對西方人,尤其是對于女士來說,是絕對忌諱的不禮貌問題。中國人在交談時,常談到工資收入問題。“你一個月掙多少錢?”是常談話題,它甚至可以表明對對方生活的關切。而對西方人,這樣的話題卻是難以接受的。他們非常討厭對方問到自己的收入問題,因為這是個人的秘密。既使父母與子女之之間也不談這個問題。另一點值得一提的是:供老師在課堂上支配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在解釋個別詞句或語法結構上花費太多時間,勢必會影響學生對于第二語言的廣泛接觸。這樣,學生在結束該課程學習之前,就不會學到他們應學到的東西和應掌握的技能。即使他們在結束該課程學習時已經(jīng)掌握了大量的語言結構或語法規(guī)則,也會像一些現(xiàn)任中學英語教師那樣,不會很好地使用英語進行交際。我們知道,交際是教授和學習語言的主要目的,作為中學英語教師,面對的是初學外語的學生。因此,擯棄傳統(tǒng)的只重語法的教學方法,采取交際領先的教學原則,指導學生在課內外大量操練交際技能的明智之舉。同時,教師要相信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一定會逐步掌握語法內容。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獲得使用它進行交際的能力。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語音、語法和詞匯規(guī)則和基本修辭技巧只是作為工具幫助初學者達到預期目標--熟練使用已學到的語言,因此,學習英語是為了懂得英語中不是僅為懂得英語知識而學習;學習英語是為了用英語與人交際,而不是僅為向人炫耀自己已學了多少英語知識。作為學生學習英語的指導者,中學教師們應該大膽地擯棄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優(yōu)先注重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