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課是一門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覺悟,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的課程。上好中職校學生的德育課,要正視現狀,采取應對措施,還課堂與學生,在日常德育教學課程中滲透好德育引導,提升青少年學生素質。
【關鍵詞】中職校 德育課 教育 滲透
一、中職學校學生的特點
中職學校的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中的失利者,是一群在初中畢業(yè)后被分流出的特殊群體。在他們身上,往往存在著鮮明的特點:
1、自卑心理:因為各種來自于社會、家長等群體對中職學校的不正確認識,導致現在的學生往往認為進入中職校就是成績不好,腦袋不靈光的,感覺比其他人低人一等,導致學生不自信,產生自卑心理。
2、厭學情緒:進入中職學校讀書的學生,大多數都是文化基礎薄弱,學習能力不強,缺乏學習自律性的人。在加上社會和家庭對職校生的不認可,他們對未來缺乏理想,對學習缺乏動力,自暴自棄,心理上厭倦學習,態(tài)度上抗拒學習,行為上逃避學習。
3、是非觀念模糊:中職校學校普遍都在16、17歲,正是容易受各種思潮影響的年紀,尤其是受“黃色網頁”、“暴露文學”、“暴力影視”、“網絡游戲”等因素影響,逐漸形成了是非不分、好壞不分、善惡不分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現狀
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導渠道,是各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基礎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但由于目前中職學校學生的特點,在實際教學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1、由于德育課程對政治知識、政治理論要求較多,其自身具備的抽象性特點與中職學生的學習基礎存在差距,學生感興趣的較少,往往老師在臺上講課,學生在臺下“自娛自樂”,長久情況下,加重了學生“厭學”的心態(tài)。
2、多數情況下,教師仍采用灌輸式的教育,為了考試而教學,照本宣科,以板書、知識重點為主,進行填鴨式教育,上課缺乏互動,聯系實際不夠,學生難以理解抽象的德育理論。
3、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自暴自棄的心理,加重他們對上課的抵觸情緒。
三、改進中職德育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
1、樹立良好形象,建設和諧師生關系:德育是一門課程,但它向學生傳授的知識不僅只來自于書本,還來自于教師,教師形象關系到學生對老師的認可程度。古人說“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現在我們也說“為人師表”,教師個性、人格的表現及言行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心靈,影響著學生的內心世界,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首先要樹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才能讓學生自覺自愿和積極主動去聽從,而不是教師靠說教或靠手中的“權利”發(fā)號施令。
2、觸動學生心靈,引起學生共鳴:社會在快速變遷,信息時代的來臨,讓人們能更快、更準確的掌握各類資訊,但傳統(tǒng)的德育教材內容空洞、抽象,而且和社會發(fā)展進步不協(xié)調,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所以,要上好德育課,就要把握時代的脈搏,跳出教材局限,多利用社會新聞熱點,聯系學生身邊的故事,將教材和生活聯系在一起,將“抽象”內容和“形象”內容貫通起來,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會怎么學習、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在內容上吸引學生,在心靈上觸動學生,引起學生共鳴。
3、帶動課堂氣氛,挑起學生興趣:傳統(tǒng)的德育教學,往往老師是傳聲筒,學生是聽眾,老師“帶張嘴”,學生“帶支筆”,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往往導致學生思想不集中,尤其中職學生的特點,造成學生上課紀律差、睡覺等問題的加劇。德育教師要引導好學生,從“讓他學”過渡到他“想要學”、“想要聽”,就要在課堂氣氛上下功夫,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挑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欲望,改變老師唱獨角戲的情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生擺回到主體地位。
4、學以致用,建立學習自信心:德育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但傳統(tǒng)的用考試分數來鑒定學生能力掌握程度的方式,影響到了中職生的學習熱情,所以德育課在考核方式上也應該進行調整,跳出考試、成績的圈子。德育要“學以致用”,可通過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考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方面的評定,作為衡量一名學生德育標準的依據,這比用考題、概念更能發(fā)揮德育學科育人的功能。
5、滲透大德育概念,潛移默化引導學生:德育課注重理論教育,但也注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顯然不是存“理論”學習、概念理解所能形成的。所以德育課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滲透大德育的概念,用教師的人格魅力,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用社會熱點、新聞故事等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讓學生參與探討,了解學生的想法,以達到糾正不正確的思想,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覺悟的目的,通過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逐步讓學生認識自我,正視自我,進而反思自我,改變自我,變自卑為自信,厭學為好學,能正確判斷是非,提高自身素質。
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和日積月累的過程,德育教育的作用更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德育教師要認清自己的責任,根據學生實際,采取對應措施,還課堂于學生,在德育教學課程中滲透德育引導,讓書本與社會相融合,做好學生的思想領路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關于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的通知,教職成[2001]2號
[2]王宏濤.人文教育在中職班級管理中的實踐[J],河南農業(yè),2007(18)
[3]徐光臨.關于思想道德教育教學問題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