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欣賞課程教學在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美術欣賞課程有自身的學科特點和教學規(guī)律,它通過對古今中外優(yōu)秀美術作品的審美教育,來豐富學生的審美觀念,培養(yǎng)他們的美術鑒賞能力。在高等學校開設美術欣賞課程,有助于開闊大學生藝術視野,提高藝術修養(yǎng),增強人文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的發(fā)展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 美術欣賞 素質教育 鑒賞能力
一、高校大學生美術欣賞課程教學的基本特點
1.高校美術欣賞課程教學是當代大學生審美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它是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欣賞美、感悟美,進而提高審美能力的一門課程。它主要是通過對具體美術作品的解讀和賞析來揭示出作品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使他們對美術作品的審美認知能力得到一個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過程。另外,美術欣賞課程教學在素質教育中必須突出“普及”和“審美”兩個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在新的教學改革中取得主動。加強大學生的美術欣賞,使學生在學習賞評作品過程中建立完善的審美知識結構,提高藝術素養(yǎng),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直覺和情趣。
2.高校美術欣賞課程教學是“接受學”中的一個“再創(chuàng)造”過程。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注意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充分發(fā)揮任課教師的主導作用和聽課學生的主體地位。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專業(yè),由于知識結構的不同,審美觀點的差異,將會導致他們對欣賞美術作品的角度不同,有可能產(chǎn)生不同的審美感受,得出不同的審美結論。這就要求任課教師積極主動地引導和鼓勵學生,不要因循守舊,應開動腦筋,深入思考,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審美觀點。
二、高校美術欣賞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探索
1.深入體會各個時期美術作品的審美情趣,掌握美術作品的時代特征和規(guī)律。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藝術,是古今中外藝術的共同規(guī)律。每一個歷史時期的審美思潮、文化特征和價值取向,都在美術作品中深刻地反映著,這是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必須注意掌握的。這也是同一題材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域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并在很大程度上顯露出其獨特光芒的重要原因。如在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著名藝術家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他們分別創(chuàng)作的美術作品如《蒙娜麗莎》《大衛(wèi)》《圣母像》等,還有19世紀下半葉的印象畫派,以莫奈《日出印象》為例,明顯可以看到他們關注自然世界和現(xiàn)實人生的目光,并能夠主動地把科學和藝術結合起來。他們的作品中有著藝術家人文理想的傾注和對個人價值的肯定。在美術欣賞課程教學中,應當指導學生掌握作品的時代特征和規(guī)律,深入體會各個時期美術作品的審美情趣,針對具體美術作品進行具體分析。
2.擺正美術作品與藝術家的關系,注重藝術家身世和時代背景的介紹。藝術家的美術作品是對客觀現(xiàn)實升華了的精神產(chǎn)品,作品中表現(xiàn)的生命感受、藝術境界和審美情趣等都與藝術家的人生成長、經(jīng)歷環(huán)境、素質氣質、宗教信仰和時代特征等有著關鍵的聯(lián)系。另外,從不同的美術作品中,還可以感受到藝術家的氣質、藝術追求及人生際遇等。其實真正優(yōu)秀的耐人尋味的美術作品往往是作者心靈和情感的折射,創(chuàng)作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始終是對應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具體類型的美術作品,分析欣賞作品時重點把握“知人論畫”的層面,避免在欣賞過程中不知道藝術家身世和時代背景的現(xiàn)象。如當我們欣賞近代國畫家徐悲鴻先生的繪畫作品時,如果不把作品與畫家感情生活、具體身世和時代背景聯(lián)系起來,就不能感受到他“憂國憂民”的畫面背后,因軍閥混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和國民黨發(fā)動內戰(zhàn)而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深重苦難而產(chǎn)生憂國憂民悲憤的心情;如果能做到“知人論畫”,我們就可以通過美術作品,體味出徐悲鴻先生內心深處的那份孤寂、無奈與悲涼,感受到在他畫面之外的寄托與向往。只有這樣,作為欣賞者的學生才會與藝術家達到一種更深層次的精神溝通,從中獲得更多的審美情趣,可見,欣賞作品時把握藝術家和美術作品之間關系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解讀方法。
3.根據(jù)美術作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深入體會審美心理的差異。由于東、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人們對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和審美習慣不同。這對人們的欣賞和認知方式帶來很多的不便。如在對古埃及的建筑和雕塑的欣賞中,應當了解古埃及人重視數(shù)理與形象的和諧,以及宗教信仰等,他們創(chuàng)造的嫻靜典雅的雕像和莊嚴肅穆的建筑,都與它的民族地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藝術家在作品中所遵循的對稱、和諧、比例、秩序、均衡的原則,無不體現(xiàn)著古埃及數(shù)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共同的審美心理特征??梢?,只有深入地了解這些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欣賞這些地域和民族的美術作品。此外,中外美術作品中諸多的差異,如表現(xiàn)形式、審美習慣、藝術特征等,也都是美術欣賞教學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因此,在欣賞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從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的視角切入,深入分析作品。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形成美術作品背后一系列更深層次的審美心理特征,體會藝術家審美心理的差異。
總之,美術欣賞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美術欣賞能夠培養(yǎng)大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審美情趣,優(yōu)化情感結構,提高審美能力,提升人文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黎林.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評價的理論思考[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5).
[2]張志華.論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考評體系的構建[J].南京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
[3]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5]楊辛.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