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人力資源的開發(fā)被認為是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傳統的教育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只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的人才才是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基本保證。江澤民同志指出“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甭摵蠂炭莆慕M織也強調:“應該使每個人都能發(fā)現、發(fā)揮自己的潛力,也應有助于挖掘隱藏在每個人身上的智慧財富?!比嫱七M素質教育,著眼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已成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教育創(chuàng)新并非標新立異,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的能力,如果說教學內容已經體現了這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yǎng)了。因此,新時代的教學就是創(chuàng)新的教學,創(chuàng)新的學習。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教師不應該把現成的解決問題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該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要讓學生像“無頭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并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我們想要創(chuàng)造之花、結創(chuàng)造之果、繁殖創(chuàng)造之森林,關鍵要有適宜的氣候、一定的土壤,而這些條件要靠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去力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在素質教育的洪流中,地理課程的重要作用是作為學習的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資源觀和環(huán)境觀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地理與各學科之間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可以利用各科知識,結合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動腦能力和動手能力,讓課堂豐富多彩而有美感。然而學生能力的挖掘只在課堂上是遠遠不夠的,課前的預習、準備、實踐思考是挖掘學生潛力的重要方面。
地理學科綜合性強,很多知識與生活接近,在學生眼里看來很簡單,往往采取輕視的態(tài)度。如何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何才能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乃至互相學習?如何讓基礎的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用活躍的形式表現出來?如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這些都是教學中必須認真探討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我在地理教學中一切從學生出發(fā),分析學科和學生特點,嘗試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充分挖掘其創(chuàng)新精神及實踐能力,初步形成新型的課堂教學方式。
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積極的參與全過程,全身心的投入教學活動,從課前準備、課堂展現到課后討論,都由學生自主完成,整個教學都以學生自主活動貫穿,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潛力。地理學科綜合性強、信息量大,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積極參與,引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外部學習活動化為內部的心智活動,從而習得知識、發(fā)展技能。在活動中,學生不能產生依賴心理,必須樹立依靠自己的觀念。教師僅僅起引導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主動的介入教學過程,對教學進行有效加工,指導學生積極按時完成任務并對此負責。鼓勵學生根據學習需要,各方面收集信息。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給學生充分的參與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在課改探索的過程中,我重視教育創(chuàng)新,更新教學觀念,摸索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例如:世界的宗教部分,為擴充學生的知識、鍛煉其歸納總結能力、個人表現能力及相互交流學習能力,可采用個人先寫提綱、查找資料、寫出發(fā)言稿、課堂介紹,從而實現自主學習、展現才能、相互學習。
如:《人類的居住地——聚落》一課重在體現學生自我能力的施展,從學生自學到查找資料到綜合分析,從課外到課內,以學生自己的方式(如小品、解說、模型等)來展示自己的成果,結論一目了然,水到渠成,整個過程教師只起引導作用。學生的思維方式得到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生的才能得到展現,形成良好的協作互助精神,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抽象枯燥的知識變得形象生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教學流程圖如下:
[課前分組準備]:形成分工協作精神,查閱資料擴寬知識面,培養(yǎng)分析能力。
[才能展現]以學生自己的形式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化表現出來,生動活潑,例如:“聚落”一課中,聚落指人類的集中居住地, 一個簡單的定義,為使學生有形象生動的認識,并與美術相結合,先讓每個學生畫出心目中的聚落,充分展現自己的思想,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抽兩輻為代表,聚落的分類和作用也就一目了然了。聚落的形成與自然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的形成主要受哪些自然因素的影響,四個地理組分別把自己的調查結果用活潑生動的方式一一展現,有小品、有模型、有繪畫、還有歌聲,課堂氣氛輕松活躍。
[知識總結]:由學生互相討論從活動中總結知識。從四組學生的活動展現,教師引導,由學生自己得出影響聚落的四類主要因素,并作出示意圖,結論水到渠成。
[思想教育]:在討論中進行思想教育,出示美麗的聚落圖片,再次引起學生興趣,以“麗江古城的發(fā)展”展開討論,提出世界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共同保護。
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存在學生基礎知識有限,知識面狹窄,以及教師對作品指導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情況,教師需注意擴展學生知識面,給學生多提供查找資料途徑,指導學生各項活動,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形成清晰的思路,逐步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同時,還應根據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學校現有條件,將教材內容串連起來,形成一定的邏輯聯系,將課外與課內結合、理論與生活實踐結合,讓學生動起來;并在此過程中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樹立其自信心,在激發(fā)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