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是一門專業(yè)性很強的教學活動,其語言特色于教學效果的意義十分重要。但不少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照本宣科,語言表達生硬,根本談不上課堂教學的語言表達藝術,使歷史教學成了“一潭死水”。在此,借鑒一些智者們的見解和本人的教學實踐對這一問題談些認識,不妥之處,敬請指正。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語言應力求體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
首先,要有歷史特色:
歷史教學語言所表述的是具體的歷史知識。為了使學生感受到歷史真實,教師的語言必須堅持歷史主義,具有時代特色。不恰當?shù)念惐?,脫離歷史的講解都是不科學的。如把古代的“賦稅”說成“交公糧”,把19世紀70年代前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說成是“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把沙皇時代的“俄國”說成是“蘇聯(lián)”等等,這都是不準確的教學語言,有損于歷史的真實性。適當引用古人的原話和文獻,不僅可以渲染歷史的時代特色,還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戰(zhàn)國時代秦國變法的必要性和執(zhí)政者變法的決心,教學中引用《史記·秦本記》:“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狄遇之?!惫?16年,孝公即位,痛感“諸侯卑秦,丑莫大焉!”決心改革,下令求賢。這不僅真實地反映了秦國變法前的狀況,同時對學生理解商鞅變法的深刻性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其次,要做到語言直觀,通俗易懂:
歷史知識的具體性與系統(tǒng)性特點要求我們講授歷史一定要從歷史發(fā)展的時間、地點和條件出發(fā),根據(jù)其因果關系、邏輯關系,系統(tǒng)地、條理清楚地講授歷史發(fā)展全過程,找出歷史發(fā)展線索,揭示歷史規(guī)律,使學生準確、完整、科學地把握歷史概念和歷史規(guī)律。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告訴我們,要“再現(xiàn)”歷史,單靠對教材的平鋪直敘,僅僅注意到歷史知識的系統(tǒng)性是不夠的,還必須通過教師生動形象的描繪,輔以直觀教具,將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比較真實地感知歷史,形成歷史表象,進而上升到規(guī)律認識。通俗易懂,這是教學語言最基本的要求。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首先應該讓學生聽懂。如果教學語言用語只求文學修飾,嘩眾取寵,或刁鉆晦澀,詞不達意,學生就會越聽越糊涂,對教學內容產(chǎn)生一種距離感,失去學習興趣。歷史教學用語通俗化與口語化有助于學生理解一些難懂的書面詞語,縮短歷史與現(xiàn)今的距離,使學生對整個教學有一種親切感,從而形成一種和諧的語言環(huán)境。學生在此環(huán)境中,輕松愉快地去品味歷史,接受知識。這要求教師對教材有深刻的理解,有寬廣的知識面,教學中能脫離課本,超越課本,有高超的語言藝術,描述時聲情并茂。
第三,精煉準確,具有科學性:
精煉準確指要言不繁,惜話如金,富有精確性。這是歷史教學語言必須具備的品質,也是對教師提出的更高要求。因為歷史教學內容博大,不把教材弄懂吃透,在敘述時用詞就不可能干凈洗煉,確切肯定,就會出現(xiàn)羅羅嗦嗦、多次重復、不得要領,教師的教學語言不精煉,拖泥帶水,廢話連篇,學生是最厭惡的。語言精煉還可騰出時間作為課內讀、議、練、實驗之用。有的老師對一些難點喜歡多講,唯恐學生不懂。其實有的難點特別的那些比較抽象的概念,講得越多越糊涂。話不在多,關鍵是抓住要點,采用適當修辭,使用精辟語言,容易講清問題。有的教師對此把握的很好。如將鴉片輸入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概括為“民窮”、兵弱”、“國困”六個字。民、兵、國指出了危害的三個方面,窮、弱、困揭示了危害的三個后果,簡明扼要,直觀明了,可謂六字破的,字字落地有聲。幫助學生很好地掌握了教材的實質。
第四,應具有啟發(fā)性:
啟發(fā)式教學已被普遍采用,目的是要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發(fā)展他們的智能。反映了當今教育改革的方向。啟發(fā)式教學其首要條件是教師的教學語言具有啟發(fā)性,即言近旨遠。教師用語言進行教學,不只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還要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主動隨教師的語言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理解問題,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例如,我們講西安事變中共對蔣介石的處理時,設疑提問:“殺蔣好還是放蔣好?”啟發(fā)學生進行分析:自1927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到西安事變的近十年間,他們屠殺了千千萬萬革命者,罪大惡極。這次擒獲了蔣,如從中共自身利益出發(fā),可以講把蔣千刀萬剮也不解恨。但從民族利益考慮,從當時的國內外形勢出發(fā),殺蔣必然引起內戰(zhàn),這是日本帝國主義求之不得的,也是全中國人民不愿看到的。教師進而點撥,中共是一個偉大的黨,她是把全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她不會以黨派恩怨來影響到全民族利益,蔣介石只要抗日,中共可以不計前隙,從而使學生得出“放蔣”這個結論。對這個問題啟發(fā)分析,不僅解決了教材中這個難點問題,而且有助于學生理解中共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方針的正確性。
第五,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
教師的講課語言,要跟當時學生的思想聯(lián)系起來,與學生的接受水平盡量一致。上課時應隨時接受學生情緒上發(fā)出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節(jié)奏,靈活機動地酌情改變教學語言,力求使學生接受聽講的內容。教師在語言上要善于創(chuàng)造一個振奮學生精神,積極向上的教育情境,并能與學生的心理始終保持一致。如用輕松親切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新穎的教具、提問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思想素養(yǎng)、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即對工作具有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責任心,以飽滿的熱情對待學生;知識淵博,且運用起來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教學靈活,能根據(jù)班極差別、課堂變化,當機立斷,靈活運用教學語言?;蛎枥L,或概述;或通俗講解,或進行文學修飾等。在師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鳴的過程中達到這樣一種美妙的意境:教師講課的注意中心不再是教材的內容,而是學生的思維活動,能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我們的教學語言水平可謂達到了質的飛躍。
誠如蘇聯(lián)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為了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yǎng)。從以上五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虛心向別人學習,取長補短,加強鍛煉,長期實踐,形成符合歷史教學語言要求的、自己的語言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