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活動。閱讀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學會閱讀的同時,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形成良好個性品質。本文通過分析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其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語文閱讀教學的相關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教學策略
前言
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指的是信息的搜集處理過程,是學生認識世界、獲得審美經驗的主要途徑。新課程標準下的現(xiàn)代語文教學目標卻與之不同,更注重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在其引導下,教書應當在教學中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實現(xiàn)教學角色的轉換。
1.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1.1 教學成就
在大力推行新課標改革的進程中,新課標的教學觀念、方法實現(xiàn)了大幅度的轉變。在這種轉變中,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以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的教材編寫為例,在新教材的編寫上,體現(xiàn)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教材的編寫克服了“難、繁、偏、舊”的弊病,實現(xiàn)了教材內容的生活化和現(xiàn)代化,在教材的整合中,教材的彈性得到增強。體現(xiàn)較為鮮明的是教材的編寫在注重理念傳達的同時,更加注重了語文教學中的文學色彩,在作品中注入了人性的閃光點。單獨增設的寫作知識和理論,在強化閱讀欣賞的同時,使表達交流和閱讀相結合。教材內容的選擇中,選擇了大量的中外文學經典。比如說,魯迅的《論睜了眼睛看》、恩格斯的《自然界和社會》、卡夫卡的《饑餓藝術家》等作品,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在教學的觀念和方法上,進步也非常大。新課程下閱讀教學的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的教學目標,充分體現(xiàn)了發(fā)展性教學的內涵。教師們在知識教學的同時,注重教學的過程方法和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閱讀的時間和空間上得到了擴展,正在漸漸將社會和自然這兩本書讀“活”。在教學方式中,閱讀教學更加注重互助探究式的教學互動模式,采用對話教學、合作教學和體驗式的教學模式,使語文閱讀的認知空間得到擴大[1]。
1.2 教學問題
閱讀教學新的發(fā)展形勢給教學工作帶來了許多新策略,但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仍舊存在著一些思想誤區(qū),例如,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被忽視,教師的作用被削弱。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更像是評論者,只會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簡單的提問,進行簡單的評論,學生頻繁的活動,教師的主導作用被淹沒。
其次,對于教學的目標而言,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明確的僅僅是知識目標,對于學生的情感領域的關照不足。在教學的內容層面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務,在課堂中喋喋不休,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急躁。另外,照本宣科,忽視文本解析的問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現(xiàn)象也很嚴重,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教師自身對知識的遷移能力不足。最后,新課程的教學設計中,有些教師為了突出教學設計的新穎和獨特,為了使教學的內容更加的形象,將語文閱讀課上得變味,成為了非語文課[2]。
2.高中語文教學問題產生的原因
2.1 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如今的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在這種信息量不僅復雜而且居多的現(xiàn)狀下,網絡、影視的發(fā)展對于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產生了嚴重的影響。隨著影視業(yè)的發(fā)展,看電視在中學生的日常娛樂活動中成為了主要的休閑活動,因其具有直觀性的特點,一方面使學生的感官意識得到了增強,另一方面,一些低俗的言情片也將學生的審美趣味引向低級。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就更加是一把雙刃劍,在網絡空間中,學生的識記能力降低,仿佛利用剪刀和膠水就可以學到一切知識。當然,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和教學方式也是制約高中語文閱讀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2.2 主觀原因
在主觀原因的分析上,一方面使語文教師自身存在著諸如專業(yè)技能缺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當等原因。另一方面,教學中的另一個主體學生在閱讀教學問題的產生也應當承擔一部分責任。學生沒有興趣閱讀,沒有時間閱讀,閱讀的內容過于狹窄等現(xiàn)狀,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施力度不強,發(fā)展不深入的主要原因[3]。
3.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3.1 教師專業(yè)技能的提升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做到以下幾點。首先,作品是與讀者相關聯(lián)的主體化的客體,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其次,在展示閱讀的理解中,深入把握文本的具體含義,在建構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時,在溝通和聯(lián)合之間,拓寬學生的認識能力。例如,在魯迅《孔乙己》的講解中,當學生去閱讀時,有可能只會認識到孔乙己是個玩物。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孔乙己殘弱內心的痛苦,魯迅先生通過孔乙己的遭遇揭露了封建是一個冷漠的社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遵循資源共享、開放閱讀、知識遷移、教學互動、教學合作、教學探索的原則,知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實踐活動。
3.2 課內閱讀的策略
課內教學策略指的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好文本中的材料,選用恰當的閱讀教學手段,運用合適的提問策略,達到預期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教材的選擇上,對課文題目的分析可以引出對課文的深度探討。比如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一課,從一個“怒”字,分析杜十娘怒的原因,在不斷引導中,通過與《孔雀東南飛》的比較,使學生體味封建社會下女性受奴役的社會地位。
3.3 課外閱讀的策略
僅僅局限于課堂內部的教學是非常狹隘的,要使得學生情感能力目標的達成,必須要完善語文閱讀的外延。教師應注重學生學習中個體性的差異,從童話和科普說明文入手,通過世界名著的閱讀、現(xiàn)代以及中外的散文詩歌中汲取豐富的養(yǎng)料,讓學生在世界文學的海洋中自由地徜徉。另外,閱讀必須和寫作相結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通過仿寫、縮寫和續(xù)寫,在學生中開展摘寫讀書筆記、佳文摘抄和辦手抄報等多種活動,將語文閱讀教育和實踐相互結合,讓學生在與教師、同學、文本的互動中,體會閱讀的快樂,提高閱讀的審美趣味。
4.結語
閱讀教學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的作用,對于提高高中生的語言感知、培養(yǎng)高中生的思維能力、提高高中生的寫作水平、豐富高中生心靈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其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語文閱讀教學的相關策略。
【參考文獻】
[1]倪文錦、歐陽汝穎. 語文教育展望[J].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5(14):56-58 .
[2]周慶元. 中學語文教育心理研究[J]. 長沙:湖南師花大學出版社,2010,4(15):45-47 .
[3]朱作仁. 語文教學心理學[J].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1,3(24):5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