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推進,人們對教育教學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小學數學作為普及數學常識,提高學生邏輯判斷和綜合分析能力的學科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F代社會,要求小學數學必須實現有效教學,作為數學老師應該與時俱進,實現優(yōu)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情景教學就是在這種教學背景下應運而生,它是一種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的橋梁,可以有效的把知識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同時也能實現教學的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統(tǒng)一,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構建 小學數學 情景教學 策略 高效教學
一、依據學情,實現生活即教育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實際生活比較感興趣,因為他們覺得生活案例比較親近,容易理解。我國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
隨著教育教學的改革,現在的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已經出現了生活化的教育,但是還不能很好的結合學情,還有很多抽象的知識點及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習內容,整合教學過程,做到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創(chuàng)設生活教學情景,使得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概念性的知識生活化。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環(huán)境中發(fā)現、挖掘情景學習資源,從中引出數學問題,并通過日常生活的經驗講解教學內容,并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例如:在新學期開學的時候,班級里要發(fā)給學生一些作業(yè)本,全班一共有30名學生,其中女生13人,英語本每人8個,數學本每人12個,語文本每人11個,請問需要英語本多少個?數學本多少個?語文本多少個?男生一共需要多少個本子?全班一共需要多少個本子?對于枯燥的四則運算學生根本提不起興趣,但如果有效的設置生活中的情景,那學生對這些問題就會擁有極大的興趣,因為這些都有是他們生活中的,是他們所關注的,是他們身邊的事情。通過這種生活案例的教學,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熟知的環(huán)境中放松心情去思考問題;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感知數學學習的意義,從行為上激發(fā)他們學習的渴望。
二、創(chuàng)設情境要有利于學生的自主發(fā)展,要具有探索性
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所以有效的教學情境強調學生個體的能動性,突現學生的個體地位與作用,使得教學更具有效性。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和探索者。然而,學生畢竟還是孩子,由于受到年齡因素和知識經驗的局限,不可能自發(fā)地去探索。如果沒有教師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標,學生的探索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欲望,使他們體驗到探索的樂趣。
三、創(chuàng)設情境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具有針對性
一是情境的內容和形式要根據不同的年級有所變化。對于低年級學生,顏色、聲音、動作有很大的吸引力,要多創(chuàng)設表現活潑、內容生動、形式豐富的情境,如運用編兒歌、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對于高年級學生,則要多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內在的、隱性的美去吸引學生,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情境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二是創(chuàng)設情境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研究表明,認識興趣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密切關系。因此,課堂教學應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應做到:一要熟悉教材,掌握知識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二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fā)展水平。
四、突出參與性,創(chuàng)設體驗化的情境
小學生愛表現,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一般比較沉默,對于枯燥的數學課堂及數學運算根本提不起興趣,所以他們在課堂上只是聽眾的角色。而現代化的教育卻要求,改變傳統(tǒng)的常規(guī)課堂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情景教學可以實現師生的互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在教學中體驗知識的有效性。在低年級教學教學湊十法時,如老師拿出兩個粉筆盒,一個盒子里面裝有9支粉筆,另外一個裝有4支粉筆,引導學生思考 “我們應該怎樣放就能一眼看出總共有多少支粉筆?”有的學生會說:“從4支粉筆中拿1支放進9支的盒子里,盒子就有一個是10支,一個是3支,所以總共13支。老師應該表揚學生,然后引導學生湊十法的應用。
五、創(chuàng)設疑問
一個沒有問題的學生是難有創(chuàng)造力的。小學數學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意識和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師要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善于設計問題,讓學生去發(fā)現、去探索,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設計問題應注意兩點:從數學學科特性出發(fā),善找關節(jié)點設問,教學中適時的運用概念對比法則對比、公式對化和解決對比進行設問,便于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聯(lián)系和規(guī)律性,加強記憶,融會貫通。從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fā),抓好集體設問、討論解答。如圍繞教學內容在班上展開以班為單位的提問比賽,教師適時的給予肯定和小結,這樣,即可以培養(yǎng)問題的習慣和提問的勇氣,便于老師即使掌握教學效果,進行知識梳理。
六、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促進數學理解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過:“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的聯(lián)系,思維就得不到發(fā)展?!钡拇_,數學知識不僅需要“思”中學,同時也需要“做”中學。對于那些依靠“教師演示講解、學生猜測想象”仍舊難以充分理解的數學知識,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實踐活動情境,引領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逐步認識抽象知識的直觀表征,在此基礎上,借助教師相當精確的引領點撥,直觀理解向抽象建構的認知提升便能順利達成。
【參考文獻】
[1]龍海云.淺談小學數學如何開展情境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2(9)
[2]曹振波.談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法[J].新課程學習,2012(11)
[3]羅元山.小學數學展情景教學的對策[J].考試周刊,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