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就是關注學生的情感層面如何在教育的影響下培養(yǎng)社會性情感品質,發(fā)展學生的自我情感認知能力,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最終健全學生的人格。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通過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能依靠生硬的外部灌輸,也不能光憑機械的訓練,而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共鳴,并推動情感的有效遷移,啟迪學生的靈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向健康、和諧的高層次發(fā)展。當然,語文課不是思想品德課,更不是自然科學課。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取語文知識的同時,注重自己的情感體驗,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并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無疑是語文教學應該擔負的重任。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情感教育呢?
一、在課堂教學中明確情感目標并有效實施和注意其反饋
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是語文課程目標的三個組成部分,即所謂“三維目標”?!叭S目標”是一個有機整體,它們是相互聯(lián)系而又相互促進的。
在目標教學實踐中,絕大多數教師只注重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的實施和反饋,往往忽視情感目標的實施和反饋。根本原因在于沒有把情感目標納入到課堂教學目標之中,沒有把握好情感目標的實施方式和反饋途徑。
如何將情感目標在課堂教學中落到實處呢?要引導學生關注作者身世和寫作背景,感受作者所取得的成就和人格魅力。關注作品中的人物,能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命運共呼吸。還要從他們身上學到可學之處,學會處事,學會做人。
中小學生的自制能力比較弱,內心的情感容易外露,喜怒哀樂在外部表情上都能表現出來。教師要隨時觀察學生的情感反饋,不斷調控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以達到預期目標。另外,情感目標的反饋途徑還依賴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欲曉之以義,必動之以情。教師對學生感染力的強弱,在情感目標的反饋、矯正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創(chuàng)設情境,加速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本所選的文章大都蘊涵了豐富的情感,但是這些情感有時需要教師的發(fā)揮才能體現出來。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之中,融入作家的生活體驗之中,讓學生信其真,才能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才能明辨是非。
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情境能夠形成一種特定的感染場,教師要運用生動的語言,配以恰當的表情、手勢,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來誘發(fā)學生的情感,使之進入作品的境界。也可以利用影視聲像媒體、圖片展覽、課本劇等多種形式來創(chuàng)設。
三、重視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增強情感體驗和豐富精神內涵
學生可以從閱讀中獲得感受,受到啟發(fā),學會做人,學會處世。如,讀小說時,要關注人物命運,更要通過反復的讀來感受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體會漢語非凡的表情達意效果;讀散文時,要關注作者內心感情的表白,更要關注散文語言的無窮魅力;讀戲劇時,要關注語言文字如何將人物矛盾推向前進的;讀詩歌時,要注意品味詩歌語言的節(jié)奏美、意境美、情感美,這“三美”都是通過語言文字表現出來的。
四、讓學生在作文中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文以載道”,寫作實質上是一種文化的詮釋,作文教學的本質應是引導學生從閱讀到感知再到寫作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最能體現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在過去長期的應試過程中,作文教學大多都致力于作文的種種操作模式,熱衷于炮制作文的種種寫作技法。寫作的高度模式化、機械化,扼殺了作文的本質,讓學生在無病呻吟中學會虛情假意。要讓學生說真話,抒真情,引導學生關注和珍惜生活中的點滴,捕捉生活中的細節(jié),寫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寫自己的歡樂和苦惱。
要讓學生在作文中挖掘自己內心的真情,化平淡為真切,化漠視為珍愛,體驗生活中的真、善、美。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真正做到文以載道,文道融合。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边@話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諦。要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凈化學生的情感,塑造學生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