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考作文越來越多的省份采用材料作文。學生面對材料作文,感到猶如老虎吃天,無從下口。材料作文的關鍵在于立意,因而經常聽到學生感嘆:語文學習如果能像數(shù)學、物理等學科那樣,運用公式、定理就能解決許多難題,那該多好??!學生的這種感嘆,反映了語文學習方法不多的現(xiàn)實。所謂“材料作文”,就是提供一則材料或者圖片,并作一些簡單的說明,但不提供話題,要求學生閱讀材料或者圖片,根據(jù)自己對材料或者圖片的感悟和理解,自主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文題,進行作文。其實,在材料作文的寫作中,還是可以歸納出許多方法和技巧的。下面針對材料作文,提供兩種審題立意的方法,為對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感到迷茫的學生提供一些參考。遇到材料作文,應該轉換為話題作文,即從材料中提煉出話題。那么,怎么提煉話題呢?
一、從材料中直接“勾出話題”
例如,有位書法家對一位用廢報紙練字的人說:“如果你用最好的紙來寫,你可能會寫得更好?!蹦侨撕芷婀值貑栐颍瑫倚Χ淮?,只寫了一個“逼”字,那人頓悟,這是讓他惜紙逼自己寫好字。
該勾出哪個字作話題呢?當然是“逼”字。為什么該勾這個字?這里有什么規(guī)律嗎?有。這個材料中,有兩個對象——書法家、練字的人,哪一個是主要對象?書法家。他的主要行為是什么?讓練字的人惜紙逼自己寫好字。于是,可以概括出從材料中直接“勾出話題”的基本方法:抓住主要對象的主要行為,勾出表達主要意義的關鍵詞。
二、用“定性求因”的方法,從材料中提煉出話題乃至立意
定性求因,就是在看清對象行為后,通過確定其性質,分析其原因,最后提煉出話題的方法。
基本模式:對象——行為——確定性質——分析原因——話題(立意)。
例如,材料:土,附著在大地上,你是土壤;漂浮在空間里,你是塵埃。
對象 行為 性質 分析原因 話題(立意)
土 附著大地成為土壤 對 找準了位置 找準位置
漂浮空間成為塵埃 錯 沒找準位置 找準位置
掌握了“定性求因”的基本方法,還有三個問題需要注意:
(1)一個材料如果有幾個對象,可以抓住不同對象,分別分析提煉,這是一個材料可以寫出許多立意不同的文章的原因之一。
例如,材料:2013年3月15日上午7時30分許,鄭州市建設路與桐柏路交叉口一處公交站牌附近,20多位頭戴紅帽的老年人志愿者發(fā)出了“給年輕人讓座”的倡議。1路公交車到達綠城廣場站時,一位老人讓座給一名年輕女子:姑娘,你坐吧!女子連忙推辭。兩人謙讓一陣后,女子堅持不坐,老人也站在座位旁,此時車廂內站著約20名乘客,沒有一人坐下。
對象 行為 確定性質 分析原因 話題(立意)
角度一:老人 讓座 對 理解尊重年輕人 理解尊重
角度二:老人 讓座 錯 背棄尊老傳統(tǒng)美德 繼承美德
角度三:女子 推辭 對 尊敬老人 尊重
角度四:女子 推辭 錯 辜負別人好意 珍惜
角度五:老人、女子 讓、推 對 彼此謙讓尊重 讓是風格
角度六:老人、女子 讓、推 錯 座位空置(浪費) 節(jié)約利用
角度七:乘客 不坐 對 彼此禮讓 讓成為風尚
角度八:乘客 不坐 錯 不作為 積極作為
(2)對同一個對象的同一個行為,可能作出不同的性質判斷,這也是一個材料可以寫出許多立意不同的文章的途徑。
例如,材料:有個人吃了變質的食物拉肚子,他去找醫(yī)生看病。醫(yī)生給他點了兩滴眼藥水,告誡他說:以后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
對象 行為 確定性質 分析原因 話題(立意)
醫(yī)生 滴眼藥水 錯 不對癥下藥 治病要對癥下藥
醫(yī)生 滴眼藥水 對 治病先治本 治病先治本
醫(yī)生 滴眼藥水 錯 不解決當務之急 要分清輕重緩急
(3)分析對象的行為,不可斷章取義,要抓住矛盾的焦點。
例如,閱讀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美國最古老的納爾遜中學的大門口,有兩尊黑色大理石雕塑,左邊是一只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左邊的蒼鷹代表的是一只被餓死的鷹,它為了實現(xiàn)飛遍世界的遠大理想,苦練各種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的技巧;右邊的一匹馬代表的是一匹被剝了皮的馬,開始的時候它嫌它的第一位主人(一位磨房主)給的活多,乞求上帝把它換到一位農夫家,上帝滿足了它的愿望,可是后來它又嫌農夫給它的飼料少,最后它到了一位皮匠手里,在那兒什么活也沒有,飼料也多,可是沒幾天,它的皮就被剝了下來。
要求:請就其中一尊雕塑的寓意(也可兼顧),自選文體,自定立意,自擬題目,寫篇文章。
分析:
如果選寫第二尊雕塑,按照常規(guī)方法立意一般沒有問題。
對象 行為 確定性質 分析原因 話題(立意)
馬 嫌活多嫌飼料少 錯 不知滿足 人應有知足之心
追求到不干活飼料多 錯 索求過度 人生不能只索求
落個被剝皮的下場 錯 貪圖安逸 生命價值在奮斗
但是,如果選寫第一尊雕塑,就可能出問題了。
如果用“勾出話題”的方法立意,可以根據(jù)對象鷹的行為勾出“理想”“練”“忘”這些詞語做話題。造句立意,可以造出“要有遠大的理想”、“苦練是成功的途徑”、“不忘過去,牢記教訓”之類的句子,但是,如果寫這些道理,很顯然,嚴重偏題了。
如果“定性求因”,仍然只抓住鷹“實現(xiàn)理想”“苦練飛行”來做性質判斷,也只能定性為正確,去肯定理想,肯定苦練,也落得個偏題的結果。
原因何在?就是沒有看到材料中鷹這個對象的行為是由正反兩面構成的,正反兩面形成了一種矛盾,矛盾的焦點才是這種材料的意義所在。對這種材料,應該這樣分析:
對象 行為 確定性質 分析原因 話題(立意)
鷹 練飛忘覓食 錯 (焦點)看問題片面 慮事要周全
(焦點)只片面發(fā)展 發(fā)展要全面
(焦點)只求發(fā)展 不能忽視生存
(焦點)只求高端忽視基礎 發(fā)展先夯實基礎
三、漫畫材料的分析,方法同此
對象 行為 確定性質 分析原因 話題(立意)
角度一:早點單位 拒絕應聘人 錯 重外表不重才能 重才能
角度二:應聘者 應聘被拒絕 錯 不注重外在形象 內外兼修
四、驗證訓練
用定性求因的方法分析高考材料作文題。
例如,2012年全國新課標卷作文材料:
船主請一位修船工給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時候,發(fā)現(xiàn)船底有個小洞,就順手給補了。過了些日子,船主來到他家里道謝,送上一個大紅包。修船工感到奇怪,說:“您已經給過工錢了。”船主說:“對,那是刷油漆的錢,這是補洞的報酬。”修船工說:“哦,那只是順手做的一件小事?!贝鞲屑さ卣f:“當?shù)弥⒆觽儎澊ズI现螅也畔肫鸫子卸催@事兒,絕望極了,覺得他們肯定回不來了。等到他們平安歸來,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們?!?/p>
對象 行為 確定性質 分析原因 話題(立意)
角度一:船主 送紅包感謝油漆工 對 知恩報答 感恩
角度二:油漆工 順手補洞挽救了生命 對 順手 愛心
發(fā)現(xiàn)小洞 細心
補小洞 責任
小善大愛 善心
舉手之勞 美德
相信學生經過一些規(guī)范性的訓練后,掌握了上述方法,對寫作文肯定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