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一直是把“題意”放在“內(nèi)容”項的首位。而“題意”的明確只能依靠審題來完成,具體來講,就是明確文章寫作的范圍及重點,明確寫作的各種限制性要求。所以,審題立意對于考場寫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材料作文是近些年來高考作文的主要命題形式,如何做好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是作文備考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一、認真研讀材料,準確把握內(nèi)涵
新材料作文,其主旨往往都蘊涵于材料之中,這隱含的信息對考生既是限制和約束,又是暗示和啟發(fā)。因此,透過材料的表象,依據(jù)材料的內(nèi)容,研究材料的性質(zhì),通過具體全面、多角度的分析,將材料的內(nèi)蘊發(fā)掘出來,才能抽繹出最佳的文章立意。因為所給材料的類型不同,把握材料中心的根據(jù)、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單一型材料要根據(jù)主人公(如果材料的形式是寓言故事,主人公也可是動物、植物等)和中心事件來把握中心。
比如:
一只蝸牛,很想做成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開始它想東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頂,可一計算,要實現(xiàn)這個計劃,至少需要3000年時間,只好忍痛放棄這個打算。后來它又想南下爬到長江邊上,看一看奔騰的江水,可一計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時間。蝸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暫,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終死在了野草叢中。
材料中的主人公是蝸牛,中心事件是蝸牛的理想太過高遠,實現(xiàn)難度太大,于是它因難而退,一事無成。據(jù)此可以確定材料的中心有:一是揭示了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的道理,一是諷刺了畏懼困難、不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起、不敢挑戰(zhàn)困難的懦夫心理。
對于正反對比型材料,因其是將性質(zhì)截然相反或有差異的事件進行比較,因此分析時只要找出這個差異點,并找出材料對有差異的兩則事件的態(tài)度,就能得出材料的中心。如,2013年全國課標卷的“切割寶石”,這非常明顯是一則正反對比型材料。材料中涉及到兩個人對寶石的態(tài)度:老工匠的態(tài)度是“不敢”切割,年輕工匠的態(tài)度是“勇敢”并完美地切割了寶石。兩者的不同點顯然在于材料的最后一句話:老工匠代表“足夠的經(jīng)驗”,年輕工匠代表了“拋卻許多顧慮的勇氣”,從材料對二者的態(tài)度看,立意應該是“經(jīng)驗很重要,勇氣更重要”。因此,立意的重點應放在勇氣上,但在贊美拋卻顧慮、贊美勇氣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材料對“擁有足夠經(jīng)驗”的老工匠的態(tài)度并不是否定,而是肯定了其重要性的。
而材料的中心物件寶石也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如果把鉆石當成個人的價值來看,就折射了這樣的道理:如果迷信經(jīng)驗和權(quán)威,按照經(jīng)驗和權(quán)威布置的思路去做,就會留有遺憾的瑕疵,但是如果敢于打破那種權(quán)威和經(jīng)驗,敢于自己嘗試,拿出勇氣去否定,就有可能變成兩顆鉆石,人生就會更有價值。當然,寶石的象征意義遠不止此,小到企業(yè)、集體的前途,大到國家、社會的發(fā)展,都可運用,輔之以深入的思考,就能寫出立意高、思想深刻的作文。
至此,就可以確定本材料的中心如下:①拋卻顧慮,勇于奮進。②經(jīng)驗與勇氣的辯證關系,既可擇勇氣論之,也可二者兼顧。
二、充分運用發(fā)散性思維方式,打開思路
運用發(fā)散性思維方式的目的,是盡可能多地尋找立意的角度。新材料作文往往會有“自選角度”的要求,這就說明同一則材料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立意。而從一則材料中找出多種角度來,就必須運用發(fā)散性思維。
比如,2013年四川卷的作文題目:
有人說:過一種平衡的生活——學些東西,想些問題,做些事情,打打球。針對這種說法,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根據(jù)以上材料,結(jié)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這個命題運用了一則材料,然而與其說是新材料作文,不如說相當于以“平衡”為話題的話題作文。因此,在分析時更要注意運用發(fā)散性思維,通過一些事例來體會:① 由于生活中的不公平,比如,父母疼其他孩子不疼我,我心理不平衡。② 由于學習上的不公平,我比他努力,但他天賦好,我成績老是不如他,我心理不平衡。③ 學習成績上去了,身體健康受到了損害,不平衡。④ 有知識,缺乏實踐努力,不平衡。⑤ 學習也順心,老覺得沒有朋友,不平衡。⑥ 知識有了,道德嚴重缺失,無法達到素質(zhì)的平衡。以上主要是從學校生活的角度去考慮,如果從社會生活的層面考慮,也可以這么想:⑦ 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與極度缺乏休閑和娛樂的不平衡。⑧ 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環(huán)境的破壞不平衡。⑨ 綜合國力的提高,與收入不均的不平衡(這也是社會熱點)。⑩ 父母的拮據(jù),與孩子的浪費虛榮不平衡。運用發(fā)散性思維,有助于考生針對一則材料在短時間內(nèi)形成多種立意,為考生在多種立意中通過比較選擇最佳立意,奠定了基礎。
三、要聯(lián)系有關的生活實際或社會現(xiàn)實,避免就事論事
針對有寓意的材料或敘述“物”的材料,需要考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橫向聯(lián)想法進行立意,切忌“就事論事”。即由材料中的物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進而聯(lián)想到與材料內(nèi)容相類似的人生哲理、社會現(xiàn)象等,從而提煉出恰切的立意。
例如,下面這則材料:
據(jù)《深圳風采周刊》報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鎮(zhèn)發(fā)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貓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時指出:當代城市中的貓,處于一種惡性循環(huán)中,一方面是因為貓已普遍家養(yǎng),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為生;另一方面是因為貓無法從老鼠體內(nèi)獲取一種名為?;撬岬奈镔|(zhì)——這種物質(zhì)能提高貓的夜視能力,于是現(xiàn)在家養(yǎng)的貓幾乎喪失了夜視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差,因此老鼠咬死貓就不奇怪了。
面對類似的材料時,考生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一切非人的東西都要聯(lián)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敘述對象是小貓,立意時考生可以把小貓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飼養(yǎng)小貓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貓被老鼠活活咬死”聯(lián)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愛、家庭生活條件優(yōu)裕等,逐漸喪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從而提煉出立意——只有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風雨中經(jīng)受磨煉,才能培養(yǎng)他們的生存能力。
四、明確要求,確定立意
在讀懂材料、找出角度、聯(lián)系實際之后,下一步就是確定文章的最終立意了。這一步是審題立意最為關鍵的一步,它既是前面三個步驟后的一個結(jié)論性步驟,更應該是前面三個步驟的綜合性結(jié)晶。 針對新材料作文,確定文章最終立意應該明確下列要求:
(1)準確。
“準確”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找準立意角度和生活實際、社會熱點的關聯(lián)點,二是文章立意要符合客觀規(guī)律,不能以偏概全,或表述不周全。許多考生以為這條標準非常容易達到,但實際操作中,往往因為沒能周密穩(wěn)妥地考慮問題,使得文章立意似是而非。
比如,有這樣一則材料: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蝕、月蝕。他一犯錯,人人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人都會仰望著他。
對于這則材料,有的學生的作文立意為 “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所以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要害怕犯錯誤”,這個表述的范圍就太大了。在認識、探索未知領域的時候,我們當然不能害怕犯錯誤;但是對于明知是錯誤的事情,再去明知故犯,就只能重蹈覆轍。
(2)扣題。
“扣題”其實就是“扣材”,是指要根據(jù)命題人所給出的材料來確定立意?,F(xiàn)在有的教師和考生有這樣一個思維誤區(qū),認為作文的成品只要能反映出材料的含義,整篇作文可以對材料只字不提;甚至有一部分考生將命題者給出的材料置之不顧,另選材料,還根據(jù)另選的材料確定立意。這樣就屬于不能扣材,失分的風險很大。
(3)鮮明、簡潔。
這是指考生用文字表述立意時,要旗幟鮮明,簡明扼要??忌鷱牟牧现械玫搅耸裁磫⑹荆靼琢四男┑览?,一定要直截了當?shù)亍耙徽Z道破天機”,絕對不能含糊其辭,羅嗦嘮叨,車轱轆話來回說。表述論點只需要一兩句話,指向要明確,針對性要強,肯定句與否定句皆可,句子要通順、簡潔,無語病。
(4)深刻。
就是考生確定的立意,要么鞭辟入里而具有獨到之處,要么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要么從平凡的事件中提煉出生活哲理,要么針對社會莫衷一是的熱點提出正確的看法。不一定要讓評卷者受到什么啟發(fā),但務必要讓評卷者眼前一亮。要做到觀點深刻,就要注意以下三點:①掌握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思維方法,能從平凡的生活小事中發(fā)現(xiàn)哲理;②掌握以小見大的思維方法,能從一個小的方面拓寬求深,發(fā)現(xiàn)本質(zhì);③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關注生活,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2013年遼寧卷的作文,材料為:
一位年輕人在海邊徘徊,悶悶不樂。“有什么事想不開?”一位老者問。年輕人說,他做人做事盡心盡力,但得不到承認和尊重。“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隨手一丟,“能找到它嗎?”年輕人苦笑,搖搖頭。“我有顆珠子,”老者掏出一顆珍珠,掂量一下,輕擲在沙灘上,“不難找到吧?變成了珍珠,就沒人忽視你了?!庇械览戆?,年輕人點頭深思。
“不過,沙子一定得變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認和尊重嗎?”年輕人還是有點疑問。
客觀來看,這則材料淺顯易懂,很容易審清題意。這是一篇寓言類型的材料,寓言故事中的兩個人物“年輕人”和“老者”圍繞著“沙子”和“珍珠”展開討論,各有各的觀點。顯然“沙子”和“珍珠”都有象征意義,“沙子”代表了普通平凡的蕓蕓眾生,“珍珠”代表了才能卓越的優(yōu)秀人才。這則材料的審題重點在于“年輕人”最后的疑問——“不過,沙子一定得變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認和尊重嗎?”這個問題,顯然是要求考生進行辨證的思考:珍珠固然光彩熠熠,引人注目,但是沙子就一無可取之處嗎?注意到了這一點,考生在寫作時,就一定不能偏頗,強調(diào)做“珍珠”的重要意義是正確的,但同時絕不能忽略“沙子”的意義;強調(diào)“沙子”的重要也符合題意,但同時不能對“珍珠”的意義大加否定。確立了這樣的角度,聯(lián)系生活實際立意,再根據(jù)鮮明、簡潔的表述要求,可以立意如下:①人才與凡人。②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③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④做綠葉還是做紅花?⑤化作春泥更護花。因為材料簡單,如果考生想要有所突破,就應該在“深刻”上下功夫。應該說,大多數(shù)考生都會選擇從“珍珠”入手,強調(diào)要學有所成,一展長才,獲得成功。那么強調(diào)“沙子”的重要性這一立意就更容易出新,寫出獨特之處。畢竟一篇作文具有思辨性,就比只強調(diào)一方面的作文要讓人印象深刻。
總而言之,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上述步驟,從讀懂材料、確立角度,到聯(lián)系實際,到最后的確定立意,不是截然分開、各自獨立的,而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綜合性的過程。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審題立意訓練的初始階段,還是應該分步指導和訓練。這種分步指導訓練的方法,有助于學生理清思路,如果訓練得扎實,就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迅速、準確地審題立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