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校古代漢語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模式相對陳舊,古代漢語課程改革應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進行。國際漢語教育專業(yè)的古代漢語課程應該針對該專業(yè)學生群體將來工作的特殊性,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
關鍵詞:國際漢語教育 古代漢語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母語非漢語的漢語學習者的數量也在急劇增加。為適應這種潮流,國家漢辦于2004年在海外(韓國)建立第一所“孔子學院”,自此,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在國際上得到迅猛發(fā)展。因此,國家對對外漢語教師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國內高校也紛紛設立國際漢語教育專業(yè)。數十年過去了,我國培養(yǎng)的國際漢語教育專業(yè)的學生絕大部分畢業(yè)后并不能或沒有進入對外漢語教育領域從事本專業(yè)相關工作。這種高校培養(yǎng)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jié)的現象不得不讓我們反思高校課程設置和教育方式的缺陷。本文以國際漢語教育專業(yè)古代漢語課程改革為例,希望能夠為高校課程改革事業(yè)添磚加瓦。
古代漢語是國際漢語教育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程,也是所有中文專業(yè)的一門必修課程。使用教材陳舊、專業(yè)用書一致(大都采用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且教學方法單一是目前高校古代漢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這幾個問題,我們認為國際漢語教育專業(yè)的古代漢語課程應該針對該專業(yè)學生群體將來工作的特殊性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
一、明確專業(yè)目標,優(yōu)化課程結構
國際漢語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往往會有這樣的困惑:他們畢業(yè)后能干什么,沒有教師資格證,國內教中小學不行;教外國人?哪里有那么多外國人給他們教,出國教學就更加是望塵莫及的事情。安博教育集團調查顯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生認為該專業(yè)發(fā)展前景很好和比較好的比例僅為23%,另有35%的畢業(yè)生認為該專業(yè)發(fā)展前景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進行計算,該專業(yè)的發(fā)展前景指數為5.64,與其他專業(yè)相比,發(fā)展前景指數為中等偏下??梢娺@是一個學校培養(yǎng)與社會需求嚴重脫軌的專業(yè)之一,緣何會出現這樣的現狀?
漢語作為外語教學是一門應用學科,國際漢語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將來是要面對國際上母語非漢語的學習者的漢語教學??梢娺@個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工作指向比較具體,針對性強,那么我們在培養(yǎng)國際漢語教育專業(yè)學生的時候,就應該把握這一專業(yè)的特殊性,有針對地進行教學改革。
一般來講,古代漢語課程是一門語言學工具課,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國際漢語教育專業(yè)的學生當然需要具備這種能力,但這不是直接的目的,其直接目的是如何將古代漢語的知識運用到對外漢語教學工作中。作為一名漢語教師,在講授這門課程時,不僅僅是要將這門課程的相關知識傳達給學生,還應考慮如何將知識模塊進行分解,與國際漢語教育專業(yè)的應用性結合,有側重點地將知識融合到實際教學活動中,從而解決目前課改的重要問題:學生所學知識處于沒用的境地,無法與社會需求接軌。
傳統的古代漢語包括文字、音韻和訓詁三大部分,具體的知識結構包括:文字學、音韻學、詞匯學、語法學、修辭學、文史工具書、古籍標點、古籍???、古書注釋、古代文化知識等,內容豐富,每一項都能開一門課。因此我們在對國際漢語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進行講授的時候,必須有所側重,把傳統知識轉化為應用技能。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在教學內容上,文字、詞匯和語法應該作為重點內容,然而,對學生而言,最難的恐怕就是漢字難記、難寫,“解決‘漢語難學’和‘漢字難學’的問題是構建國際漢語教育學科的核心目標。”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教師需要熟練掌握每個常用漢字的結構、造字類型,這樣在漢字講解過程中才會游刃有余。國際漢語教育專業(yè)的古代漢語尤其要注重文字的教學。同時應該注重與現代漢語的對比,在語法方面注重古代漢語語法與現代漢語語法、英語語法結合,詞匯方面注重古代漢語語法與現代漢語語法對比。
二、改革教學模式,轉變師生角色
古代漢語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是串講式授課,學生的普遍印象是難而沒用,這給古代漢語教學帶來了危機,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找不到興奮點,被動地接受陌生的知識,教學效果當然不會很好,而且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很難將知識轉化到實際應用中。要想改變這一現狀,我們教改的重點就應該是搞好師生角色的轉變。彭翠(2012)提出“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是主體與客體、主動與被動的兩極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施教者被簡化、抽象成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授者,具有一種無法超越的理性權威的形象。主體間性要求顛覆這種主客分割現象,并代之以‘你—我’的平等對話關系。”平等對話,地位均等,讓學生適時地體會如何從教師角度扮演教師角色,并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這樣,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傳播者,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生通過具體實踐體會老師角色,感受教師的不易,以此增加相互理解的程度。
(一)教師:表演者——組織者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是表演者,教師往往使出渾身解數希望能夠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可結果往往事與愿違,最后形成教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臺下昏昏欲睡的窘狀。高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能夠與教師相互配合,獨角戲是不可能唱好的,因此古代漢語教學改革要積極轉變師生在課堂上的角色,教師要從表演者向組織者轉變。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必把所有現成的知識和結論傳達給學生,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這樣的結論往往更容易給學生以深刻印象。比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一句,王力《古代漢語》教材將“鏤”注釋為“雕刻”,這樣,這句話便會被翻譯為“如果雕刻幾下就放棄,腐朽的木頭也不會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薄皵唷笔墙Y果,而“雕刻”是動作,這顯然是不協調的,如果我們直接將結果告訴學生,不會給學生帶來深刻的印象,也不會引起他們的思考。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讓學生自己來翻譯這句話,有的同學將“鏤” 翻譯為“雕刻”,也有同學將其翻譯為“雕穿、刻穿”等,這樣,不用教師講,學生自己就發(fā)現問題了。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避免學生感覺課堂枯燥、乏味、千篇一律。分組討論的形式就是比較好的一種教學模式。比如來源于《史記》的文選大都篇幅較長,且語法、詞匯難點較少,傳統的串講模式肯定無法達到好的效果。教師在講授這類篇目的時候不妨采用分組討論的形式。比如《淮陰侯列傳》,教師可以直接交給學生自己去讀,在讀之前設置問題,韓信一生戰(zhàn)績有哪些;文中出現的跟韓信有關的成語有哪些;跟韓信有關的戰(zhàn)役有哪些等,把學生分組并讓每個組的成員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讀這篇文章,繼而,每個組選出代表來匯報自己組得出的結論,任務安排下去,課堂就是學生的,他們有了目標就會聚精會神解決這些問題,最后,老師對學生的匯報給予評價,形成“分組討論——匯報討論結果——反饋討論結果”的教學鏈,這樣的授課效果當然比學生麻木地聽課好得多,而且,學生通過匯報等形式得到了鍛煉的機會,也提高了自己的表達能力。
(二)學生:觀看者——參與者
一般高校的古代漢語課程分2個學期來完成,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作為課程的設計者應充分考慮對外漢語專業(yè)學生群體的特殊性,由于國際漢語教育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后將要面對的是對外漢語教學,所以,我們在課程安排上應該有所側重。
古代漢語(一)的教學應該側重基礎知識,這一階段是學生儲備知識的時期,因此在這一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要積極引導學生適量參與教學活動就可以了。古代漢語(二)的教學則應盡量放手讓學生去參與,通過古代漢語(一)的學習,學生已經對什么是古代漢語,如何學習古代漢語有了比較充分的認識。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因此完全有能力參與教學活動,這也能為他畢業(yè)后馬上由學生向教師角色轉變做好鋪墊。古代漢語(二)的部分文選選自《詩經》《楚辭》等,篇幅不長,教師可以選取其中部分篇目作為示范課,剩下的交給學生自己,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中發(fā)現自身的優(yōu)點和缺陷。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備課的過程中非常積極,運用各種手段力圖把課文的每一個字詞弄明白,此外,在課件制作,語言表達等諸多方面也頗費心思,真正做到了觀摩學習向體驗學習的轉變。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不是所有的同學都能夠登上講臺,沒有登上講臺的學生參與點評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平衡方式。這樣,學生“自己動手——自我檢測——教師及學生反饋”的主動學習模式便在課堂上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結語
綜上,針對目前對外漢語教師需求量大與國內培養(yǎng)的國際漢語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就業(yè)難的現狀,高校應該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就古代漢語課程來看,教師在課程設計的時候,應該針對學生群體的特殊性,有針對地進行改革,在內容上優(yōu)化課程結構,而文字、語法等內容應該作為重點;在教學模式上也應該做相應的調整,改變滿堂灌的陳舊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轉變師生的課堂角色。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孟相國.課堂改到深處是文化[J].中國教育學刊,2014,(6).
[3]彭翠.后現代語境中的兒童教育理念探微[J].洛陽師范學院學
報(人文社科版),2012,(1).
(陳麗 貴州貴陽 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 5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