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對《祖堂集》中“即”和“則”的用法進行了統(tǒng)計和對比分析,旨在探究兩者的用法特點、互用情況及其背后影響因素。所得結論為:“即”和“則”在《祖堂集》中語法功能的區(qū)別總體是清楚的,但也有許多兩者互相混用之處,而此種現(xiàn)象的形成則與兩詞的語法功能和語音特點密切相關,而后者是其主要成因。
關鍵字:《祖堂集》 “即”和“則” 使用特點 成因分析
《祖堂集》成書于南唐保大十年,北宋以后在我國佚失,20世紀初在朝鮮被重新發(fā)現(xiàn)。該書共二十卷,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記載禪宗祖師主要事跡和問答語句的禪宗史書,具有鮮明的口語特色,是古漢語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本文選取了書中頻繁出現(xiàn)的“即”和“則”進行窮盡式統(tǒng)計和對比分析,力圖在明確兩者使用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說明兩者混用現(xiàn)象形成的原因。
據(jù)窮盡式統(tǒng)計,《祖堂集》中“即”出現(xiàn)485次,“則”出現(xiàn)781次。具體用法如下:
一、“即”用法分析
“即”在《祖堂集》中用法有4類,其中3類分別用作動詞、副詞、連詞,另有一類混用作“則”。
1.用作動詞,表示“開始從事某事”“就在某時某地”,共14例,占2.88%。如:
(1)段定康大王即位,皆承前規(guī)。(卷十七)
(2)問:如何是學人本來心?師云:即今是什摩心?(卷十三)
2.用作副詞,表示“立刻、馬上”,“就”“就是”,共230例,占47.42%。如:
(3)尓時馬鳴聞師勝義,心即歡喜,而求出家。(卷一)
(4)弘忍和尚即唐土五祖也。(卷二)
(5)鹽官有一日云:色即是空,空義不成;空即是色,色義不成。(卷十六)
3.用作連詞,表承接,共140例,占28.87%。如:
(6)學道修行力未充,莫將此身險中行。自從過得石橋后,即此浮生是再生。(卷七)
(7)如可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卷十四)
(8)閭里懷娘之日,頻夢吉祥,免腹之時,即多異瑞。(卷二十)
4.“即”用作“則”,共101例,占20.82%。如:
(9)進曰:與摩即不從外得?(卷二)
(10)師云:汝若會即是汝禮拜汝,汝若不會即是禮拜老僧。(卷十一)
(11)師云:汝還歡喜不?對云:歡喜即不敢,如糞草堆上拾得一明珠。(卷五)
(12)然即知假方便,智者常說妙法。(卷二十)
例(9)中“與摩即”與“與摩則”混用,“與摩則”作為固定結構在《祖堂集》中共出現(xiàn)156例。例(10)中,根據(jù)句法判斷,應當用連詞“則”表示前后對比關系,而且“若……則……”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如果……那么(就)……”,這一結構在《祖堂集》中共出現(xiàn)402次,均用“則”。例(12)中“然即”與“然則”混用,“然則”作為表示轉折關系的固定結構在書中多次出現(xiàn),唯有這一例用“即”。
二、“則”用法分析
“則”在《祖堂集》中的用法有7類,其中6類分別用作形容詞、量詞、助詞、副詞、連詞、名詞,另有一類混用作“即”。
1.用作形容詞“極則”,共7例,占0.9%。如:
(13)師曰:法華經(jīng)以何為極則?對云:露地白云為極則。(卷七)
(14)問:儒以洗耳為良,釋以何為極則?(卷十二)
2.用作量詞,共8例,占1.02%。如:
(15)主人推不得,便升座,破題兩三則言語。(卷五)
(16)請和尚不費家才舉一兩則。(卷十一)
3.用作助詞,共2例,占0.2%。如:
(17)祖曰:遠來到這里,為什么事?子曰:一則明師難遇,正法難聞,特來禮覲祖師。二則投師出家,乞師垂慈。
4.用作副詞,共60例,占8.58%。如:
(18)承古人有言,看時淺淺用時深,淺則不問,如何是深?(卷八)
(19)師便問:萬機休擺則且置,千圣不攜是何言?(卷八)
5.用作連詞,有兩種情況:
其一,表條件、順承、讓步關系,共598例,占85.55%。如:
(20)對曰:與摩則波不離水,水不離波去也。(卷五)
(21)師曰:若與摩則你得入門也。(卷四)
(22)我若出家,恐斷王種,若不出家,則斷圣種。(卷一)
(23)洞山云:待洞水逆流則與汝說。(卷八)
(24)俗曰:近則近,不用上山,明日早朝來乞錢,待他相見。(卷六)
其二,以“雖則”“遂則”“然則”固定結構出現(xiàn),共22例,占3.14%。如:
(25)洞山云:如吾在雴喦山師,互對無異,遂則朝詢夕惕,勵志懷水。(卷八)
(26)雖則將來,現(xiàn)在嶺頭,上座若要,便請將去。(卷二)
(27)然則有清有濁,但二俱是情。(卷十八)
6.用作名詞“則天”,共2例,占0.2%。如:
(28)神龍元年正月十五日,則天孝和皇帝詔大師。(卷二)
(29)汝不聞安秀二禪師被則天一試,下水始知有長安人到這里。(卷十八)
7.“則”用作“即”,共82例,占10.5%。如:
(30)此王有四太子,一名輸頭檀那,則凈飯王;二名輸拘盧檀那,則白飯王;三名途盧那,則斛飯王;四名阿彌都檀那,則甘露飯王。(卷一)
(31)時當此土王莽則位十八年壬午歲矣。(卷二)
(32)石頭曰:汝亦無物。對曰:無物則真物。(卷五)
(33)師云:阇梨則今在什摩處?(卷十二)
以上例句中,例(31)“則位”與“即位”混用,《祖堂集》全書“即位”一詞出現(xiàn)4次,只有這一例用作“則位”。例(30)、例(32)這類根據(jù)句意判斷,應當用副詞“即”表示“就是”,“即”的此類用法在書中出現(xiàn)達200以上。例(33)中“則今”與“即今”混用,書中“則今”一詞共出現(xiàn)5次,“即今”出現(xiàn)10次,“即今”一詞在近代漢語文獻中多有出現(xiàn),義為“現(xiàn)在”,“即”有“靠近”之義。
綜上,《祖堂集》中“即”和“則”的使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可見下表:
由上表可知,在《祖堂集》中,“即”和“則”多用作連詞和副詞,兩詞的一般用法占據(jù)較大比例,混用情況所占比例相對較小。由此可見,《祖堂集》中“即”和“則”的用法多數(shù)情況下是符合書面語特點的,用法比較分明。然而,部分混用現(xiàn)象則又反映出了兩詞當時的實際語音特點。
三、“即”“則”混用原因分析
(一)語法功能原因
《祖堂集》一書中,“即”“則”多用作副詞和連詞,而且“即”用作副詞最多,“則”用作連詞最多。然而,在古漢語中,用作承接連詞的“即”和表示肯定語氣的副詞“則”往往有互用現(xiàn)象。用作時間副詞的“則”,詞義也和“即”相同,表示前后兩事的間距極其接近。這是因為在句法關系中,作為虛詞的副詞和連詞其使用界限并不是涇渭分明的。尤其是時間副詞和語氣副詞與表示承接關系、條件關系的連詞用法上本來就具有模糊性。例如:
(34)師曰:待我死,即向汝道。(卷三)
(35)師云:待你一口吸盡鏡湖水,我則向你道。(卷十)
(36)師乃曰:我有一句子,待特牛生兒,即為汝說。(卷四)
(37)嚴云:待阇梨還俗,則為汝說。(卷十二)
“待……則(即)……”結構全書共出現(xiàn)23例,用“則”15例,用“即”8例。根據(jù)句法關系判斷,此處應用連詞“則”表示“某一動作發(fā)生的條件”,但是又可看作用副詞“即”表示“將要發(fā)生的動作”。
(二)語音特點因素
依據(jù)《廣韻》音系,“即”和“則”聲母相同,都是古入聲字?!凹础笔枪拧熬蹦?、“職”韻開口三等字,擬音[?i?k],“則”是古“精”母、“德”韻開口一等字,擬音[??k]。但是,《宋本廣韻》是在隋陸法言《切韻》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一部韻書,修訂者并沒有根據(jù)當時的實際語音改變《切韻》的音系,所以《廣韻》音系并不能反映整個中古時期的實際語音。據(jù)此,“即”和“則”在唐五代時期的實際語音和依據(jù)《廣韻》所得出的語音應當是有差別的。實際上,唐五代時期漢語音韻正處于一個劇烈變化的過程中。依據(jù)敦煌變文、敦煌曲子詞這些通俗文學作品所反映出來的用韻特點,《廣韻》中的“職”部字和“德”部字在當時已經(jīng)有通押現(xiàn)象,也就是說“即”和“則”兩詞的韻部在當時已漸趨合流為一個韻部,所以兩者語音在某一階段是相近的,因此使用時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混同現(xiàn)象。然而,“即”和“則”都是古入聲字,而入聲韻尾在唐五代時期已經(jīng)開始演變。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北方漢語中由于韻尾的演變,兩詞的語音又出現(xiàn)了差異。兩詞入聲韻尾的具體演變特點,我們依據(jù)都興宙對漢民族共同語入聲韻尾的消變軌跡分析,舌面后塞音[-k]韻尾大致經(jīng)歷了[-k]—[-g]—[?]-[Ο]濁化到弱化脫落的過程。據(jù)此“即”和“則”兩詞的韻尾在唐五代時期極可能正處在弱化的過程中,而“即”是細音,“則”是洪音,韻尾弱化之后兩者語音的差異性也更加明顯。由此,“即”“則”兩詞的用法在《祖堂集》中呈現(xiàn)總體分明、部分混用的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綜上所述,《祖堂集》中“即”“則”用法總體上較為分明,但也有部分混用現(xiàn)象,該特點的形成與兩詞的語法功能和語音特點密切相關。語法功能方面,“即”和“則”作連詞、副詞使用界限的模糊性導致混用現(xiàn)象的產生;語音特點方面,由于韻部合流和入聲韻尾的演變,“即”和“則”兩個語音原本接近的詞在唐五代時期語音差異漸趨明顯,這也是兩詞使用特點形成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南唐]靜、筠二禪師.祖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丁聲樹.古今字音對照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北宋]陳彭年等.宋本廣韻[M].北京:中國書店,1982.
[4]王力.漢語語音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5]楊伯峻.古漢語虛詞[M].北京:中華書局,1981.
[6]都興宙.漢民族共同語入聲韻尾消變軌跡說[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4).
(李蓓蓓 都興宙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