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魯?shù)聛喌隆ぜ妨质怯骷?,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奇詭的想象力而聞名?907年,他的作品《基姆》為他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也使他成為獲得此獎的英國作家第一人。吉卜林一生作品頗豐,其中短篇小說占絕大多數(shù),收集在20多本短篇小說集中。吉卜林被譽為英國當時最好的短篇小說家,可見其短篇創(chuàng)作的出色。[1]吉卜林最為人稱道的作品是《叢林之書》和《叢林之書續(xù)篇》,這兩部書是動物故事集,書中關(guān)于大自然的美麗畫面、動物之間的溫情和叢林之中的冒險帶給讀者新奇的閱讀體驗?!赌窭锏男值軅儭纷鳛槟窭锕适碌拈_篇之作,交代了莫格里的出身和成長經(jīng)歷,將“狼孩兒”的鮮活人生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本文從奇詭的想象力、想象力的語言以及叢林法律背后的深意三方面淺析《莫格里的兄弟們》的創(chuàng)作特色。
一、奇詭的想象力
在《莫格里的兄弟們》中,吉卜林為讀者構(gòu)建了一個充滿生氣與秩序的叢林世界。在對叢林世界的刻畫中,作家表現(xiàn)出其超凡的想象力。小說中不僅涉及的動物種類繁多,而且各種動物都形象鮮明。加之對動物們生存環(huán)境和捕獵場景等的刻畫,一個栩栩如生的叢林世界呼之欲出,使讀者體驗由陌生帶來的新鮮感。
首先,吉卜林設(shè)計了各具特色的動物角色,展現(xiàn)出豐富的想象力。狼媽媽慈祥仁愛,對待人類的小孩兒沒有心生殺戮,而是冒險從老虎謝爾汗的口中拯救了他。狼媽媽還給他取了個有意思的名字——莫格里,并昵稱他為“小青蛙”,仿佛莫格里是她眼中的青蛙王子。當莫格里要告別山林時,狼媽媽召喚他來到身邊,深情地說:“我的光著身子的小兒子,聽我說吧,人娃娃,我疼愛你比疼我的狼崽們還厲害呢。”可見狼媽媽的慈愛。當狼媽媽面對兇狠的老虎時,一心要保護莫格里的她瞬間變成了令人恐懼的“母老虎”,其拼命的架勢連謝爾汗也不得不灰溜溜地逃走。狼媽媽的這種角色轉(zhuǎn)化更加突出了她對狼孩兒的愛。黑豹巴希拉是作家著力塑造的又一重要角色,它在莫格里的成長道路上充當了引路者和伙伴的角色。它有過與人群打交道的經(jīng)歷,在從人類的樊籠中逃脫之后,重歸山林的它因同時了解人類和野獸,因此具有了非凡的智慧。它以一頭公牛贖買了莫格里的性命,成為莫格里的恩人。它交給莫格里爬樹、取蜂蜜的本領(lǐng),使莫格里從容地面對叢林。天真爛漫的莫格里不諳世事,它就一遍遍不厭其煩地告誡他要小心謝爾汗,莫格里都覺得那嘮叨像“棕櫚樹上的堅果一樣多”。在巴希拉的教導下,莫格里取來了火種,使自己和老狼阿克拉免于受難。小說中的動物表現(xiàn)出鮮明的性格傾向,如稚拙憨厚的老熊巴盧、正直忠誠的獨狼阿克拉、為虎作倀的豺狗塔巴克等。
其次,作家對動物們的生活場景的細節(jié)描寫,仿佛他在叢林中生活了幾十年。精確的描述引領(lǐng)讀者置身于叢林之中,從而形成全新的閱讀體驗。如月圓之夜狼群開會的場景,在吉卜林的描述下,活靈活現(xiàn)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那是一個大小石頭夾雜的山頭,群狼的首領(lǐng)阿克拉趴在最高的巖石之上,它的下面狼群圍成圓圈。皎潔的月光下,狼媽媽把自己的小狼崽推到月光底下,讓狼群的其他成員認識它,生怕自己的孩子被漏掉。而莫格里作為人類的孩子,也被狼媽媽推到了圈子中央。阿克拉依舊以不變的節(jié)奏,讓群狼們“好好看看吧”,并沒有對這個赤裸無毛的人類小孩兒產(chǎn)生什么敵意。而老虎謝爾汗則不依不饒地強調(diào)這個孩子是它的,口口聲聲要把莫格里奪走。但阿克拉對謝爾汗完全不以為然,只是說“自由的獸民只聽只有的獸民的命令,別的什么命令都不聽”。此時的狼群好像是在舉行圓桌會議,老熊巴盧首先發(fā)聲,他認為莫格里對動物們不構(gòu)成威脅,要親自教他如何融入狼群。黑豹巴希拉站出來替莫格里說話,并以一頭剛殺死的肥肥的公牛來贖買莫格里的生命,使他成為狼群的一員。狼群的會議帶給讀者全新的閱讀感受,一個個鮮明的動物形象躍然紙上,足見作家構(gòu)思之巧妙,想象力之豐富。
二、幽默的語言
小說中,作家展現(xiàn)出了爐火純青的駕馭語言的功力,這突出表現(xiàn)在其語言的幽默性上。幽默的語言使作品的受眾范圍更加廣闊,少年在幽默語言構(gòu)造的情境中與莫格里一起冒險,而成人在閱讀這篇小說時同樣可以會心一笑,并體會幽默背后的嚴肅意義。
首先,幽默的語言帶給讀者暢快的閱讀體驗。小說一開頭,狼爸爸睡醒了準備捕獵,它撓撓癢,打了個哈欠,“把爪子一只接一只舒展開來,好趕掉爪尖上的睡意”。這種描寫方式充滿了幽默感,把人們傳統(tǒng)印象中狼的兇狠形象徹底顛覆。在這里,讀者看到的是一只剛睡醒的狼,它仿佛正在揉著惺忪的睡眼,舒展著疲乏的筋骨。而狼爸爸先是“噢嗚”一聲狼嚎作為鋪墊,“又該去打獵了”則表現(xiàn)出嶄新的一天工作又要開始了的輕松心態(tài)。對于愛搬弄是非的豺狗塔巴克,作家則將其描述為“一個長著蓬松的大尾巴的小個子身影”。這只豺狗對于狼的恭維,“您家的孩子這么年輕,就出落得這么英俊”,更是讓人忍俊不禁。塔巴克患上的“狂犬病”,在這里被叫成了“狄沃尼”。與描述塔巴克的幽默相對的是表現(xiàn)幼小的莫格里出現(xiàn)在狼巢時的情景。狼媽媽看到莫格里,不禁贊嘆:“多小呀!多光溜溜呀,啊,多大膽呀!”不難想象,一個赤身裸體的小嬰孩兒出現(xiàn)狼面前的場景。雖然出于常識,讀者會覺得這是一件非??膳碌氖虑椋梢驗檫@幽默的感嘆,讀者看出母狼沒有一點惡意,提起來的心也就放下了。
其次,吉卜林的幽默并不只是為博取讀者一笑,其幽默有時是一種反諷,幽默背后有著嚴肅意義。如在表現(xiàn)反派角色老虎謝爾汗時,這種幽默是明顯的反諷。狼爸爸對老虎這樣評價:“嘿!難道池塘里的甲殼蟲和青蛙還不夠它吃的,非要吃人不可?”瘸腿的老虎在狼爸爸眼中只會吃池塘里的甲殼蟲和青蛙,這對于一只老虎而言不啻為巨大的侮辱。當莫格里在狼群大會上拿著燃著的樹枝威脅謝爾汗時,老虎嚇得“兩只耳朵平平的貼在腦袋上,眼睛也不敢睜”。莫格里甚至抓著它的虎須命令它:“站起來,狗!當人說話的時候,你必須站起來,否則我把你這身皮燒掉!”不但如此,莫格里還拿樹枝抽打謝爾汗的腦袋。我們看到,兇猛殘暴同時又奸詐異常的謝爾汗也有非??謶值臅r候,此時的它在森林的野獸面前受辱,在它顏面掃地的同時,莫格里的威嚴也由此確立。圍繞在老虎身上的幽默,作家表現(xiàn)出明顯的感情傾向,那就是對老虎的厭惡,這種幽默是一種嘲諷,表現(xiàn)出作家對恃強凌弱、陰險狡詐如老虎一般的一類人的徹底反感。
三、叢林法律背后的深意
吉卜林所刻畫的叢林世界無疑是對人類世界的影射。對動物的擬人化描述使它們具有了鮮明的性格特征。吉卜林不僅將人類世界的復雜人際關(guān)系投射到叢林中,而且與人類世界緊密聯(lián)系的法律也被放進了動物世界。在叢林里,動物們遵守“叢林法律”[2]。對于這一法律,作家并未逐一給出律令條款,而是將其內(nèi)容零散地分布在各個故事當中。如在《莫格里的兄弟們》中,讀者可以看到叢林法則的一部分內(nèi)容。其中有關(guān)于保護幼小狼崽的規(guī)定:月圓之夜,狼崽會被帶領(lǐng)導族群中間,被狼群成員辨認;成年的狼不能以“任何借口”殺死狼崽,否則立即處死等。也有規(guī)避自身風險的規(guī)定:不許吃人。因為吃人后,會招致人的同類對叢林中的獸民們的瘋狂報復。此外還有在叢林中的行事原則——“先動手再出聲”,以及關(guān)于接納新狼崽引發(fā)爭議時的仲裁制度等。這些事無巨細的法律條款使叢林中的動物的生活井然有序,動物世界也由此成為人類世界的楷模。
此外,在其他叢林故事里,“叢林法律”也經(jīng)常被提及,是整個系列的重要線索。如“叢林法律”有保護弱小動物的規(guī)定:在旱季時,任何掠食動物不準在叢林唯一的水源處獵殺麋鹿和山羊。對于“叢林法律”,時任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威爾遜在頒獎辭中說:“叢林法則就是宇宙法則,如果要問這些法則的主旨是什么,吉卜林就會簡單了之地告訴我們是:奮斗、盡職和遵從?!盵3]這是對“叢林法律”的最好概括。吉卜林的“叢林法律”實際上規(guī)定了一種普適意義上的各種動物必須遵守的秩序。在這種秩序之下,動物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帶來動物群體的不斷繁衍生息和欣欣向榮。吉卜林以其構(gòu)造的叢林世界為人類建立了一座烏托邦似的理想國。在這個國度里,最高的權(quán)利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下來。動物的平等即是人的平等,吉卜林以其動物小說對人類的烏托邦理想進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雖然其中充斥著理想化的因素,但他的嘗試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吉卜林以奇詭的想象力、幽默的語言塑造了勇武而聰慧的少年莫格里,他那奮發(fā)的精神、昂揚的斗志和充滿冒險的激情使其成為那個時代讀者心目中的偶像。吉卜林不愧為英國最好的作家之一,他的《叢林之書》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參考文獻]
[1] Walter Allen.The Short Story in English[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1.
[2] [英]吉卜林.叢林故事[M].文美惠,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3] 肖滌,主編.諾貝爾文學獎要介[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