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國作家吉卜林憑借著出色的短篇小說寫作和長篇作品《基姆》獲得了190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也是第一個獲得該榮譽的英國作家。吉卜林的短篇小說集《生命的阻力》《叢林之書》和《各種各樣的人》都是其廣受關注和好評的作品?!痘贰肥亲骷覄?chuàng)作的為數(shù)不多的長篇小說之一,但與其他著名短篇一樣,也具有其獨特的文學審美價值。英國小說家威·亨·赫爾遜曾指出,在吉卜林的長篇小說中,“只有這一部足以和他的短篇小說媲美”[1]。此外,吉卜林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頗受好評,著名詩人艾略特曾經(jīng)評價吉卜林是“一個沒有加冕的桂冠詩人”,《機關打油詩》《營房謠》和《七海》等出色的詩集使讀者領略到吉卜林廣闊的創(chuàng)作視域與豐富的文學表現(xiàn)力。時代精神與永恒命題的結合是吉卜林小說最具特色的文學寫作方式,本文以此為基點,探討了其小說的審美個性。
一、鮮明的時代精神
讀吉卜林的小說總能夠體會到其作品中濃郁的時代精神。無論是奇詭有趣的叢林故事,還是驚心動魄的航海冒險,抑或充滿異國風情的神秘之旅等,都令讀者領略作家以文字構建的美妙的想象世界的同時,從中體會到一種真實而醒目的現(xiàn)實感。作家所生活的年代正值西方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飛速期,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將英國社會的物質(zhì)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高度,一方面,擴張、征服與文化影響成為作為整體性的國家的重要命題;另一方面,以現(xiàn)代科學、理性主義為核心的發(fā)展基點,以及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關于“物競天擇”的進化觀點等,肯定了個體能力,并激發(fā)了個人的奮斗精神和豪邁感。
吉卜林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文化環(huán)境當中,必然會受到時代氣息的浸染。時代對人物的影響也自然體現(xiàn)于作家的作品當中。從人物塑造上看,吉卜林筆下的主人公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他最受歡迎的小說集《叢林之書》、長篇小說《基姆》和《勇敢的船長們》等許多作品都集中地體現(xiàn)出這種濃郁的時代情懷。作家在小說集《叢林之書》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莫格里是一個典型的強者。他具有過人的勇氣、智慧和力量,殺死叢林的惡獸謝爾汗,成為動物們競相追捧的英雄。在人類社會中,他的善良、謀略和敢于反抗權威的精神也令人印象深刻。就作品情節(jié)的設置上看,吉卜林的很多作品都向讀者講述了勇敢的主人公歷經(jīng)考驗和冒險而獲得成功的故事。在短篇小說《白海豹》中,作者講述了白海豹科迪克為了讓自己的種群更好地生活繁衍而歷經(jīng)艱險尋找新的棲居地的故事。白海豹不僅克服了艱難的自然環(huán)境,也克服了不被群體認同的身份尷尬。并且,在帶領整個海豹群遷徙的過程中,暴力是科迪克使整個族群服從其意志的重要手段之一。這一寫作特征和作家直接的思想表述是使其在很長時期內(nèi)被研究者納入帝國主義文化視野內(nèi)進行研究和評價的原因。但若將其放到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吉卜林的帝國主義思想不是個案, 而是那個時代英國普遍的社會文化思潮。[2]
吉卜林出生在印度,在英國接受教育。他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家庭的豐厚文化底蘊為他成為作家提供了汲取養(yǎng)分的基礎。而長期生活在印度的經(jīng)歷也促成了吉卜林獨特的觀察世界的眼光。因此,他的文學寫作又純粹站在英國白人的立場上。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印度的風土人情、社會變遷、宗教和文化都受到英國很大的影響。這一方面緣于宗主國為實現(xiàn)其自身利益所推行的同化政策,另一方面也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了印度人改變其自身落后的經(jīng)濟和文化面貌的需要。對于吉卜林來說,印度人和英國人的雙重身份使其既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優(yōu)越感,也對印度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深刻關切著印度社會的進步,并以自己的立場和認知去探索印度進入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途徑。實際上,這也是19世紀中后期印度文壇所提出的“文學要為社會服務”這一主題的反應。顯然,吉卜林認為,先進文化的引領是印度走向現(xiàn)代文明的必由路徑。從吉卜林的許多作品中都能夠發(fā)現(xiàn)作家的這種思想傾向。
《叢林之書》這部最受歡迎的短篇集雖然現(xiàn)在多以兒童作品來看待,但細心的讀者卻能從那些充滿浪漫和傳奇色彩的故事中看出濃郁的現(xiàn)實主義和鮮明的時代氣息。在關于狼孩莫格里的多篇小說里,作者向讀者展現(xiàn)了印度美好的自然風光、神秘的宗教文化和善良的普通人,體現(xiàn)了作者對這片古老土地的熱愛。同時,吉卜林在作品中提及了“叢林法律”這一概念。在吉卜林的筆下,叢林是作為人類部落的對立面出現(xiàn)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叢林動物的文明程度甚于人類,這種超越人的慣常思維的對比賦予了小說以豐富的象征意義,并將讀者引向?qū)ψ髌返默F(xiàn)實主義解讀。動物們在“叢林法律”的規(guī)約下過著理性和秩序的生活。在叢林中,個體依靠自己的智慧、勇氣和團隊的協(xié)作實現(xiàn)生存。在狼孩莫格里殺死了謝爾汗后,叢林動物放下“種族偏見”,推舉莫格里為叢林領袖。而對于人類社會,作者則描述了權力階層對金錢和權力的欲望,以及通過各種陰謀和手段使底層人民處于被愚弄、受操控的蒙昧狀態(tài)中。這種有趣的對立巧妙地映射了印度社會的現(xiàn)狀及其需要新的先進的文明將民族引向勃興道路的迫切性。
二、吉卜林作品中的永恒性命題
除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外,吉卜林的小說也探討了許多文學作品中所關涉到的普遍性問題,對于今天來說,仍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啟示作用。這正是作家的許多文學作品歷經(jīng)歲月仍能夠擁有眾多讀者的關鍵性因素。并且,他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小說風格, 語言粗野而準確,結構嚴密,充滿意想不到的曲折。[3]富有個性色彩的寫作風格和對文學藝術永恒命題的探討使他的作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個體的自我實現(xiàn)是吉卜林小說中經(jīng)常涉及到的一個命題。從《叢林之書》中的莫格里、《基姆》中的基姆和《勇敢的船長們》中的哈維等主人公身上都能看到個體對實現(xiàn)自我的追求和渴望。這些作品具有鮮明的成長小說色彩和勵志意義。即使在今天讀來,作品中所描繪的廣袤、粗糲和生機勃勃自然景象,各種有趣神秘的文化風俗以及作品中所蘊涵的這些精神內(nèi)涵,對讀者仍有巨大的吸引力。吉卜林正是通過構造一個充滿綺麗、夢幻色彩的文學時空來講述這些關于個體成長、實現(xiàn)自我的現(xiàn)實性命題的。這使作品不但具有了可讀性,也不乏積極的精神性啟迪?!队赂业拇L們》講述了紈绔子弟哈維在海上的冒險經(jīng)歷。哈維意外的落水使其喪失了從前的一切家庭和社會關系。突如其來的生活巨變給人以巨大的考驗和重重的磨難。哈維為了生存,不得不聽命于船長的安排。雖然失去了家庭出身所帶給他的優(yōu)越感和特權,但哈維也在這一過程中學會了依靠自己的能力來實現(xiàn)其價值,并重塑自我。
吉卜林善于展現(xiàn)人物和環(huán)境的沖突,從而激發(fā)個體的主體性和對自我身份的反思,進而產(chǎn)生認知和建構自我與現(xiàn)實世界之間關系的實踐努力。他這類作品筆下的主人公經(jīng)常被置于極端的生存現(xiàn)實之下,正是在種種極端力量的挾裹和壓迫之下,主體在環(huán)境的歷練當中將自我塑造為積極的強者形象。同時,吉卜林也以此揭示了個體在實現(xiàn)自我過程中的艱難與痛苦。缺乏堅韌不屈的精神、樂觀、勇氣、寬容和智慧等這些人性光輝中的任何一點,都將導致人物自我認同的失敗和生命的迷失。在他的長篇小說《基姆》中,主人公基姆是愛爾蘭士兵的后代,但他生長在印度土著人群中,他對自己的膚色與周圍人的差異并未有深刻的察覺,只是朦朧地覺得這給他帶來了與眾不同的特殊感。但淺膚色沒有改變他的生活實質(zhì),他仍是一貧如洗,處于社會最底層的階層之一。在對父親留下的“紅公牛”的疑惑中,也是對自己身份的疑惑中,他跟隨西藏喇嘛開始了游歷印度的生活。在游歷的路上,他碰到了父親生前所在的團,由此得到了白人的認同。他進入了白人的學校,畢業(yè)后成為英國的情報工作人員,參與了“大游戲”并獲得了上司的認可。基姆是不甘于在社會底層中沉淪的白人,他的成功一部分來自幸運,更多的則與他的努力聯(lián)系在一起。
此外,吉卜林的許多作品中描述了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矛盾關系,體現(xiàn)出其對人類理想社會的渴望和探求。這也是一直以來文學作品中所探討的永恒性命題。作家對個體與社會之間矛盾關系的揭示表明了其對健康、和諧生命的渴望。在《叢林之書》中,祭司和獵人頭領為了維護自身的權力地位,而以各種手段蒙騙和誤導底層人民。這種不公正的以權力和金錢為核心所構建的人與人的關系壓抑了個體的自由。《叢林之書》中莫格里這一強者形象無論在叢林還是人類社會中,都被視為一種“異己”的他者,受到種種排斥與誤解。被人類驅(qū)逐出村落,正在于他對權力階層的潛在威脅。作者通過狼孩在人類社會的遭遇,不僅映射了印度文明的落后和蒙昧狀態(tài),也展現(xiàn)了人類社會關系中,在私欲支配下,人與人之間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系。
綜上所述,吉卜林的文學作品,特別是小說創(chuàng)作能夠獲得文學界的普遍贊譽,并一直以來擁有為數(shù)甚廣的讀者群體,不但因為其具有濃郁的時代精神,反映了特定時期的社會心理、人文風貌和社會問題,也因為它們深入到人性層面,對一直以來文學藝術所熱衷的永恒話題的探討。這些都留給人們深刻的印象和啟示。
[參考文獻]
[1] 文美惠.叢林故事·序[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2] 陳兵.國內(nèi)吉卜林研究述評[J].當代外國文學,2013(01).
[3] 朱虹. 淺談英國短篇小說的發(fā)展——英國短篇小說選序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