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圣外王”最早出現(xiàn)于《莊子·天下篇》:“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贝思础皟仁ネ馔踔馈?。照《天下篇》看,“內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術者所追求的:“內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現(xiàn)為:“不離于宗,謂之天人,不離于精,謂之神人;不離于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圣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現(xiàn)為:“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shù)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yǎng),民之理也”。由此可以看出,《天下篇》的“內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結合的產(chǎn)物。其內涵通俗地講,“內圣”就是修身養(yǎng)德,要求人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皟仁ネ馔酢钡慕y(tǒng)一,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孔子的思想中,內圣和外王是相互統(tǒng)一的,內圣是基礎,外王是目的。只有內心的不斷修養(yǎng),才能成為“仁人”“君子”,才能達到內圣;也只有在內圣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安邦治國,達到外王的目的。同樣,內圣只有達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義,外王實現(xiàn)了,內圣才最終完成。比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弊约毫⑸?,通達了,也不要忘記使別人也能立身,通達。也就是說,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也要滿足他人的需要,兩者都滿足了,才是一個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內圣外王之道”。立己,達己,是基礎;立人,達人,是歸宿。
北京市大興區(qū)第二小學的“全國十佳小學校長”校長、書記蘭祖軍說:做人是“內圣”,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做事是“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把蘭校長的話移植到教師的發(fā)展上來說:“內圣”就是不斷提高教師的自身修為,提高思想修養(yǎng),提高專業(yè)能力;“外王”就是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教育的能力,成為教育的行家里手。
一、如何做到“內圣”
首先應有一顆愛心。有了愛心,才能做到“以人為本”,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有了愛心,才會愛教樂教;有了愛心,才會如李大圣老師所說“把學生當成自己未來的兒媳或女婿”來培養(yǎng)。
其次應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完善教師人格?,F(xiàn)代社會錯綜復雜,身為教師,也會遇到許多困惑、許多無奈、許多不公、許多不滿、許多坎坷。教師的收入與付出嚴重不相匹配,甚至教師的社會地位也在一步步降低,而學生又性格各異,千奇百怪,越來越復雜多樣,這就要求教師如蘭祖軍校長所說,在儒、釋、道中去吸取營養(yǎng)。這樣,才能“一仁花千朵”,才能把個人得失、名利放下,才能活得輕松,教得自在。
三是提高學識。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知道的必須比他課堂上講的多十倍、二十倍。如果我知道的比我傳授給學生的多十倍,我在課堂上表達的思想和語言是在學生不知不覺中產(chǎn)生的,教師的‘創(chuàng)造的痛苦’沒有打擾學生,學生就能一點都不緊張地接收教材?!笨梢?,要使學生愉快、高效地學習,教師必須要有廣博的學科知識和深厚的人文修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有余力、有能力關注學生,才能做到在課堂上沉著自信,游刃有余,才能從容而鎮(zhèn)定地處理各種復雜的問題。
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的社會,教師不加強學習,就會落后于時代,甚至喪失教學生的資格。教師要不斷地補充更新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更新觀念,拓展知識面,不斷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始終跟上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成為熱愛學習、終身學習的楷模。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碗水,知識常學常新。
二、如何做到“外王”
首先應改變觀念,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意識。教師不能幾十年如一日地用一種方法來教學生,時代在變,學生在變,教師也要跟著變。變了不一定就好,但一成不變肯定不好。
其次要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教師說寫唱彈畫,只要有一方面有特長,能征服學生,學生就會成為他的粉絲,他的教學效果就會大大提高。
再次要革新教學手段。多媒體的層出不窮,網(wǎng)絡的飛速發(fā)展,都為教學提供了多種手段。教師要善于駕馭它,合理使用它。
第四要改變教學方法。重慶謝家灣小學的“對話教學”, 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昌樂二中的“271”模式,還有各種各樣的“高效課堂”模式、“智慧課堂”模式、“卓越課堂”模式,雖不能完全照搬,但那里面確有教學需要的營養(yǎng)。合理地借鑒,能大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做到了“內圣外王”,就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教師,甚至于成為一位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