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詩歌是情感的精靈,是美神的驕子,是靈魂的造化,是人文精神不倦的歌手。它流光溢彩,傾國傾城。三月桃夭,七月流火,呦呦鹿鳴,瑟瑟秋風,大江東去,冷月無聲。一串串鮮明的意象,一曲曲動人的歌謠。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確解讀詩歌的意象,準確理解詩歌所要表達的感情呢?
一、要求學生掌握詩歌常見意象的內涵
在中國古典詩歌發(fā)展的漫長歷程中,形成了很多傳統(tǒng)的意象,它們蘊涵的意義基本是固定的。如果學生熟悉這些意象,會給鑒賞詩歌帶來很大幫助。
二、明確意象與意境的關系
意象是帶有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形象,是詩人感情的載體,是生活的外在景象與詩人的內在情思的統(tǒng)一。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意象與意境的關系:
劉禹錫說:“境生于象外?!笨衫斫鉃椤跋蟆笔恰熬场钡膿u籃,“境”不拘于“象”的框架,因讀者閱歷不同而有不同層次的升華。閱讀時最好能調動學生已有的審美經驗,往往能夠四兩撥千斤。
三、意象的色彩
詩人在抒發(fā)情感時,往往根據感情的需要,會選擇帶有冷暖色彩的意象入詩。
1.暖色:預示著熱烈活潑,積極向上,意氣風發(fā)。
如,杜甫的《絕句二首(其一)》:“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倍鸥榱吮磉_愉悅、閑適的心情,選取了帶有明麗色彩的意象:暖暖的日光、美麗的江山、馨香的花草、自由飛翔的燕子、靜睡的鴛鴦等,寫出了蓬勃盎然的春意。試想,一位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老人此時的內心是多么的寧靜、平和,正是這種感情,所以在他筆下所呈現的意象都帶有明麗的調子和生活氣息。
2.冷色:代表著冷漠低沉,消極頹廢,孤寂凄涼。
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痹娙寺涞谥蟮男那槭窃愀獾?,這幅楓橋夜泊圖的情調是孤寂的,由月亮、烏鴉、寒霜、楓樹、漁火、寒山寺和夜半鐘聲等諸多意象,構成了一種凄美的幽愁意境。
四、意象的作用
1.意象與畫面。
古詩中出現的意象一般不止一個,而是一連串,且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是由顏色的深淺、虛實、遠近組成的一幅幅畫。明白意象與畫面的關系,對解讀詩歌感情至關重要。
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這首詩中句句都是意象,處處有景,也處處活動著詩人的身影,移步換景,景中有人,如詩如畫,生動表現出詩人對春天的贊美之情。這里的畫面是動態(tài)的,出現的五個虛詞“初”“誰”“漸”“才”“最”,它們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一幅幅畫面從外部串聯在一起,遠近、俯仰、動靜結合,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2.營造氛圍,奠定感情基調。
如,《琵琶行》中的“楓葉荻花秋瑟瑟”句,就營造出與朋友離別時的蕭瑟、落寞的氛圍。
3.借景抒情。
王國維說“物皆著我色”,“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中描寫的景物是為抒情服務的,詩歌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抒情,一切的表達都是為抒情服務。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在這首詞中,詞人借助淡酒、過雁、晚風、黃花、梧桐、細雨這幾個意象來抒發(fā)內心無法排解的濃愁。
4.塑造背景或環(huán)境。
這一作用與“營造氛圍”有相似之處,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過多個意象組合成意象群,為人物的活動提供背景或環(huán)境,這種作用在山水詩、邊塞詩中運用較多。
5.襯托人物氣節(jié)、品質或性格。
這種作用在詠物詩中較為普遍,在表達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辭,借助雪、竹、梅、松、鶴、荷、平仲、金風玉露等,或言志,或抒憤,或刺世,或言理,或寄趣,襯托人物的品行高潔、性格堅毅、情感純潔等。
6.以景襯情。
這種作用在詩歌中亦常出現,其表現為詩人用意象顏色的濃淡襯托情意的濃淡,這種方法又往往與諧音雙關的表達技巧相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