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唐代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將個人情感與時代命運密切溝通,獻給那個社會的主要的是“憤怒的詛咒和痛苦的悲歌”。李白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正是殘酷的人生悲劇,使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了深遠的文學(xué)價值和社會意義。
一、早期的無路之悲
李白的人生悲劇,主要表現(xiàn)為詩人所執(zhí)著追求的政治理想遭到無情的幻滅。李白的理想,原本是做個政治家,他追求精神的解放,探索生存的意義,追求人生的超越價值。終其一生的奮斗,目的是要為大唐之治做出自己的貢獻,“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然而,無數(shù)的挫折和打擊,把詩人的美好愿望鞭笞得體無完膚。
開元十二年,二十六歲的李白便“仗劍去國,辭家遠游”,離開蜀中。意圖采取縱橫家游說的方式,走一條“終南捷徑”,憑自己的文章才華得到名人的推薦,由布衣而一舉成為朝廷的輔弼重臣。因為從小就有“不屈己,不甘人”的性格和“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的宏愿,李白根本不屑于科舉考試。但是,在歷史目標與道德價值的選擇上,詩人又選擇了前者,他要建功立業(yè),要大濟天下,始終追求自己不變的政治理想。但是,這種宏偉抱負和從政方式,同現(xiàn)實生活存在的距離,注定了準備多年的詩人,只能得到一個“古琴藏虛匣,長劍掛空壁”的結(jié)局。
二、中期的被棄之悲
天寶元年,四十二歲的李白終得到賀知章和玉真公主的推薦,受到了玄宗的召見。詩人多年的幻想,多年的奔波勞累,終于幻化成了表面的喜悅??上У氖?,翰林供奉,自己只被看作點綴升平和宮廷生活的御用文人,三年后便被“賜金還山”了。朝廷黑暗腐敗,權(quán)臣妒賢嫉能,現(xiàn)實容不下詩人的存在。而個性意識較濃的詩人所要追求的,是自己的特殊價值:不屈從于權(quán)貴,不向黑暗勢力低頭,寧愿保持人格獨立,也不愿為富貴而妥協(xié)于統(tǒng)治集團。在感情自覺與理性自覺上,詩人又選擇了前者。這是詩人的第二次人生悲劇,比起第一次的無路之悲,這次的被棄之悲便要深刻得多了。
三、晚年的被屈含冤入獄之悲
畢竟,李白是一個熱情追求理想的命運抗爭者。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fā),詩人應(yīng)聘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原以為這次“平叛”會成為自己理想的新起點,“為君談笑靜胡沙”。然而,李白的愛國之心卻又成了李唐王室內(nèi)部斗爭的犧牲品,詩人遭到了下獄和流放。無情的現(xiàn)實把詩人推到了“世人皆欲殺”的境地,這是詩人一生悲劇的頂點,它徹底粉碎了詩人熱情而忠誠地追求的政治理想,致使詩人在六十二歲時抱著“天奪壯士心,長吁別吳京”的遺憾永遠熄滅了生命和理想的光焰。
這次悲劇,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詩人自身政治素質(zhì)的缺陷導(dǎo)致的,詩人雖有一腔報國的忠誠,但卻缺少洞察人事和時事的眼睛。
四、李白人生悲劇的根源。
李白的人生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李白主要生活在大唐由盛轉(zhuǎn)衰的時期,此時的大唐,表面的繁榮也掩蓋不了內(nèi)里的腐朽,整個社會的各種矛盾已發(fā)展到了非常尖銳的地步?;实刍栌?,佞臣宦官權(quán)傾朝野,忠奸顛倒,冤獄遍布。這種污濁恐怖的政治空氣,根本不可能也不會允許詩人有施展才能、實現(xiàn)理想的機會??梢哉f,正是黑暗的時代,扼殺了李白的政治理想。黑暗的時代,也正是李白悲劇人生的社會根源。
李白的人生悲劇,還與他復(fù)雜的思想和寧折不彎的性格分不開。李白一生受到儒家、道家、縱橫家和游俠思想的影響。儒家和縱橫家思想的結(jié)合,使得詩人具有了強烈的功名觀念和濟世理想;道家思想與游俠精神的結(jié)合,又使得詩人具有了不向黑暗勢力妥協(xié)的斗爭精神和叛逆精神。這幾種思想的彼此滲透,相互作用,構(gòu)成了李白悲劇人生的思想根源。
李白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正是在這種人生悲劇的影響下,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特色:題材多樣,內(nèi)容廣泛,思想深刻,境界開闊。這使李白這個封建社會中不得志的文人,成長為一位偉大的詩人。不僅獻給了那個時代以憤怒的詛咒和痛苦的悲歌,也留給了后人無盡的知識財富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