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課外文言文的閱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了讓學生有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素養(yǎng),不至于好高騖遠失去了真道,必須借助現(xiàn)有的教材文本,潛移默化,才能潤物無聲,切實提升學生文言文的閱讀素養(yǎng)。
一、借助好文本資料
課外文言文閱讀所選用的文本都比較淺顯,其知識內(nèi)容與課內(nèi)學過的知識內(nèi)容有一定的聯(lián)系,所考查的多是課內(nèi)文言文重點強調(diào)的實詞虛詞知識及文言句式。因此,給學生一定的方法指導,定會較快地提高課外文言文的得分。一句話,閱讀文言文的關鍵,是抓好文本,扎實基礎。
1.把握文本的文體特征,明確各種文體要求??傮w上把握文章作為一種“類型”的基本特征,從內(nèi)容和形式方面對文章的具體特征和作者的藝術個性進行分析。在平時的訓練中,要了解高考文言選段的特點,對題材進行分類,明確不同題材的特點,掌握閱讀不同題材的文本的重點閱讀區(qū)間,同時對各種題材都不能忽視。注意對課外文言文的閱讀積累,每一篇課外文言文都必須有需要重點記憶的幾個字詞,讓學生真正建立文言文閱讀的檔案。
2.學習文言文,還要具備一些必要的歷史文化知識,這對于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知本探源都有好處。歷史文化知識細分起來很多,基本的知識,如,天文地理、歲時節(jié)日、禮儀制度、職官沿革、學??婆e、典籍宗教、科學技術、姓名稱謂、衣食住行及其他等。這些知識,大綱中雖然未作明文規(guī)定,但學生在閱讀相應的古詩文時,課文注釋中都有介紹和說明,有些也反映在詞、句的用法里。如果在高考復習中,對這些知識不能牽引深化,也許有時會浪費掉許多課本中的資源。
3.夯實文言基礎知識,文言知識的積累來源于文本,所以對于重要的文本,在復習中,必須讓學生深入淺出地識記文言知識。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都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才有現(xiàn)實意義。要讓學生觸類旁通,牢固掌握知識,必須讓學生把課文文本學透。
二、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1.整體把握,不究細處。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一般喜歡從頭到尾,娓娓道來,但這不利于課外文章的延伸。應先粗讀文章,集中心思穩(wěn)住神,瀏覽或跳讀一遍,了解文章講的是什么事件、涉及到哪些人物、作者對人物與事件是怎樣的態(tài)度,做到心里有數(shù),對于不理解的詞暫且先不作深究。大概明白了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什么話,把握整體思路。
2.細看題目,研讀字詞。在這一步驟當中,需一一落實要求答題的字、詞、句在材料中的對應位置。一般來說,運用所學的知識,合理延伸自己的知識,往往一些常用的選項都在課本中有實例。結(jié)合它們在材料中的對應位置,綜合閱讀一下對理解原文大有裨益。根據(jù)題目找到文中的相關闡述,先易后難。
3.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從更高的層次上認知全文,既能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能對前兩步出現(xiàn)的偏誤作糾正,這是一個深入兼復核的過程。細讀理解,審題析文。盡可能仔細地搜索文中的信息,關注文后的注釋、題干的表述、選擇題的選項。尤其是對選擇題的選項,要細看題目,推敲字詞,一一落實問題中的字、詞、句。
三、掌握常見的解題方法
1.整體把握上下文之間的聯(lián)系,文本中的句子在語段中是互證、互補、互釋的關系。如,《刑部尚書富察公神道碑》中,“卒以馬病”中的“病”字,不能理解成生病,如果借助“唯馬力稍竭” 這一句子,就很容易把握好詞義“力竭”。
2.積累實詞遷移課外,課內(nèi)文言文中的大量文言實詞是閱讀文言文的基本和關鍵。面對陌生的文言文,需要進行知識的遷移,熟悉課內(nèi)文言實虛詞的含義,做好有效的延伸。
3.借助語境、引申義推測。如,翻譯“不矜小節(jié)”句中的“矜”字意義,教材中有“憐憫”之意,“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有“夸耀,自夸”之意,“自矜功伐”,但都講不通。通過語境,了解到下文“默語無常,時人或謂之狂生”,不注重小節(jié),而被別人稱為“狂生”,由此可以推斷,此處的“矜”應解釋為“注重”。
4.利用成語、俗語推測。成語絕大多數(shù)都來源于古詩文,其中許多虛詞的含義與用法和文言文中完全相同。根據(jù)這一特點,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語來推斷文言虛詞的含義,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如,“急急乎唯進修是求”中“是”的意義和用法,就可根據(jù)熟悉的成語“唯命是從”、“唯利是圖”來推斷,應該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5.利用文言句法推測。文言中排比句、對偶句較多,其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者相對、相反。如,“無苗時采則實而沉,有苗時采則虛而浮”,“實”與“虛”相對,“沉”與“浮”相對,意思就顯得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