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秋季起,隨著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科書的三次改版,語文讀本也相應(yīng)呈現(xiàn)人教社的三個版本,即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試驗修訂本·必修)語文讀本、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必修)語文讀本和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讀本。為稱代方便,以下依次簡稱為試驗版讀本、大綱版讀本、課標版讀本。另外,2009年秋季,湖北省正式啟動高中課改,語文讀本配的是由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編著、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課標讀本,亦簡稱為湖教版讀本。
試驗版讀本選文豐富,卻也失之龐雜、陳舊;大綱版讀本選文分門別類,脈絡(luò)清晰;課標版讀本緊扣教科書同步單元,力求簡約,卻似乎又讓優(yōu)生“看不飽”。以上三個版本的讀本,雖特色各異,卻也有一個十分鮮明的共同點:編者給各讀本的功能定位,始終是與相應(yīng)版本的教科書配套使用,輔助課內(nèi)教科書的教學,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積累,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姑簡言之,讀本以教科書甚至專指課標版必修課本中“閱讀鑒賞”部分為本,即“以本為本”。
誠然,這一定位沒有多少錯,但未免有些狹隘。下面就以課標版教科書為例說說理由:其一,必修課本中“閱讀鑒賞”部分共20個單元,分明是以文體為第一原則來編排的,每單元組織教學兼顧相應(yīng)的閱讀訓練要求,這是否有形式大于內(nèi)容、本末倒置之嫌?其二,受語文課程教學課時限制,教科書篇目數(shù)量畢竟有限,再精挑細選也難免掛一漏萬,這樣,在此教科書基礎(chǔ)上衍生出來的讀本,豈不更難令人滿意?可見,讀本以教科書為本,過分著眼于服務(wù)教科書教學,即為教學而教學,功利心太重,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那么,讀本怎樣定位才算是合適的呢?一句話,“以人為本”。這是從教育的終極目的出發(fā)來考慮問題,等于是牽住了“牛鼻子”。因為,從宏觀上講,語文與數(shù)理化、政史地、體音美等學科的教學目的一樣,都是服務(wù)于學生的成長與成熟,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科學文化素質(zhì)和身體健康素質(zhì)。但是,從學科特點來看,語文學科似乎注定比其他學科更擔有育人重任,因為它是母語,包羅萬象,是本民族文明成果的載體,是文化之根。因此,語文教科書及讀本的定位,應(yīng)立足于學生的培養(yǎng)與成長,引導學生以語文的視角觀照自然、社會、人生,幫助他們成人成材。而“立人先立德”,“成材先成人”,因此高中語文讀本編寫時的“以人為本”,就應(yīng)該旗幟鮮明地貫徹“德育滲透、情感熏陶、素養(yǎng)至上”這一原則。
當然,這里不是說以上各版本的讀本完全沒有“以人為本”的思想,只是說它們沒有最大化地、更徹底地、極堅定地貫徹這一思想原則。高爾基曾說過,“文學即是人學”。所以不妨說,學生學語文首先要學會做人,至于語文的工具性、文學性、審美性等方面的追求,倒在其次。畢竟,學生中將來能成為作家的只是少數(shù),多數(shù)人具備一般的語文能力,能滿足將來工作崗位上的基本需要,就足夠了。而且,不論是做作家,還是干其他行業(yè),做人都是第一位的。這似乎是老生常談,然而放眼當今這個越來越浮躁的社會,對物質(zhì)的依賴與迷戀已越來越嚴重地影響到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正常確立。功利化閱讀、快餐式閱讀大行其道,讀圖之風盛行,語文教科書及配套讀本已很難占領(lǐng)學生的閱讀陣地了。嚴峻的現(xiàn)實警示人們:以讀本為窗口教會學生做人,讓學生具備基本的人文素養(yǎng),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刻不容緩。為此,讀本要準確定位,科學編排。
怎么做呢?讀本應(yīng)突破教科書的束縛,不強求與教科書單元閱讀教學同步,編寫時要淡化文體標準,轉(zhuǎn)而以思想內(nèi)容為第一標準,致力于培養(yǎng)人、塑造人、完善人。也就是說,“以學生做人的素質(zhì)為本”來編寫讀本,這是一種更宏觀的角度,也是一種更根本的立場。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作家莫言談到為什么能獲獎時說:“我的作品是中國文學,也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我的文學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表現(xiàn)了中國獨特的文化和風情。同時我的小說也描寫了廣泛意義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寫人,我想這樣的作品超越了地區(qū)、種族、族群的局限?!蹦灾f,正是這種對讀本準確定位的一個強有力的佐證。因此,讓讀本更多地強調(diào)人的因素,同時,讓教科書更側(cè)重于文學的因素,二者形成互補,相得益彰,更有利于學生全面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