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本文中我們將圍繞“主情主義”這一個概念,對日本近世國學者的思想進行梳理和把握,試圖將國學者的思維歸入主情主義的范疇內來思考日本的近代性。然而,他們的那一系列思想是否體現(xiàn)出了“主情主義”呢?首先本文從哲學倫理學的角度來理解主情主義這一概念,從此處入手結合日本近世國學思想的特征,來深入探討日本近代性的問題。
關鍵詞:主情主義;近世;國學;近代性
作者簡介:趙三文,女,漢族,湖南長沙人,生于1984年4月1日。湖南女子學院外語系助教,學士、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日本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1-0-02
一、主情主義
哲學倫理學范疇的主情主義,又稱情感主義、感情主義。由近代霍布斯1所挑起的倫理學大論戰(zhàn),最終形成了三種倫理學立場(感覺主義,情感主義,直覺主義)的對立。在霍布斯看來,道德價值標準歸結于人的利害感覺,突出人的自保本能和本性?;舨妓购吐蹇?都認為人自身才是道德的根據(jù)和基礎。道德是怎樣,取決于人本身是什么樣的。而休謨 3的情感主義重心是對理性主義的批判,將道德價值評判的根據(jù)從理性上挪開,把它移向人的內心情感。按照上述情感主義的立場,我們會得出結論:規(guī)范和道德都不是制定出來的,而是由情感自然而成。休謨還認為,道德總是蘊含著某種具體地情感(Sentiment)規(guī)定,道德決定是由情趣(Taste)做出的,情感構成了道德行為的動因。其思想對后來的哲學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催生了主情主義作為一個學派的產(chǎn)生、成熟。那么接下來我們著眼分析日本近世國學者的思想。
二、日本國學者的主情主義
1、國學:
日本在進入近世之后,對古典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和歌成為人們基本教養(yǎng)的核心內容。近世中期,更多的學者開始主張和歌應自由地詠唱人的心情,嘗試從日本的古典中去探究日本人的“本心”,確立其文化同一性。這便是近世中期興起的復古主義文化運動——國學。國學以日本古典(如《古事記》、《日本書紀》、《萬葉集》等)為研究對象,以批判傳統(tǒng)儒佛觀點和注釋魏主要方法途徑,主張恢復日本民族固有的精神,構建起適應日本社會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尋求日本文化及民族的同一性。
18世紀初契沖4和荷田春滿5是研究日本古典的先驅者。契沖接受德川光國委托著《萬葉代匠記》,奠定了國學的基礎。荷田春滿對和歌和古典著作展開研究,確立了語言學-文獻學的研究方法。其代表文獻《啟文》通過該方法,力圖掌握古典所體現(xiàn)出的日本人的本來面目。此后的代表人物賀茂真淵6以擺脫中國儒佛思想,探索古言而著稱于世。他認為儒佛思想對于理解日本古典有所曲解,對儒佛思想加以排斥,大力歌頌萬葉精神,將封建君主政權和尚武精神理想化,極力主張復古、回歸古道。后期復古國學的集大成者當屬本居宣長,最終的完成者則以平田篤胤、半信友等為代表。
在本文中主要所講述的是國學產(chǎn)生確立過程中的契沖、荷田春滿和賀茂真淵的理論,并以此來略談其中所體現(xiàn)的主情主義色彩。
2、契沖、荷田春滿到賀茂真淵:
近世國學可分為文學運動的國學和政治運動的國學的兩個方面,文學方面又可分為:“主情主義的人間像的形成”和“學問的性格”7兩個內容。日本國學的主情主義主要著眼點是人的情感·欲望是事物的基準,這與休謨的道德價值評判的標準是人的情感這一理論不謀而合。筆者認為國學者的主情主義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其所研究的對象——日本古典,尤其是和歌這種古代文學體裁本身的主情色彩濃厚;二是其對國學研究的方法偏向于元倫理學方法論。元倫理學是道德哲學分析理論之一,主要是以語言學的方法來分析道德倫理的性質和意義。前者所說的“古代文學體裁”中以和歌的主情主義色彩更為濃厚;后者的這一評判標準筆者覺得同樣適用于荻生徂來等近世古學者的研究方法。
首先,從研究對象來看,近世國學主要是對日本古典、和歌等的研究,試圖通過對古典的研究尋求出本源的日本精神,確立起規(guī)范日本國民的獨特的道德行為標準。具體來說,契沖的研究中心是《萬葉集》,其代表作《萬葉代匠記》是集合了契沖對《萬葉集》的出典、注釋、語義、語法等各方面詳細研究的歌論著作。他致力于與宗教性的、提倡懲惡揚善道德觀的詩歌論的對抗,強調文學不應附加任何倫理價值的判斷和宗教的教養(yǎng),認為和歌應是詠唱人的真性情,而非倡揚道德。這種將和歌從道德觀脫離的嘗試,開創(chuàng)了主情主義文學研究的先河。荷田春滿則排斥佛儒、試圖探究日本固有精神。春滿出身于京都神社祠官家庭,自幼受神道與詩歌的熏陶,成人后曾應幕府之召參與了古書真?zhèn)蔚蔫b定,研究國史、律令、古文和古歌等,晚年更是熱心于國學學校的建立,可以說他窮極一生在追求日本精神、提倡復古。然而,春滿的宗教觀致使其未能完全超出勸懲揚善的道德范圍,他依然認為背人倫的內容不能以和歌表達,強調和歌的道德教化作用。其弟子賀茂真淵則試圖完全脫離佛儒道德禮教的限制,專注于《萬葉集》、《紀記》、《伊勢物語》等上代、中世經(jīng)典的研究,參與“國歌八論”8論爭,提出了以新古今集為作歌典范的觀點。他較為全面地研究了日本上代的政治、文學和倫理生活,美化上代,確立了一種尊崇古代生活的自然主義世界觀。綜上所述,我們發(fā)現(xiàn)和歌都是國學者的研究重點內容,而日本的和歌多為歌頌美、抒發(fā)愛戀、悲傷等感情的內容,傾向于個人情感的直觀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主情主義文學色彩。如柿本人麻呂9的歌就重在表現(xiàn)生離死別,表達對生的無限憧憬,對死的無限悲哀,抒發(fā)樸素而自然纖細的感情世界。
其次,從研究方法來看,近世國學者對于日本古典的研究方法與元倫理學的邏輯、語言學方法類似。尤其是荷田春滿提出通過古語闡明古義,以恢復古道的方法。春滿認為《萬葉集》是日本國風最為純粹的表現(xiàn),要想試圖理解《萬葉集》的古道精神,首先就必須學習古語。因此,國學者們幾乎都同時展開了對日語的深入研究,以相關語言學的研究基礎,去理解古語、讀解古典、了解古意,從而獲得作為“日本人”的認知。真淵認為和歌保留了古語并體現(xiàn)了古代日本人的本心,所以通過古典的研究,就可以發(fā)現(xiàn)純粹的“日本精神”。因此,為追求語言乃至文化的純粹性,只有讀體現(xiàn)日本精神精髓的古典為最佳途徑。
日本主情主義的開創(chuàng)和奠基者的國學者們,得出了一套以古道為道德價值規(guī)范的體系,得出的文化同一性結論便是:說古語、遵從古道乃大和民族也。古道的具體內涵和意義便在于打破倫理道德觀的束縛,直接抒發(fā)情感。
三、對日本近代性形成的影響
首先,我們必須肯定這種主情主義文學思潮對日本近代性的創(chuàng)建奠定了基礎。具體來說,國學者積極宣揚“大和心”、“真情實意”,將處于封建道德學約束下的日本人的感性,從儒學精神和佛教思想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一定程度上釋放了日本人的本性,并促使了日本自我認同的覺醒。他們認識到儒學里的三綱五常等既定的、嚴格的道德規(guī)范已然束縛了本性,只有追求古典中所倡揚的真情真意,才能打破這種約束,才能實現(xiàn)自我和獲得個性的確認。在明治維新時期,國學思潮成為了維新志士們的思想武器和實踐行動的指導思想之一,某種程度上推進了日本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次轉折。這樣的理念為處于歷史轉折點的日本人創(chuàng)建出了一個共同尋求的方向和目標:探求區(qū)分于中國文化的文化個性,也影響了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確立。
但是,它又有著相對的局限性,其研究內容中將古代神化天皇的《古事記》、《日本書紀》等文獻作為對象,并以此演化出的思想體系不免隱含有專制主義、排外主義思想,復古神道也成為其突出的特點和重要的內容。這些思想都是站在極力排除中華文化思想的前提下建構而來,容易引發(fā)極端的國粹主義、國家神道等偏激思潮,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近代日本的大眾共同思維。一味主張恢復“天地自然”的人性,解放人欲,便容易走上否定合理的危險道路,而逐漸形成了一種輕理性、重感性的思維模式。
注釋:
[1]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國政治家、哲學家。他創(chuàng)立了機械唯物主義的完整體系,認為宇宙是所有機械地運動著的廣延物體的總和。
[2]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國哲學家、經(jīng)驗主義開創(chuàng)人,同時也是第一個全面闡述憲政民主思想的人。
[3]大衛(wèi)·休謨(David Hume,1711-1776)蘇格蘭哲學家。主要著作有《人性論》、《人類理解研究》、《道德原則研究》等。與洛克及貝克萊并稱三大英國經(jīng)驗主義者。
[4]1640-1701,真言宗僧人,國學者,歌人。從事佛典與《萬葉集》的研究,著書有《萬葉代匠記》。
[5]1669-1736,江戶中期的國學家。和賀茂真淵、本居宣長、平田篤胤并稱國學四大名人之一。致力于對《萬葉集》、《古事記》、《日本書紀》的研究。
[6]1695-1769,江戶國學者,歌人。其致力于以《萬葉集》為中心的日本古典研究,主張和歌應以“萬葉調”為根本,確立了和歌發(fā)展的主流。著有《萬葉考》、《歌意考》、《國意考》。
[7]《國學與近世日本人的文化認同》,向卿,發(fā)表于2006年第2期《文化研究 日本研究》。
[8]近世著名歌人荷田在滿在著作《國歌八論》中提出:和歌意義在于玩樂,這一論斷引發(fā)的相關爭論。
[9]660年-720年,日本飛鳥時代詩人。與山部赤人并稱問“歌圣”。
參考文獻:
[1]葉渭渠.日本文明 修訂插圖本. [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
[2]程梅花.內圣外王:儒家的社會哲學. [M]. 泰山出版社.1998年8月.
[3]唐愛民.道德主情主義的合理性及限度. [A]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4月.
[4]向卿.國學與近世日本人的文化認同.[J].《文化研究》.2006年第2期.
[5](英)大衛(wèi)·休謨著.石碧球譯.人性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6]靳明全.日本文論史要.[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