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等待主題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是十分常見的,作為人常見的一種心理活動,等待這一過程與人類的勞動與生產密不可分。文學來源于生活,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等待主題分為愛情等待、倫理等待與政治等待三大類,各類作品均具有獨特的審美趣味與哲學內涵,表達了創(chuàng)作者的“有待而等”的觀點。本文通過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等待內容的深層次挖掘,從文學、審美、哲學三個層次對其進行了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古代文學;等待主題;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1-0-01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主要由詩詞、戲劇、小說組成,作為對生活的概括與提煉,文學作品中與生活相關的情景處處可見,同時也是文人墨客表達心緒的有力宣泄。等待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活動,伴隨著人的期待、焦慮、失望、欣喜等心理狀態(tài)的交織,對等待主題的刻畫在空間維度上為讀者帶來了心理距離,無功利性的審美特點也給這類作品蒙桑了一層神秘、貞靜的面紗,解讀這類作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古人寶貴的哲學思想與文學內涵。
一、等待主題作品的文學概覽
古代文學作品中,等待的影子十分常見,尤其是在講求含蓄與迂回的東方文化中,等待早已經成為了普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片段。在男權為重的古代社會,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缺乏足夠的話語權,在一切都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化中,女性的“深閨怨婦”角色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文學作品中,高樓獨倚,窮目遠眺的女性多少次都在喟嘆韶光中紅顏盡老??梢哉f,女性的存在感在文學作品中被適當?shù)丶訌娏耍缘却秊槿松饬x,對于廣大女性而言,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盎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币装簿邮康脑姡棵孔x罷,都令人扼腕不已。
在詩詞中,等待主題可謂比比皆是,人的情感追求與價值追求均在等待與期待中有所展現(xiàn),詩人也借助等待主題詩詞的刻畫抒發(fā)了內心中的復雜情感與矛盾心態(tài)?!皷|門之楊,其葉肺肺。昏以為期,明星晢晢?!眱扇讼嗉s后,一人因故不至,另一人守候到天亮的情景仿若近在眼前?!坝屑s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表達了詩人在等待過程中的閑適心態(tài),讀來頗具畫面感?!霸浦姓l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此人遙盼游子來信的心情可謂躍然紙上。白居易的“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雖說是對友人的約定,但那份期盼的心情還是令人浮想聯(lián)翩。此類等待主題的詩詞不可枚舉,穿越千載而來,讀罷仍可感知當年詩人的心境。
戲劇小說中,關于等待的故事同樣比比皆是?!都t樓夢》中“堪憐詠絮才”的黛玉以其梨花帶雨、多愁善感的特點為人所熟知,但這一人物本身也是在等待中消磨了青春??嗫嗟膼矍榈却c追求,只為祖母為自己做主的一天的到來。《水滸傳》作為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恢弘巨作,刻畫了一百單八個非凡好漢,但囿于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還是難以擺脫領命詔安的窠臼,文學的藝術性與批判性由此可見一斑。為了愛情,為了仕途,為了倫理,多少人在等待中消磨了青春,卻換的滿身惆悵,以此為刻畫主題的文學作品也成了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朵奇葩。
二、等待主題作品的審美分析
等待的過程總是悠長而易逝的,這一種長時間跨度上的堅守,本身就具有價值的高度。在此基礎上,人會將體驗世界的觸覺伸向自我本身,繼而形成了感性與詩意化的美學特征。
正所謂“一日三秋”,在等待作品中審美時間被無形地拉長了,與此同時還伴隨著文人騷客對于季節(jié)變化的敏感反應,“逢秋悲寂寥”、“逝者如斯夫”等句子便是這一特點的客觀體現(xiàn)。因此,等待主題作品往往伴隨著對時間流逝的恐慌,體現(xiàn)出一種凄零的美。
“平蕪近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钡却粌H是漫長的時間上的消磨,也是廣袤空間里簡單的守望。古代文學作品中,尤其是深閨怨婦主題的詩文中,大多涉及等待題材。詩詞作者經常采用對狹小空間的逼仄的描寫與敘述,與千里之外的征夫形成鮮明的對比,借此抒發(fā)一種咫尺天涯的蒼涼。距離產生美,時間距離、空間距離、情感距離的存在,深化了審美的無功利性特征。
三、等待主題作品的哲學內涵
以天命論與知命觀為代表的傳統(tǒng)宿命論,以生死輪回說為代表的因果報應論,在等待主題文學作品中多有閃現(xiàn)。從《列子·力命》中的“怨天折者,不知命也”到《左傳》中的“忠孝友悌”,傳統(tǒng)的樸素哲學思想在深深扎根于民眾的心中的同時,也影響了一代代著書立說之人。另外,隱忍的哲學也是古代文學作品中所極力推崇的,在以儒學為主要價值規(guī)范的封建社會,儒、道、釋三教關于“忍”的推崇,也為中國古人集體無意識的心態(tài)埋下了伏筆。當然,對于普通百姓而言,對于鬼神的信仰也從側面上褒揚了這種忍辱負重的精神。
關于等待與死亡這一主題,既是哲學命題,又是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的話題。與“獨釣寒江雪”般的超然情懷不同,古代文人墨客對于等待與死亡的理解是相當直面的?!芭d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王勃的這句斷言可謂是這類詩句的一個概括性總結。在靈魂不滅論與相對主義觀念的引導下,古人對于死亡也有了一份淡然,以早死早超生為代表的民間俗語,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普通民眾對“等死”的觀念,因此,莊子“妻亡鼓盆而歌”的樸素情懷也就不難以理解了。
結語:
等待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的一類意象,不管是文人高士還是游子思婦,在等待中他們都經歷了靈魂的煎熬與孤寂的洗禮。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固有環(huán)境決定了人們自我價值的獨立性的缺乏,因此,借助于等待與守候,無數(shù)文人墨客在文學作品中抒發(fā)了自身的情懷,并借此延伸出了堅韌、執(zhí)著、犧牲的態(tài)度與追求,從價值與精神的高度來看,這些作品無一不充滿了生命的張力,充滿了作者對歸屬感的渴望與期盼。
參考文獻:
[1]鄧鵬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存在的意境特征研究[J];語文建設;2013-08-21
[2]張曉青;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季節(jié)表現(xiàn)[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06-30
[3]劉建波;女性主義視角下先秦兩漢文學中的女性形象研究[J];山東大學;2008-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