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余華是中國九十年代“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家,他以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給處于日常生活邏輯和傳統(tǒng)觀念下的人們帶來巨大思想沖擊。本文從余華的特殊童年經(jīng)出發(fā),探尋影響余華前期創(chuàng)作風格的現(xiàn)實性因素。
關鍵詞:余華;童年經(jīng)歷
作者簡介:顧奕,男(1988-),遼寧丹東人,碩士,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1-0-01
一、余華前期作品風格概述
余華的前期創(chuàng)作,充滿了“血腥”與“暴力”,通過“冰冷”的敘述,表現(xiàn)人性惡的一面。很多評論家說余華的血液中流動的是“冰碴”,因為他總會以一種超乎常人的冷靜心態(tài)去敘述每一場“暴力“與”死亡”。可以說,這些“血腥”的場面,已成為余華心中無法割除的烙印。在“鮮血”與“暴力”面前,余華將施暴者、受害者、甚至旁觀者從多個角度融入其中,使作品更具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
二、余華前期作品風格的具體表現(xiàn)
余華對“暴力”與“鮮血”鐘情已久。在余華的眾多作品中都有所體現(xiàn)。例如,在《十八歲出門遠行》中,余華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充滿“暴力”與“血腥”的世界?!拔摇睘榱司S護心中的正義與搶奪司機蘋果的村民們打斗,結果是司機帶著“我”的包袱跳上了搶蘋果的拖拉機,與村民一同消失在沉沉的暮色之中,而“我”帶著滿身血跡,在破舊不堪的卡車中等待著夜晚的來臨。現(xiàn)實世界與“我”的憧憬存在巨大反差,村民和司機用暴力粉碎了我的正義與夢想。因此,余華寫道“鮮血像是傷心眼淚一樣流”。
如果說“鮮血”和“暴力”是余華用筆在狂歡,那么“冰冷”的敘述更能體現(xiàn)余華前期小說的風格。在《現(xiàn)實一種》中余華這樣描寫:“胸外科醫(yī)生已將肺取出來了。接下去他非常舒暢地切斷了山崗的肺動脈和肺靜脈, 又切斷了心臟主動脈, 以及所有從心臟里出來的血管和神經(jīng)。他切著的時候感到十分痛快。他對身旁的醫(yī)生說: ‘我覺得自己是在揮霍’”。
在這兩段文字中,我們不僅領略到余華的“血腥”與“暴力”,也感受到余華超然于外的冰冷所引起的驚悚感,給人一種直覺化的沖擊力。
三、余華前期作品風格的影響因素
(一)“血腥”因素
余華在《現(xiàn)實一種》的前言里寫道:“對于死亡和血,我卻是心情平靜。這和我童年生活的環(huán)境有關,我是在醫(yī)院里長大的。我經(jīng)常坐在醫(yī)院手術室門口,等待著那位外科醫(yī)生的父親從里面走出來。我的父親每次出來時,身上總是血跡斑斑,就是口罩和手術帽上也都沾滿了鮮血。有時候還會有一位護士跟在我父親的身后,她手提一桶血肉模糊的東西”。
在這種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中,余華比其他同齡人有更多機會接觸到“血腥”與“死亡”的場面。余華是膽小的,但命運卻給他安排了一個充滿恐懼的生活環(huán)境——醫(yī)院。這樣,就意味著余華需要不停地與自己內心的恐懼進行較量。雖然,作為一個孩子而言,“血腥”、“死亡”這些詞可能還很陌生,但是,余華卻早已習慣了這些常人感到恐懼的“血腥”場面。因此,在余華前期的創(chuàng)作中,大量“血腥”場面的出現(xiàn)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冰冷”因素
也許是習慣了醫(yī)生們對待生命的自然常態(tài),面對死亡場面,余華變得異于常人的“冷靜”。甚至會在夏天炎熱的午后,跑到陰暗的太平間,躺在里面睡一個舒服的午覺。這種特殊的童年經(jīng)歷讓余華在創(chuàng)作中始終保持著一種“冰冷”。
在《現(xiàn)實一種》中,余華運用冰冷的語言,描寫了一群醫(yī)生虐尸的場面?!芭t(yī)生拿起解剖刀,從山崗頸下的胸骨上凹一刀切進去,然后往下切,一直切到腹下……那長長的切口像是瓜一樣裂了開來,里面的脂肪便炫耀出了金黃的色彩,脂肪里均勻地分布著小紅點。接著她拿起像寶劍一樣的尸體解剖刀從切口插入皮下,用力地上下游離起來。不一會山崗的胸腹的皮膚已經(jīng)脫離了身體像是一塊布一樣蓋在上面”。
從切開死者的皮膚,到完成對尸體肢解的整個過程,余華對整個解剖場面進行冰冷的機械化描寫,這樣嫻熟且專業(yè)的描寫,沒有任何醫(yī)學背景的人根本無法呈現(xiàn)出如此鮮活的文字。而這份記憶恰巧與余華童年的醫(yī)院生活環(huán)境不謀而合。
(三)“暴力”因素
社會顛覆是余華“暴力”因素的直接導火索,余華的童年就是在顛覆性的潮流——文化大革命中度過的。他既是這場社會顛覆的見證人,也是心靈的受害者。在十年的浩劫中,余華看到的是神色凝重的人們,還有“暴力”的“革命”活動。社會的動蕩與混亂,使余華的童年生活充滿了不安,這也是他前期“暴力”創(chuàng)作的重要原因。
在《一九八六年》中,我們看到被迫害的歷史老師,他通過自虐、自殘的方式來反映文革對無辜人們的戕害。例如:“他嘴里大喊一聲‘劓!’然后將鋼鋸放在了鼻子下面,鋸齒對準鼻子?!撲忛_始鋸進去,鮮血開始滲出開。于是黑乎乎的嘴唇開始紅潤了。不一會鋼鋸鋸在了鼻骨上,發(fā)出沙沙的摩擦聲”。
本是一個膽小、謹慎的老師,卻成為“文革”的犧牲品。在顛覆的時代里,已無秩序可言,同事關系四分五裂、血緣親情喪失殆盡,人們彼此背叛,生活中到處是冷漠與恐慌。這種異化的社會,讓余華過早的體會到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脆弱,也看到了社會背后的倫理危機,這些都對余華前期小說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綜上所述,特殊的童年經(jīng)歷對余華的性格以及寫作風格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余華前期“冰冷”、“血腥”、“暴力”的創(chuàng)作風格都是特殊童年經(jīng)歷的重構,或者,我們可以說,余華一直都是在記憶中遠行。
參考文獻:
[1]洪治綱《余華評傳》〔M〕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